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后秦-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6a 页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
第十六(卷第十一)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佛告舍利弗。

【论】

问曰:
般若波罗蜜是
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
告菩萨?

答曰:
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
最第一,如佛偈说:

「 「一切众生智,
 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
 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
 犹尚不及一。」」


复次,舍利弗智慧多闻,有大功德。年始八岁,
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经书义理。是时,摩
伽陀国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
罗。降雨以时,国无荒年,人民感之,常以
仲春之月,一切大集至龙住处,为设大会,
作乐谈义,终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
遂以龙名以名此会。此日常法,敷四高座:
一为国王,二为太子,三为大臣,四为论士。

尔时,舍利弗以八岁之身,问众人言:「此四
高座,为谁敷之?」众人答言:「为国王、太子、大
臣、论士。」是时,舍利弗观察时人婆罗门等,神
情瞻向,无胜己者,便升论床,结跏趺坐。众
人疑怪,或谓愚小无知,或谓智量过人。虽
复嘉其神异,而犹各怀自矜,耻其年小,不
自与语,皆遣年少弟子传言问之。其答酬
旨趣,辞理超绝!时诸论师叹未曾有,愚智大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6b 页 T25-0136.png
小一切皆伏。王大欢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
常以给之。王乘象舆,振铃告告宣示一切,
十六大国,六大城中无不庆悦。
是时,告占
师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连,舍利弗友而亲
之。舍利弗才明见重,目揵连豪爽最贵。
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则俱游,住
则同止;少长缱绻,结要终始。后俱厌世,出家
学道,作梵志弟子。情求道门,久而无徵,以
问于师。师名删阇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
弥历年岁,不知为有道果无耶?我非其
人耶?而亦不得!」
他日其师寝疾,舍利弗在
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立,喘喘然其命将
终,乃悯尔而笑。二人同心,俱问笑意。师答
之言:「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侵。我见金地国
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𧂐,求同一处,而此
二人行报各异,生处殊绝。」是时二人笔受师
语,欲以验其虚实。后有金地商人,远来摩
伽陀国,二人以疏验之,果如师语,乃怃然
叹曰:「我等非其人耶?为是师隐我耶?」二人
相与誓曰:「若先得甘露,要毕同味。」
是时,佛
度迦叶兄弟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顿
止竹园。二梵志师闻佛出世,俱入王舍城,
欲知消息。尔时,有一比丘,名阿说示(五人之一)
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舍利弗见其仪服异
容,诸根静默,就而问言:「汝谁弟子?师是何人?」
答言:「释种太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学道,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师也。」舍利弗言:
「汝师教授为我说之!」即答偈曰:

「 「我年既幼稚,
 学日又初浅,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6c 页 T25-0136.png
 岂能宣至真,
 广说如来义!」」


舍利弗言:「略说其要!」尔时,阿说示比丘说
此偈言:

「 「诸法因缘生,
 是法说因缘,
 是法因缘尽,
 大师如是说。」」


舍利弗闻此偈已,即得初道,还报目连。目
连见其颜色和悦,迎谓之言:「汝得甘露味
耶?为我说之!」舍利弗即为其说向所闻偈。
目连言:「更为重说!」即复为说,亦得初道。

师与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佛遥见二
人与弟子俱来,告诸比丘:「汝等见此二人,
在诸梵志前者不?」诸比丘言:「已见!」佛言:「是
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
子。」大众俱来,以渐近佛,既到稽首,在一面立,
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法中欲出家受
戒!」佛言:「善来比丘!」即时须发自落,法服著
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过半月后,佛为长
爪梵志说法时,舍利弗得阿罗汉道。所以
半月后得道者,是人当作逐佛转法轮师,
应在学地,现前自入诸法,种种具知,是故
半月后得阿罗汉道。如是等种种功德甚多,
是故舍利弗虽是阿罗汉,佛以是般若波罗
蜜甚深法,为舍利弗说。

问曰:
若尔者,何以
初少为舍利弗说,后多为须菩提说?若以
智慧第一故应为多说,复何以为须菩提
说?

答曰:
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
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
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悯。诸菩萨
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悯相同,是故命说。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7a 页 T25-0137.png

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
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
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
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
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
最。」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
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座中有佛,及
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
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
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
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證。

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
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
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
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
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
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
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
致敬生身为供养也。」以是故言须菩提常
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以
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以众生信敬阿罗汉诸漏已尽,命之
为说,众得净信故。诸菩萨漏未尽,若以为
證,诸人不信。以是故,与舍利弗、须菩提,共
说般若波罗蜜。

问曰:
何以名舍利弗?为是
父母所作字?为是依行功德立名?

