卷五十四 第 442b 页
《大智度论释》主品第二十七(卷五
十四)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等,各
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三千大千
世界诸释提桓因等诸忉利天、须夜魔天王
等诸夜魔天、删兜率陀天王等诸兜率陀天、
须涅蜜陀天王等诸妙化天,婆舍跋提
天王等诸自在行天,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
俱来在会中。三千大千世界诸梵天王,乃至
首陀婆诸天等,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
来在会中。是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
业报生身光明,于佛常光,百分、千分、万亿分
不能及一,乃至不可以算数譬喻为比。世
尊光明最胜、最妙、最上第一,诸天业报光明
在佛常光边不照不现,譬如焦炷比阎浮
檀金。
尔时,释提桓因白大德须菩提:「是三
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
一切和合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义。须
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
卷五十四 第 442c 页 T25-0442.png
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
言:「憍尸迦!我今当承顺佛意、承佛神力,为诸
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如菩萨摩诃萨
所应住般若波罗蜜中。诸天子!今未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当发。诸天子!若入
声闻正位,是人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何以故?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所以者
何?上人应更求上法,我终不断其功德。憍尸
迦!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应萨婆
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
色如病、如疽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
忧、畏、不安,以无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眼、
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观无常乃
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观色寂灭、离、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观地种
乃至识种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无
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
心,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
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
卷五十四 第 443a 页 T25-0443.png
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以
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
若心,修四念处,以无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
十八不共法,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
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行檀波罗蜜,以无所得
故;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
蜜、禅波罗蜜,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
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但诸法诸
法共相因缘,润益增长,分别校计,是中无我、
无我所。』菩萨回向心不在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在回
向心中;回向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中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
心中亦不可得。菩萨虽观一切法,亦无法
可得,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
因问大德须菩提:「云何菩萨回向心不在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云何回向心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心中不可得?」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回向心、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
中不可回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议
相常不可思议相,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
罗蜜。」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汝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安慰诸
菩萨摩诃萨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应报
恩,不应不报恩。过去诸佛及诸弟子为诸菩
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世尊尔时亦在中
卷五十四 第 443b 页 T25-0443.png
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亦当为诸
菩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论】
问曰:
初品中,佛放殊胜光明,诸天大
集,此间何以更说?
答曰:
有人言:「此是后会。」
有人言:「即是前会。」
天以须菩提善能说深般
若波罗蜜,诸天欢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
更发明,诸天光明不复现。如日出时,星、月、灯、
烛无复光明;譬如焦炷在阎浮檀金边。
「四
天王天」者,东方名提多罗吒,主乾
闼婆及毗舍阇;南方名毗流离,主拘
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名毗流波叉,
主诸龙王及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门,
主夜叉及罗刹。「释提桓因」:「释迦」,秦言能;「提
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释提婆
那民」。「须夜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删
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须涅
蜜陀」,秦言化乐。「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
天。
此间一梵天王名尸弃,秦言火。从梵
天乃至「首陀婆天」——秦言净居天。
「业报生身
光」者,欲界天以灯烛、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
禅定等清净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色界
天行禅离欲,修习火三昧故,身常出妙
光,胜于日月及欲界报光明。离欲天,取要
言之,是诸天光明皆由心清净故得。
「佛常
光明」者,面各一丈。诸天光明大者,虽无量
由旬,于佛光边蔽而不现。
释提桓因见
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诸天光,
智慧之明亦当能破我等愚闇。」又以佛
卷五十四 第 443c 页 T25-0443.png
命须菩提说般若,是故言:「一切诸天皆大
集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义。」
今大福德诸天
皆集,欲闻般若义。
「云何是般若波罗蜜」者,
是问般若波罗蜜体。
「云何行」者,是问初入
方便行。
「云何住」者,问深入究竟住。
须菩提
受其语,作是答:若人饥渴,给足饮食,感恩
则深;菩萨亦如是,发心求佛道,为是人说
般若,则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说般若。
未发心者当发;已入圣道者则不堪任,
以漏尽、无有后生故,如是等因缘,故言
「不任」。
问曰: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
人若发心者,我亦随喜,不障其功德,上人
应更求上法」?
