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2a 页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
义之馀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
奉 诏译
问曰:
已知尸罗相,云何为尸罗波罗蜜?
答
曰:
有人言:菩萨持戒,宁自失身,不毁小戒,
是为尸罗波罗蜜。
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
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本身,曾
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
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受一日戒,出
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
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
猎者
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
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
头,以刀剥其皮。
龙自念言:「我力如意,倾覆
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
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
忍,眠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悯此人,为持
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
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
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
自思
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
肉施,以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
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绝,即生第二忉利
天上。
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是时猎者,提婆
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辈,释迦文佛初转法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2b 页 T25-0162.png
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菩萨护戒,不惜身
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为佛道故,作大要誓,必度
众生!不求今世、后世之乐,不为名闻虚誉
法故,亦不自为早求涅槃,但为众生没
在长流,恩爱所欺,愚惑所误,我当度之令
到彼岸。一心持戒,为生善处,生善处故
见善人,见善人故生智慧,生智慧故得
行六波罗蜜,得行六波罗蜜故得佛道。
如是持戒名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
心乐善清净,不为畏恶道,亦不为生天,但
求善净;以戒熏心,令心乐善,是为尸罗
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大悲心持戒,得至佛
道,是名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能生
六波罗蜜,是则名为尸罗波罗蜜。
云何持戒
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
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
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
云何持戒能生于
檀?
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
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
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
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
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
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
害,是则无畏施。
复次,菩萨自念:「我当持戒,
以此戒报,为诸众生作转轮圣王、或作阎
浮提王、若作天王,令诸众生满足于财,无
所乏短;然后坐佛树下,降伏魔王,破诸
魔军,成无上道,为诸众生说清净法,令无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2c 页 T25-0162.png
量众生度老、病、死海。」
是为持戒因缘生檀波
罗蜜。
云何持戒生忍辱?
持戒之人心自念言:
「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
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
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
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
复次,行者欲令
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
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
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
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
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
恨。
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
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
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
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
不择路;若能持身,不为刀伤,是则杀而不
死。持戒之人,亦复如是,戒为利刀,忍为持
身,若忍心不固,戒亦伤人。又复譬如老人
夜行,无杖则蹶;忍为戒杖,扶人至道,福
乐因缘,不能动摇。
如是种种,名为持戒生
羼提波罗蜜。
云何持戒而生精进?
持戒之人
除去放逸,自力勤修,习无上法,舍世间乐,
入于善道,志求涅槃,以度一切,大心不懈,
以求佛为本,是为持戒能生精进。
复次,持
戒之人,疲厌世苦老、病、死患,心生精进,必
求自脱,亦以度人。譬如野干在林树间,
依随师子及诸虎豹,求其残肉以自存活。
有时空乏,夜半踰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
屏处睡息,不觉夜竟;惶怖无计,走则虑不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3a 页 T25-0163.png
自免,住则惧畏死痛;便自定心,诈死在地。
众人来见,有一人言:「我须野干耳。」即便截
取。野干自念:「截耳虽痛,但令身在。」次有一
人言:「我须野干尾。」便复截去。野干复念:「截
尾虽痛犹是小事。」次有一人言:「我须野
干牙。」野干心念:「取者转多,傥取我头,则无
活路。」即从地起奋其智力,绝踊间关,径
得自济。行者之心,求脱苦难,亦复如是:若
老至时,犹故自宽,不能慇勤决断精进;病亦
如是,以有差期,未能决计;死欲至时,自
知无冀,便能自勉,果敢慇勤,大修精进,从
死地中毕至涅槃。
复次,持戒之法,譬如人
射,先得平地,地平然后心安,心安然后挽满,
挽满然后陷深。戒为平地,定意为弓,挽满
为精进,箭为智慧,贼是无明。若能如是展
力精进,必至大道,以度众生。
复次,持戒之
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
去,能摄令还;是为持戒能护诸根。护诸
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
得至佛道。是为持戒生毗梨耶波罗蜜。
云
何持戒生禅?
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
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
扶自直。持戒之力,能羸诸结使。云何能羸?
若不持戒,瞋恚事来,杀心即生;若欲事至,淫
心即成。若持戒者,虽有微瞋,不生杀心;虽
有淫念,淫事不成,是为持戒能令诸结使
羸。诸结使羸,禅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死
事易得;结使羸故,禅定易得。
复次,人心未
息,常求逸乐;行者持戒,弃舍世福,心不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3b 页 T25-0163.png
放逸,是故易得禅定。
复次,持戒之人,得生
人中,次生六欲天上,次至色界,若破色
相生无色界;持戒清净,断诸结使,得阿罗
汉道;大心持戒,悯念众生,是为菩萨。
复次,
戒为捡粗,禅为摄细。
复次,戒摄身、口,禅止
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
亦不立。
复次,破戒之人,结使风强,散乱其
心;其心散乱,则禅不可得。持戒之人,烦恼风
软,心不大散,禅定易得。
如是等种种因缘,
是为持戒生禅波罗蜜。
云何持戒能生智
慧?
持戒之人,观此戒相从何而有,知从众
罪而生;若无众罪,则亦无戒。戒相如是,
从因缘有,何故生著?譬如莲华出自污
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以是悟心,不令生
著,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持戒之
人,心自思惟:若我以持戒贵而可取,破戒
贱而可舍者,若有此心不应般若。以智
慧筹量,心不著戒,无取、无舍,是为持戒生
般若波罗蜜。
复次,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
营世务,种种欲求生业之事,慧根渐钝;譬
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若出家持戒,
不营世业,常观诸法实相无相;先虽钝根,
以渐转利。
如是等种种因缘,名为持戒生
般若波罗蜜。
如是名为尸罗波罗蜜生六
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不以畏故,亦非愚
痴,非疑、非惑,亦不自为涅槃故持戒;但
为一切众生故,为得佛道故,为得一切
佛法故。如是相名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若
菩萨于罪、不罪不可得故,是时,名为尸罗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3c 页 T25-0163.png
波罗蜜。
问曰:
若舍恶行善,是为持戒,云何
言「罪、不罪不可得」?
答曰:
非谓邪见、粗心
言「不可得」也;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
慧眼观故,罪不可得;罪无故,不罪亦不可得。
复次,众生不可得故,杀罪亦不可得;罪不可
得故,戒亦不可得。何以故?以有杀罪故,则
有戒;若无杀罪,则亦无戒。
问曰:
今众生
现有,云何言「众生不可得」?
答曰:
肉眼所见,是
为非见;若以慧眼观,则不得众生。如上檀
中说无施者、无受者、无财物,此亦如是。
复次,若有众生,是五众耶?离五众耶?
若是
五众,五众有五,众生为一;如是者,五可为
一,一可为五。譬如市易物直五匹,以一
匹取之,则不可得。何以故?一不得作五
故。以是故,知五众不得作一众生。
复次,五
众生灭无常相;众生法,从先世来、至后世,
受罪、福于三界。若五众是众生,譬如草木自
生自灭,如是则无罪缚,亦无解脱。以是故,
知非五众是众生。
若离五众有众生,如先
说神常遍中已破。
复次,离五众则我见心不
生,若离五众有众生,是为堕常;若堕常
者,是则无生、无死。何以故?生名先无今有,
死名已生便灭。若众生常者,应遍满五道
中,先已常有,云何今复来生?若不有生,则
无有死。
问曰:
定有众生,何以故言无?五众
因缘,有众生法;譬如五指因缘,拳法生。
答
曰:
此言非也!若五众因缘有众生法者,除
五众,则别有众生法,然不可得;眼自见色,
耳自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触,意知法,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4a 页 T25-0164.png
空无我法;离此六事,更无众生。诸外道辈
倒见故,言眼能见色,是为众生;乃至意能
知法,是为众生;又能忆念,能受苦乐,是为
众生;但作是见,不知众生实。譬如一长老
大德比丘,人谓是阿罗汉,多致供养。其后
病死,诸弟子惧失供养故,夜盗出之;于其
卧处安施被枕,令如师在,其状如卧。人
来问疾:「师在何许?」诸弟子言:「汝不见床上
被枕耶?」愚者不审察之,谓师病卧,大送