答曰:
须菩提虽是小乘,常习
行空故,不著声闻道;以是故假设言:「若发
心,有何咎!」此中须菩提自说二因缘:一者、不
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应更求上法。以是
故,上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咎;若
上人求小法,是可耻。
以中间傍及馀事故
更称问。
「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者,所谓应萨
婆若心,观色无常、苦、空、无我,如先说。观五
众能生诸恼,故言「如病」。有人闻五众如
病,谓为轻微,故言「如痈疽」。有人以痈疽
虽难愈,犹或可差,故言「如箭镝入体,不
可得出」。有人以箭镝在体,虽沈深难拔,
良方妙术,犹可令出,故言常「痛」、「恼」。如人著
卷五十四 第 444a 页 T25-0444.png
「衰」,常有不吉;五众亦如是,若人随逐,则无
安隐。以有「衰」故常怀「忧怖」。是五众如与师
子虎狼共住,常怀「忧畏」。是五众无常虚诳
等过故,常「不安隐」。
问曰:
五众但有此十五
种恶,更有馀事?
答曰:
略说则十五,广说则
无量无边;如
《杂阿含》中呵五众有百种罪
过。
问曰:
何以常说无常、苦、空、无我,或时说
八事——如病、如痈疽等,馀七事少有说处?
答
曰:
人有上、中、下。为利根故说四,即入苦
谛。中根者,说四,则不能生厌心;说如病、如
痈等八事,则生厌心。钝根人闻是八事,犹
不生厌,更为说痛、恼等七事,然后乃厌。利
根易度故,常多说四事;钝根人时有可度
者,故希说馀事。
上八事名为「圣行」,馀七事
凡夫、圣人共行。初四入十六圣行故,般若
中常说;又说般若,为菩萨利根故,多说圣
行。
今问「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说。
十二入
乃至六种等亦应如是呵。十八界等亦应
具说,诵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诸法
皆是五众别名故,不应不说。
若行者观五众
等寂灭、远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此但为
般若波罗蜜故,不合上十五说;十五事,三
乘共故。
声闻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观五
众若远离、若寂灭等,但能观无常等;入第三
谛,乃能观寂灭。菩萨利根故,初观五众,便
得寂灭相。
「用无所得」者,常用无所得空慧
观诸法相。
复次,释提桓因问般若波罗蜜相,不问五众
患厌事,但说般若相。「般若相」者,不离五众
卷五十四 第 444b 页 T25-0444.png
有涅槃,不离涅槃有五众;五众实相即是
涅槃。是故初发心钝根者,先用无常等观,然
后观五众寂灭等。
十二因缘亦如是。
复次,
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共法;应萨婆若
心,以无所得者,是名般若波罗蜜相。六波
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独是大乘法。
问曰:
应
说般若波罗蜜相行,何以故中间说:「诸法
诸法更相因缘润益增长」?
答曰:
须菩提上先
说「诸法无常等过」,后说「诸法远离、寂灭、无所
得、空」,然后说「诸法虽空,从因缘和合故
有」,次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
听者作是念:「上说远离、寂灭、空故,知非常;
说十二因缘故,知不灭。而无知者、见者,谁
修行是诸法得佛?」
是故说菩萨作是念:「诸
法空,无我、无众生;而从因缘故,有四大、六
识,是十法各各有力,能生、能起、能有所作——
如地能持,水能烂,火能消,风能回转,识能
分别。是十法各有所作,众生颠倒故,谓是
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语声,或者
谓人语。如火烧乾竹林,出大音声,此中
无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虽能动作,
无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前生法,后生法,因
缘——或共生因缘,或相应因缘,或报因缘等,
常修常集因缘,令果报增长。如春殖果树,
随时溉灌,华果繁茂。以智慧分别,知一切诸
法无有作者。」
菩萨初发意回向与佛心作
因缘,而初发意回向时未有佛心,佛心中
无初回向心;虽无,而能作因缘。
问曰:
若初
发心回向时无菩提心者,何所回向?
答曰:
卷五十四 第 444c 页 T25-0444.png
般若波罗蜜实相中,诸法非常相、非无常
相,非有相、非无相,故不应难言:「回向心已
灭无所有,云何与菩提作因?」
若诸法不生
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云何以不生不灭作
难「无菩提心,何所回向」?
复次,佛自说菩提
相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云何难言「未来
无菩提故,何所回向」?