供养而去,如是非一。复有智人来而问
之,诸弟子亦如是答。智人言:「我不问被枕、
床褥,我自求人。」发被求之,竟无人可得。除
六事相,更无我人;知者、见者,亦复如是。
复
次,若众生于五众因缘有者,五众无常,众生
亦应无常。何以故?因果相似故;若众生无
常,则不至后世。
复次,若如汝言「众生从本
已来常有」,若尔者,众生应生五众,五众不
应生众生;今五众因缘生众生名字,无智
之人逐名求实。以是故,众生实无;若无众
生,亦无杀罪;无杀罪故,亦无持戒。
复次,是
五众深入观之,分别知空,如梦所见,如
镜中像;若杀梦中所见及镜中像,无有杀
罪。杀五阴空相众生,亦复如是。
复次,若人
不乐罪、贪著无罪,是人见破戒罪人则
轻慢,见持戒善人则爱敬;如是持戒,则是
起罪因缘。
以是故言「于罪、不罪不可得故,
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4b 页 T25-0164.png
【经】
「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
【论】
问曰:
云何名羼提?
答曰:
羼提,秦言「忍辱」。
忍辱有
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
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
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菩
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
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
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
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得是
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画彩,得胶则坚著。
有
人言:「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细
名禅定。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
辱;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
是忍,
是心数法,与心相应,随心行。非业,非业报,
随业行。
有人言:「二界系。」
有人言:「但欲界系,
或不系。色界无外恶可忍故。」
亦有漏、亦无漏,
凡夫、圣人俱得故。
障「己心、他心不善法」,故名
为善。
善故,或思惟断,或不断。
如是等种种,
阿毗昙广分别。
问曰:
云何名生忍?
答曰:
有
二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
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
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问曰:
云何恭
敬、供养名之为忍?
答曰:
有二种结使:一者、
属爱结使,二者、属恚结使。恭敬、供养虽不生
恚,令心爱著,是名软贼。是故于此应当
自忍,不著不爱。
云何能忍?
观其无常,是结使
生处。如佛所说:「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
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著利养,则破
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4c 页 T25-0164.png
髓。」
如佛初游迦毗罗婆国,与千二百五十
比丘俱,悉是梵志之身。供养火故,形容憔
悴;绝食苦行故,肤体瘦黑。净饭王心念言:
「我子侍从,虽复心净清洁,并无容貌,我当
择取累重多子孙者,家出一人,为佛弟
子。」如是思惟已,敕下国中:简择诸释贵
戚子弟,应书之身,皆令出家。是时,斛饭王
子提婆达多,出家学道,诵六万法聚,精进修
行,满十二年。
其后为供养利故,来至佛所,
求学神通。佛告憍昙:「汝观五阴无常,可
以得道,亦得神通。」而不为说取通之法。出
求舍利弗、目揵连,乃至五百阿罗汉,皆不为
说;言:「汝当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可以得
通。」不得所求,涕泣不乐;到阿难所,求学
神通;是时阿难未得他心智,敬其兄故,
如佛所言以授。提婆达多受学通法,入
山不久,便得五神通。
得五神通已,自念:「谁
当与我作檀越者?」如王子阿阇世,有大王
相。欲与为亲厚,到天上取天食;还到郁
旦罗越,取自然粳米;至阎浮林中,取阎浮
果,与王子阿阇世。或时自变其身,作象宝、
马宝,以惑其心;或作婴孩坐其膝上,王
子抱之,呜唼与唾;时时自说己名,令太子