复次,如〈如品〉中说:「过
去世不离未来世,未来世不离过去世,过
去世如、未来世如,一如无二。」云何说「菩提心
不在回向心中,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
但
菩萨闻是赞叹佛法,发心爱乐:「我所有功
德,皆回向佛道。」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修
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梦无所得故,
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能知诸法因缘生果
报而无有定相。
释提桓因难:「何以故回向
心不在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回向
心中可得?」
须菩提不以世谛如幻、如梦
说,但以第一义谛说:「是二心皆空,非心相。」
何以故?诸法毕竟空中,无是心非心。如是
法,云何可有回向?若有二法,可有回向;譬
如乘车西行,南有止宿处,故回车趣向。
车与回向处异故,可有回向;不得但有
车而言回向,无异故。
「非心相常非心相」者,
须菩提意谓:「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灭,不垢
不净。」以非心相故非心,亦无是非心,是故
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亦常不可思议,不
可筹量思惟取相。
以是因缘故,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不似则不能生。
若初心不净,后不能发净心;如鍊铁不能
卷五十四 第 445a 页 T25-0445.png
成金。
佛以须菩提深入因缘般若波罗蜜
中,此是般若波罗蜜名也;以能深得诸法
因缘故,即以为名。无有违错故,于大众
中赞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而能善说
深般若波罗蜜!」
「安慰诸菩萨心」者,以般若
波罗蜜教诸菩萨,汝莫自以烦恼未尽,未
成佛道故而自懈废!诸法无碍,初心、后心
无有异相,但勤精进,则成佛道。
「我应报恩」
者,须菩提作是念:「我行此诸法实相,得脱
老病死苦,我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
常乐说法。
复次,佛有大悲心,乐说法度众
生;我以佛恩故得道,我亦助佛说法度
众生,是为报恩。
又知今世尊因过去诸佛
得成佛道,是故我亦爱敬过去佛;如子
爱敬父故,亦爱重于祖。又亦爱敬过去诸
菩萨及弟子,能说法教示故,今世尊亦因
此得成。须菩提深心信三宝故说:「我知今
世尊及法,过去诸佛及弟子恩。」法即是法宝,
今佛、过佛即是佛宝,诸菩萨及弟子即是僧
宝。
六波罗蜜,如先说。
「示」者,示人好丑、善不善、
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分
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
「教」者,
教言汝舍恶行善,是名教。
「利」者,未得善
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
于因时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
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喜」者,随其所行而
赞叹之,令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布施
则喜,故名喜。
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经】
尔时,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
卷五十四 第 445b 页 T25-0445.png
今当听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如所应
住、所不应住。憍尸迦!色、色空,受、想、行,识、识空,
菩萨、菩萨空。是色空、菩萨空,不二不别;受、想、
行,识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
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复次,眼、眼空,乃
至意、意空,菩萨、菩萨空;眼空乃至菩萨空
不二不别。六尘亦如是。地种、地种空,乃至识
种、识种空,菩萨、菩萨空。憍尸迦!地种空乃
至识种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
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无明、无明空,
乃至老死、老死空;无明灭、无明灭空,乃至老
死灭、老死灭空;菩萨、菩萨空。憍尸迦!无明
空乃至老死空,无明灭空乃至老死灭空,菩萨
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
蜜中应如是住。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
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声闻乘、辟支
佛乘、佛乘,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亦如是。一切
种智、一切种智空,菩萨、菩萨空;一切种智空、
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
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尔时,释提桓因问须菩
提:「云何菩萨般若波罗蜜中所不应住?」
须
菩提言:「憍尸迦!菩萨摩诃萨不应色中住,以
有所得故;不应受、想、行、识中住,以有所得故。
不应眼中住乃至不应意中住,不应色中住
乃至不应法中住,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
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中
不应住,以有所得故。地种乃至识种中不应
住,以有所得故。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卷五十四 第 445c 页 T25-0445.png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住,以有所
得故。须陀洹果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乃至
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一切种智不
应住,以有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
色是常不应住,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
亦如是。色若乐若苦、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
若空若不空、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
不应住,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须陀洹果无为相、斯陀
含果无为相、阿那含果无为相、阿罗汉果无
为相不应住,辟支佛道无为相、佛道无为相
不应住。须陀洹福田不应住,斯陀含、阿那含、
阿罗汉、辟支佛、佛福田不应住。
「复次,憍尸迦!
菩萨摩诃萨初地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乃
至第十地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复次,菩萨
摩诃萨住初发心中,我当具足檀波罗蜜不
应住,乃至我当具足般若波罗蜜不应住;具
足六波罗蜜当入菩萨位,不应住;入菩萨位已,
当住阿鞞跋致地,不应住;菩萨当具足五神
通,不应住,以有所得故。菩萨住五神通已,我
当游无量阿僧祇佛界,礼敬、供养诸佛,听法;
听法已,为他人说;菩萨摩诃萨如是不应住,
以有所得故。如诸佛世界严净,我亦当庄严
世界,不应住,以有所得故。成就众生令入佛
道,不应住;到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所,尊重、
爱敬、供养,以香华、璎珞、泽香、捣香、幢幡、华
盖、百千亿种宝衣供养诸佛,不应住,以有所
得故。我当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如是菩萨不应住;我当生五眼:
卷五十四 第 446a 页 T25-0446.png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应住;我当生一
切三昧门,不应住;随所欲游戏诸三昧,不应
住;我当生一切陀罗尼门,不应住;我当得佛
十力,不应住;我当得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
不共法,不应住;我当具足大慈大悲,不应住;
我当具足三十二相,不应住;我当具足八十
随形好,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是八人——是信行
人、是法行人,如是不应住;须陀洹极七世生
不应住,家家不应住;须陀洹命终垢尽不应
住;须陀洹中间入涅槃不应住;是人向斯陀
含果證不应住;是人斯陀含,一往来入涅槃
不应住;是人向阿那含果證不应住;斯陀含
一种不应住;是人阿那含,彼间入涅槃,不应
住;是人向阿罗汉果證不应住;是人阿罗汉
今世入无馀涅槃不应住;是辟支佛不应住;
过声闻、辟支佛地,我当住菩萨地,不应住;道
种智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种、一切法
知已,断诸烦恼及习,不应住;佛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当转法轮,不应住;作佛事,度无
量阿僧祇众生入涅槃,不应住。
「四如意足中
不应住;入是三昧,住如恒河沙等劫寿,不应
住;我当得寿命无殃数劫,不应住;三十二相,
一一相百福庄严,不应住;我一世界如十方
恒河沙等世界,不应住;我三千大千世界纯
是金钢,不应住;使我菩提树当出如是香,
众生闻者,无有淫欲、瞋恚、愚痴,亦无声闻、辟
支佛心,是一切人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若众生闻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尽,
不应住。
「当使我世界中无有色、受、想、行、识名
卷五十四 第 446b 页 T25-0446.png
字,不应住;当使我世界中无有檀波罗蜜名
字乃至无有般若波罗蜜名字,当使我世界
中无有四念处名字乃至无有十八不共法
名字,亦无须陀洹名字乃至无有佛名字,不
应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诸佛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时,一切诸法无所得故。如是,憍
尸迦!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不应住,以无所
得故。」
尔时,舍利弗心念:「菩萨今云何应住般
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语舍
利弗言:「于汝意云何?诸佛何所住?」
舍利弗语
须菩提:「诸佛无有住处。诸佛不色中住,不受、
想、行、识中住;不有为性中住,不无为性中住;
不四念处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
一切种智中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
罗蜜中应如是住,如诸佛住于诸法中,非
住非不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中应如是学:我当住不住法故。」
【论】
者言:般若波罗蜜中住者,所谓五众、五
众相空。
五众相空者,以十八空观故。
复次,
《般若波罗蜜经》中说空义,五众相空;但凡
夫颠倒故,取五众相,五众和合中取菩萨
相。般若波罗蜜中,以众生空除众生,即是
无菩萨相;以法空除五众,则无五众相。
二空无有别异,故言:「五众空、菩萨空,无二无
别。」如栴檀火灭、粪草木火灭,灭法无异。取
未灭时相于灭时说,故有别异;于灭中则
无异。
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不应住」者,所
谓五众中不应住。
问曰:
应说如住义,何以
故说「不住」?
答曰:
若能于五众中心离不住,
卷五十四 第 446c 页 T25-0446.png
则是住义。是故说:「以有所得故不应住。」
乃
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先说「五众中不应住」,
不知以何门不应住;今说「常、无常等门
中不应住,乃至远离不应住」。
问曰:
须陀洹
果等无为相不应住,有何次第?