知之,种种变态以动其心。
王子意惑,于奈
园中大立精舍,四种供养,并种种杂供,无
物不备,以给提婆达多;日日率诸大臣,自
为送五百釜羹饭。
提婆达多大得供养,而徒
众鲜少,自念:「我有三十相,减佛未几,直以
弟子未集;若大众围绕,与佛何异?」如是思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5a 页 T25-0165.png
惟已,生心破僧,得五百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说法教化,僧还和合。
尔时,提婆达多便生恶
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
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
华色比丘尼呵之,
复以拳打尼,尼即时眼出而死,作三逆罪。
与恶邪师富兰那外道等为亲厚,断诸善
根,心无愧悔。
复以恶毒著指爪中,欲因
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王舍城中,地
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
提婆达多身
有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为供养利故,
而作大罪,生入地狱。
以是故言利养疮
深,破皮至髓,应当除却爱供养人心。
是
为菩萨忍,心不爱著供养、恭敬人。
复次,供养
有三种:一者、先世因缘福德故;二者、今世功
德,修戒、禅定、智慧故,为人敬养;三者、虚妄
欺惑,内无实德,外如清白,以诳时人而得
供养。于此三种供养中,心自思惟:「若先世因
缘勤修福德,今得供养,是为勤身作之而
自得耳,何为于此而生贡高?譬如春种秋
穫,自以力得,何足自憍?」如是思惟已,忍伏
其心,不著、不憍。
若今世功德故而得供养,当
自思惟:「我以智慧,若知诸法实相,若能断
结,以此功德故,是人供养,于我无事。」如
是思惟已,自伏其心,不自憍高;此实爱乐
功德,不爱我也。譬如罽宾三藏比丘,行阿
兰若法,至一王寺,寺设大会,守门人见其
衣服粗弊,遮门不前。如是数数,以衣服弊
故,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来,门
家见之,听前不禁;既至会坐,得种种好食,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5b 页 T25-0165.png
先以与衣。众人问言:「何以尔也?」答言:「我比
数来,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在此坐,得种
种好食,实是衣故得之,故以与衣。」行者以
修行功德,持戒智慧故而得供养,自念:「此为
功德,非为我也。」如是思惟,能自伏心,是名
为忍。
若虚妄欺伪而得供养,是为自害,不
可近也!当自思惟:「若我以此虚妄而得供
养,与恶贼劫盗得食无异,是为堕欺妄罪。」
如是于三种供养人中,心不爱著,亦不自
高,是名生忍。
问曰:
人未得道,衣食为急,
云何方便能得忍,心不著、不爱给施之人?
答曰:
以智慧力,观无常相、苦相、无我相,心
常厌患。譬如罪人临当受戮,虽复美味
在前,家室劝喻,以忧死故,虽饮食肴膳,
不觉滋味;行者亦尔,常观无常相、苦相,
虽得供养,心亦不著。又如獐鹿为虎搏逐,
追之不舍,虽得好草、美水饮食,心无染
著;行者亦尔,常为无常虎逐不舍须臾,思
惟厌患,虽得美味,亦不染著。是故行者
于供养人中,心得自忍。
复次,若有女人来
欲娱乐,诳惑菩萨,菩萨是时当自伏心,忍
不令起。
如释迦文尼佛在菩提树下,魔王
忧愁,遣三玉女:一名乐见,二名悦彼,三
名渴爱;来现其身,作种种姿态,欲坏菩
萨。菩萨是时心不倾动,目不暂视。三女念
言:「人心不同,好爱各异;或有好少,或爱中
年,或好长好短,好黑好白,如是众好,各
有所爱。」是时三女,各各化作五百美女,一一化女作无量变态,从林中出。譬如黑云,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5c 页 T25-0165.png
电光暂现,或扬眉顿睫,嫈嫇细视,作众伎
乐,种种姿媚,来近菩萨,欲以态身触逼
菩萨。尔时,密迹金刚力士瞋目叱之:「此是何
人?而汝妖媚敢来触娆!」尔时,密迹说偈呵之:
「 「汝不知天命,
失好而黄髯;
大海水清美,
今日尽苦咸。
汝不知日减,
婆薮诸天堕;
火本为天口,
而今一切啖。」」
「汝不知此事,敢轻此圣人!」
是时,众女逡巡
小退,语菩萨言:「今此众女端严无比,可自
娱意,端坐何为?」
菩萨言:「汝等不净,臭秽可
恶。去!勿妄谈!」菩萨是时,即说偈言:
「 「是身为秽薮,
不净物腐积,
是实为行厕,
何足以乐意!」」
女闻此偈,自念:「此人不知我等清净天身
而说此偈。」即自变身,还复本形,光曜昱烁,
照林树间,作天伎乐,语菩萨言:「我身如是,
有何可呵?」
菩萨答言:「时至自知!」
问曰:「此言
何谓?」
以偈答言:
「 「诸天园林中,
七宝莲华池,
天人相娱乐,
失时汝自知!
是时见无常,
天人乐皆苦,
汝当厌欲乐,
爱乐正真道!」」
女闻偈已,心念:「此人大智无量,天乐清净,犹
知其恶,不可当也!」即时灭去。菩萨如是观
淫欲乐,能自制心,忍不倾动。
复次,菩萨观
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
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
瞋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6a 页 T25-0166.png
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视,不观富贵、智德、
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
囹圄,虽曰难解,是犹易开;女锁系人,染
固根深,无智没之,难可得脱。众病之中,女
病最重。如佛偈言:
「 「宁以赤铁,
宛转眼中;
不以散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耻;
回面摄眼,
美言妒瞋。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
回眄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心醉。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
所应不视;
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
不净填积;
淫火不除,
为之烧灭!」」
复次,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则令夫心高;若
敬待情舍,则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恒以烦
恼、忧怖与人,云何可近?亲好乖离,女人之
罪;巧察人要,女人之智。大火烧人,是犹可
近;清风无形,是亦可捉;蚖蛇含毒,犹亦可
触;女人之心,不可得实。何以故?女人之
相:不观富贵、端政、名闻,智德、族姓,技艺、辩
言,亲厚、爱重,都不在心,唯欲是视;譬如蛟
龙,不择好丑,唯欲杀人。又复女人不瞻
视,忧苦憔悴;给养敬待,憍奢叵制。
复次,若在
善人之中,则自畜心高;无智人中,视之如
怨;富贵人中,追之敬爱;贫贱人中,视之如
狗。常随欲心,不随功德。
如说:
国王有女,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6b 页 T25-0166.png
名曰拘牟头。有捕鱼师,名述婆伽,随道
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窗中见面,想像
染著,心不暂舍,弥历日月,不能饮食。
母问
其故,以情答母:「我见王女,心不能忘!」
母
谕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
儿
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若不如意,不能活
也!」
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美肉,以
遗王女而不取价。
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
愿?」
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告。我唯
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愿
垂悯念,赐其生命!」
王女言:「汝去!月十五日,
于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后。」母还语子:「汝愿
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
王
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
求吉福。」
王言:「大善!」
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
祠;既到,敕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
天
神思惟:「此不应尔!王为世主,不可令此
小人毁辱王女!」即厌此人,令睡不觉。王女
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悟,即以璎珞直十
万两金,遗之而去。去后,此人得觉,见有璎
珞,又问众人,知王女来;情愿不遂,忧恨懊
恼,淫火内发,自烧而死。以是證故,知女人
之心不择贵贱,唯欲是从。
复次,昔有国王
女,逐旃陀罗,共为不净。又有仙人女,随逐
师子。如是等种种,女人之心无所选择。
以
是种种因缘,于女人中除去情欲,忍不爱
著。
云何瞋恼人中而得忍辱?