答曰:
菩萨
先观诸法空无所有,心退没欲取涅槃,涅
槃即是无为相,是故今说「须陀洹果等无为
相不应住」。
若是须陀洹果无为相,则无法
可著,何所爱?何所取?若是有为相,有为相
则虚诳无实,亦不应住。是故说「须陀洹果
无为相不应住,乃至佛无为相不应住亦
如是。」
如菩萨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罗蜜,
应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缘功德故,所愿
得满。如种良田,则所收益多;如佛说馀
田果报有量,贤圣田无量,果报亦无量。菩
萨闻是须陀洹等福田果报无量故,便欲
作须陀洹,以是故说:「须陀洹福田不应
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问曰:
二乘小故,应
过不住,佛福田何故不住?
答曰:
菩萨法,
于诸法应平等;若以佛为大、众生为小,
则破等法相。
复次,空故,一切处不应住。
复
次,菩萨应等心布施;若分别福田,则破大
悲,亦破三分清净布施。
「初地中不应住」者,
若不舍初地,则不得二地;求大益故,应
舍小利。复次,以著心取相故不应住。乃
至第十地亦如是。
问曰:
若菩萨摩诃萨法,
从初发心应行六波罗蜜,行六波罗蜜故
入法位,入法位故应住阿鞞跋致地,住阿
鞞跋致地已,应起五神通、供养十方诸佛,
卷五十四 第 447a 页 T25-0447.png
如后广说;今何以故皆言「不应住」?
答曰:
不
破清净住,但破计我邪见取相心住;譬如
治田,去其秽草。
复次,为断法爱故,不应
住;不欲违诸佛说毕竟空智慧故,不应
住。若以方便不著心,怜悯众生故,虽住无
咎。
乃至八十种随形好亦如是。
「八人」者,所
谓见谛道中信行、法行。
须陀洹,极久七世生;
有须陀洹今世烦恼尽,得阿罗汉。
有家家
须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间须
陀洹,除第三,馀中间入涅槃。住六无碍、五
解脱中者,皆是须陀洹、向斯陀含。
断欲界六
种结,生天上,从天上来生人间入涅槃,
名斯陀含。
断欲界第七分结,名向阿那含。
断第八分结,亦名向阿那含,又名一种子
斯陀含,此间死,彼间生,入涅槃。
能断欲界
一切结使,名阿那含,此间死,生色无色界,
入涅槃,更不复来生。
有今世灭阿那含,有
中阴灭阿那含,有即生时入涅槃阿那含,
有生已修起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
勤求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
迦贰吒阿那含,有生无色界入涅槃阿那
含,有得身證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
含,亦名向阿罗汉。
阿罗汉有九种,漏尽舍
身时,名入无馀涅槃。
过声闻、辟支佛地,住
菩萨地;道种智,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断一
切烦恼及习;成佛转法轮;三十二相;庄严世界,度无量众生;无量寿命——皆如先论
议中说。
声闻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
力,能住寿若一劫、若减一劫。菩萨善修四如
卷五十四 第 447b 页 T25-0447.png
意三昧,若欲如恒河沙劫寿,亦得如意。
「三
千大千世界纯是金刚」者,馀世界虽底有金
刚及佛所行所坐处有金刚,而馀处皆无;
是菩萨所愿:世界皆是金刚。
「菩提树香度
众生」者,如先义中说。
问曰:
此中事虽希
有,皆可信;无有色、受、想、行、识名字,无檀波
罗蜜名字乃至佛名字,是难可信!