当自思惟:「一
切众生有罪因缘,更相侵害。我今受恼,亦本
行因缘,虽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恶报,我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6c 页 T25-0166.png
今偿之,应当甘受,何可逆也!譬如负债,债
主索之,应当欢喜偿债,不可瞋也。」
复次,行
者常行慈心,虽有恼乱逼身,必能忍受。
譬
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时,迦利
王将诸婇女,入林游戏;饮食既讫,王小睡
息。诸婇女辈游花林间,见此仙人,加敬礼
拜,在一面立。仙人尔时为诸婇女赞说慈
忍,其言美妙,听者无厌,久而不去。迦利王
觉,不见婇女,拔剑追踪;见在仙人前立,
憍妒隆盛,瞋目奋剑而问仙人:「汝作何物?」
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
王言:「我今
试汝,当以利剑截汝耳鼻,斩汝手足,若
不瞋者,知汝修忍!」
仙人言:「任意!」
王即拔剑
截其耳鼻,斩其手足,而问之言:「汝心动不?」
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动也。」
王言:「汝一身在
此,无有势力,虽口言不动,谁当信者?」
是
时仙人即作誓言:「若我实修慈忍,血当为
乳!」即时血变为乳。
王大惊喜,将诸婇女而
去。
是时林中龙神,为此仙人雷电、霹雳,王
被毒害,没不还宫。
以是故言「于恼乱中
能行忍辱」。
复次,菩萨修行悲心,一切众生
常有众苦:处胎迫隘,受诸苦痛;生时迫迮,
骨肉如破,冷风触身,甚于剑戟。是故佛言:
「一切苦中,生苦最重。」如是老、病、死苦,种种困
厄,云何行人复加其苦?是为疮中复加刀
破!
复次,菩萨自念:「我不应如诸馀人常随
生死水流,我当逆流以求尽源,入泥洹道。
一切凡人,侵至则瞋,益至则喜,怖处则畏。我
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7a 页 T25-0167.png
修行忍辱,恼害不瞋,敬养不喜,众苦艰难
不应怖畏;当为众生兴大悲心!」
复次,菩
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当自念言:「是为我
之亲厚,亦是我师,益加亲爱,敬心待之。何
以故?彼若不加众恼恼我,则我不成忍
辱;以是故言是我亲厚,亦是我师。」
复次,菩
萨心知:「如佛所说:『众生无始,世界无际,往
来五道,轮转无量。』我亦曾为众生父母、兄
弟,众生亦皆曾为我父母、兄弟;当来亦尔。」以
是推之,不应恶心而怀瞋害。
复次,思惟:「众
生之中,佛种甚多,若我瞋意向之,则为瞋佛;
若我瞋佛,则为已了!如说鸽鸟当得作佛,
今虽是鸟,不可轻也。」
复次,诸烦恼中,瞋为
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馀结无此重罪。
如释提婆那民问佛偈言:
「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不悔?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何物杀而赞?
何物杀无忧?」」
佛答偈言:
「 「杀瞋心安隐,
杀瞋心不悔;
瞋为毒之根,
瞋灭一切善;
杀瞋诸佛赞,
杀瞋则无忧!」」
菩萨思惟:「我今行悲,欲令众生得乐。瞋为
吞灭诸善,毒害一切,我当云何行此重罪?
若有瞋恚,自失乐利,云何能令众生得
乐?」
复次,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
瞋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
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之故,应修
忍辱。若众生加诸瞋恼,当念其功德;今此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7b 页 T25-0167.png
众生虽有一罪,更自别有诸妙功德;以其
功德故,不应瞋。
复次,此人若骂若打,是为
治我;譬如金师炼金,垢随火去,真金独
在;此亦如是。若我有罪,是从先世因缘,今
当偿之,不应瞋也,当修忍辱!
复次,菩萨
慈念众生,犹如赤子。阎浮提人多诸忧愁,
少有欢日;若来骂詈,或加谗贼,心得欢乐。
此乐难得,恣汝骂之!何以故?我本发心,欲
令众生得欢喜故。
复次,世间众生,常为众
病所恼,又为死贼常随伺之,譬如怨家恒
伺人便;云何善人而不慈悯复欲加苦?苦
未及彼,先自受害。如是思惟,不应瞋彼,当
修忍辱。
复次,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
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
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
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
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称;不知他恼,亦不
自计身心疲恼;瞋覆慧眼,专行恼他。如一
五通仙人,以瞋恚故,虽修净行,杀害一国,
如旃陀罗。
复次,瞋恚之人,譬如虎狼,难可
共止;又如恶疮,易发、易坏。瞋恚之人,譬如
毒蛇,人不憙见。积瞋之人,恶心渐大,至不
可至,杀父、杀君,恶意向佛。
如拘睒弥国比
丘,以小因缘,瞋心转大,分为二部。若欲断
当,终竟三月,犹不可了。佛来在众,举相
轮手,遮而告言:
「 「汝诸比丘,
勿起斗诤!
恶心相续,
苦报甚重!
汝求涅槃,
弃舍世利,
在善法中,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7c 页 T25-0167.png
云何瞋诤?
世人忿诤,
是犹可恕,
出家之人,
何可诤斗?
出家心中,
怀毒自害;
如冷云中,
火出烧身!」」
诸比丘白佛言:「佛为法王,愿小默然!是辈
侵我,不可不答!」佛念是人不可度也,于
众僧中凌虚而去,入林树间寂然三昧。
瞋
罪如是,乃至不受佛语。以是之故,应当除
瞋,修行忍辱。
复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
得慈悲者,则至佛道。
问曰:
忍辱法皆好,而
有一事不可:小人轻慢,谓为怖畏;以是之
故,不应皆忍。
答曰:
若以小人轻慢,谓为怖
畏而欲不忍,不忍之罪甚于此也!
何以故?
不忍之人,贤圣善人之所轻贱;忍辱之人,为
小人所慢;二轻之中,宁为无智所慢,不
为贤圣所贱。何以故?无智之人,轻所不
轻;贤圣之人,贱所可贱。以是之故,当修
忍辱。
复次,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
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何
以故?心柔软故。
复次,菩萨思惟:「若人今世恼
我,毁辱、夺利,轻骂、系缚,且当含忍。若我不
忍,当堕地狱铁垣热地,受无量苦,烧炙
燔煮,不可具说!」以是故,知小人无智,虽轻
而贵;不忍用威,虽快而贱。是故菩萨应当
忍辱。
复次,菩萨思惟:「我初发心,誓为众生
治其心病。今此众生为瞋恚结使所病,我
当治之,云何而复以之自病?应当忍辱!」譬
如药师疗治众病,若鬼狂病,拔刀骂詈,不
识好丑,医知鬼病,但为治之而不瞋恚;
菩萨若为众生瞋恼骂詈,知其为瞋恚者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8a 页 T25-0168.png
烦恼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无所嫌责,
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育养一切,爱之如子;
若众生瞋恼菩萨,菩萨悯之,不瞋、不责。譬
如慈父抚育子孙,子孙幼稚未有所识,或
时骂詈、打掷,不敬、不畏,其父悯其愚小,爱
之愈至,虽有过罪,不瞋、不恚;菩萨忍辱,
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思惟:「若众生瞋恼加我,
我当忍辱。若我不忍,今世心悔,后入地狱,
受苦无量;若在畜生,作毒龙、恶蛇、师子、虎、
狼;若为饿鬼,火从口出。譬如人被火烧,烧
时痛轻,后痛转重。」
复次,菩萨思惟:「我为菩萨,
欲为众生益利;若我不能忍辱,不名菩
萨,名为恶人。」
复次,菩萨思惟:「世有二种:一
者、众生数,二者、非众生数。我初发心,誓为一
切众生。若有非众生数:山石、树木、风寒、冷热、
水雨侵害,但求䘘之,初不瞋恚。今此众生
是我所为,加恶于我,我当受之,云何而瞋?」
复次,菩萨知从久远已来,因缘和合,假名为
人,无实人法,谁可瞋者?是中但有骨血、皮
肉,譬如累墼;又如木人,机关动作,有去
有来。知其如此,不应有瞋!若我瞋者,是则
愚痴,自受罪苦。以是之故,应修忍辱。
复次,
菩萨思惟:「过去无量恒河沙等诸佛,本行菩
萨道时,皆先行生忍,然后修行法忍。我今
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瞋恚,如
魔界法。」
以是故,应当忍辱。
如是等种种无
量因缘故能忍,是名生忍。
《大智度论》卷第十四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第 168b 页 T25-016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