答曰:
有
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处,树木、虚空、土地、山
水等常出诸法实相之音,所有法皆是不
生不灭、不净不垢、空无相无作等;众生生便
闻是音,自然得无生法忍。如是世界中,不
须分别说诸法名字,所谓是五众、十二入
等,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乃至
诸佛。是世界中众生皆有三十二相、八十
随形好庄严身,无量光明,一种道,一种果。
「是中不应住」者,菩萨自念:「我能生如是世
界,则生高心,以是故不应取相住。」
此中
须菩提自说不住因缘:「诸佛得佛道时,于
诸法中不得定实相故,当何所住!」
今舍利
弗作是念:「若都无所住,当住何处得成
佛道?」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之所念,语舍利
弗:「诸菩萨皆是佛子,子法应如父所行。」
诸
佛心于一切法中无所住,所谓色乃至一切
种智;菩萨亦应如是学,用无所住心行般
若波罗蜜。如诸佛无所住心中亦不住,非
不住心中亦不住,毕竟清净故。诸菩萨亦应
随佛住,毕竟清净故,诸菩萨亦应随佛学。
【经】
尔时,会中有诸天子作是念:「诸夜叉言语+(名)【元】【明】语语字句所说,尚可了知;须菩提所说言语、
卷五十四 第 447c 页 T25-0447.png
论义解释般若波罗蜜,了不可知!」
须菩提知
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不解不知耶?」
诸天
子言:「大德!不解不知。」
须菩提语诸天子:「汝等
法应不知!我无所论说,乃至不说一字,亦无
听者。何以故?诸字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
蜜中无听者,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
字无说。诸天子!如佛化作化人,是化人复化
作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化人
于四部众中说法。于汝意云何?是中有说者、
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
提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无说者、无听者、
无知者。诸天子!譬如人梦中见佛说法。于
汝意云何?是中有说者、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
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诸天子:「一切
法皆如梦,无说、无听、无知者。诸天子!譬如
二人在大深涧,各住一面,赞佛法众,有二
向出。于诸天子意云何?是二人向展转
相解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须菩提)+语【元】【明】【石】语语诸
天子:「一切法亦如是,无说、无听、无知者。诸天
子!譬如工幻师,于四衢道中,化作佛及四部
众,于中说法。于诸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说者、
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语诸天子:「一切诸法如幻,无说者、无听者、
无知者。」
尔时,诸天子心念:「须菩提所说,欲令
易解,转深转妙!」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
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行识非深非妙;
色性非深非妙,受想行识性非深非妙。眼性
乃至意性,色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界
性,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
卷五十四 第 448a 页 T25-0448.png
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檀波罗蜜乃至般
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
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诸三昧门、一切陀罗
尼门,乃至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性,非深非妙。」
诸天子复作是念:「是所说法中,不说色,不说
受想行识;不说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说
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说内空乃至
无法有法空;不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不说陀罗尼门、三昧门乃至一切种智;不说
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说辟支佛道,不
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法中不说名
字语言。」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
言:「如是!如是!诸天子!是法中,诸佛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不可说相,是中亦无说者、
无听者、无知者。以是故,诸天子!善男子、善
女人欲住须陀洹果、欲證须陀洹果者,是人
不离是忍;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辟支
佛道、佛道,欲住、欲證,不离是忍。如是,诸天
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般若波罗蜜中应
如是住,以无说、无听故。」
【论】
问曰:
诸夜叉语虽隐覆不正,而事则鄙
近;说深般若波罗蜜,虽用常辞,而幽旨
玄远,事异趣乖,何以相况?
答曰:
诸天适以人
所不解况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为喻
也。
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门,门皆以十
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诸夜叉语言浮伪,情
趣妖谄,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
其言;而其意况,可不须言辩而识,故言
尚可了知。今闻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
卷五十四 第 448b 页 T25-0448.png
幽邃,寻之虽深而失之逾远,故以夜叉
言况其叵知。
又以夜叉语虽难解,眼见
相,传以其言,度其心,则皆可知;譬如深
渊驶水,得船可渡。
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
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
译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
「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
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是故诸天子
惊疑迷闷。
须菩提答诸天子:「汝所不解者,
汝自应尔!是法无所一说,乃至不说一
字可著可取;无字无语,是诸佛道。」何
以故?是名字皆空,虚诳无实;如破色、名字
中说。用名字则有语言;若无名字,则无
语言。
诸天子作是念:「若无说、若无听,今日和
合聚会,为何所作?」
须菩提欲解此义故,
以譬喻明之。
诸天子复作是念:「欲以譬
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转更深妙!」
譬喻以粗
喻细、以定事明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无
定相。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于深般若中迷没
不能自出,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不异五众,
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今是五众非深
非妙,乃至一切种智非深非妙。」
诸天子尔
时深知须菩提口虽说色、心无所说,乃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须菩提知诸
天子心,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独尔!佛得菩
提时亦无说,寂灭相实无说者、听者。是故
须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无为法而有;离
是法、离是忍,则无须陀洹,乃至佛道亦如
是。菩萨初发心乃至得佛,于其中间,一切
卷五十四 第 448c 页 T25-0448.png
法无说、无闻。」
诸观灭故、语言断故不可说,不
可说故不可听,不可听故不可知,不可知故
于一切法无受无著,则入涅槃。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