答曰:

是父母所作名字。
于阎浮提中第一安乐,
有摩伽陀国,是中有大城名王舍,王名频
婆娑罗,有婆罗门论议师,名摩陀罗,王以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7b 页 T25-0137.png
其人善能论故,赐封一邑,去城不远。是摩
陀罗遂有居家,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
即名此女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粗大,名
拘郗罗。拘郗罗(秦言大膝也)是婆罗门,既有
居家,畜养男女,所学经书,皆已废忘,又不
业新。
是时,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大论议师,字
提舍,于十八种大经,皆悉通利。是人入王
舍城,头上戴火,以铜鍱腹。人问其故,便
言:「我所学经书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
又问:「头上何以戴火?」答言:「以大闇故。」众人
言:「日出照明,何以言闇?」答言:「闇有二种:一
者、日光不照,二者、愚痴闇蔽。今虽有日明,
而愚痴犹黑。」众人言:「汝但未见婆罗门摩陀
罗,汝若见者,腹当缩,明当闇。」是婆罗门径
至鼓边,打论议鼓。
国王闻之,问是何人?众
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名提舍,大论
议师,欲求论处,故打论鼓。」王大欢喜,即集
众人而告之曰:「有能难者,与之论议!」

陀罗闻之自疑,「我以废忘,又不业新,不
知我今能与论不?」僶俛而来。于道中见二
特牛,方相抵触,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
彼,以此为占,知谁得胜?」此牛不如,便大愁
忧而自念言:「如此相者,我将不如。」欲入众
时,见有母人,挟一瓶水,正在其前,躄地破
瓶。复作是念:「是亦不吉。」甚大不乐。既入众
中,见彼论师,颜貌意色,胜相具足,自知不
如。事不获已,与共论议。论议既交,便堕
负处。
王大欢喜:「大智明人,远入我国!」复欲
为之封一聚落。诸臣议言:「一聪明人来,便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7c 页 T25-0137.png
封一邑,功臣不赏,但宠语论,恐非安国全
家之道!今摩陀罗论议不如,应夺其封
以与胜者;若更有胜人,复以与之。」王用其
言,即夺与后人。
是时摩陀罗语提舍言:「汝
是聪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儿相累;今欲远
出他国,以求本志。」提舍纳其女为妇。

妇怀妊,梦见一人,身被甲冑,手执金刚,
摧破诸山,而在大山边立。觉已白其夫言,
我梦如是。提舍言:「汝当生男,摧伏一切诸
论议师,唯不胜一人,当与作弟子。」
舍利
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大能论议。其弟
拘郗罗,与姊谈论,每屈不如;知所怀子,
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况出生!即舍家学
问,至南天竺,不剪指爪,读十八种经书,
皆令通利,是故时人号为长爪梵志。
姊子
既生,七日之后,裹以白叠,以示其父。其父
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为忧波提舍。」
(忧波,秦言逐;提舍,星名)是为父母作字。
众人以其舍利
所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秦言子)
复次,舍利
弗世世本愿,于释迦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
弟子,字舍利弗。是为本愿因缘名字,以是
故名舍利弗。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言「忧波
提舍」,而但言「舍利弗」?

答曰:
时人贵重其母,
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是因缘故称舍
利弗。

【经】

「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
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摩诃萨义,如先
〈赞菩萨品〉中说。

问曰:
云何名「一切种」?云何名
「一切法」?

答曰:
智慧门名为「种」。有人以一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8a 页 T25-0138.png
慧门观,有以二、三、十、百、千、万乃至恒河沙
等阿僧祇智慧门观诸法。今以一切智慧
门入一切种,观一切法,是名「一切种」。
如凡
夫人三种观,欲求离欲、离色故:观欲、色界
粗恶、诳惑、浊重。
佛弟子八种观:无常、苦、空、无
我、如病、如痈、如箭入体、恼患。
是八种观,
入四圣谛中,为十六行之四。
十六者,观苦
四种:无常、苦、空、无我;观苦因四种:集、因、缘、
生;观苦尽四种:尽、灭、妙、出;观道四种:道、正、
行、迹。
出入息中复有十六行:一、观入息,二、
观出息,三、观息长息短,四、观息遍身,五、除
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者、受诸心行,九、
无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
观无常,十三、观散坏,十四、观离欲,十五、观
灭,十六、观弃舍。
复有六种念: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陀、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如是等
十号。五念如后说。
世智、出世智,阿罗汉、辟支
佛、菩萨、佛智,如是等智慧知诸法,名为「一
切种」。
「一切法」者,识所缘法,是一切法。所谓眼
识缘色,耳识缘声,鼻识缘香,舌识缘味,身识
缘触,意识缘法——〔缘〕-【宫】缘眼、缘色、缘眼识缘眼、缘色、缘眼识,耳声、鼻香、舌味、身触亦如是,乃至缘意、缘法、
缘意识。是名「一切法」,是为识所缘法。
复次,
智所缘法,是一切法。所谓苦智知苦,集智知
集,尽智知尽,道智知道,世智知苦、集、尽、道及
虚空、非数缘灭,是为智所缘法。
复次,二法摄
一切法: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
法、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相应、心不
相应,业相应、业不相应(丹注云:心法中除思,馀尽相应,业即是思,故除)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8b 页 T25-0138.png
近法、远法等。如是种种二法,摄一切法(丹注云:现
在及无为是名近法,未来、过去是名远法)。
复次,三种法摄一切法:善、
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断、思惟
断、不断。复有三种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持
如是等种种三法,尽摄一切法。
复有四种
法:过去、未来、现在法、非过去未来现在法;欲
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因善法、因不善法、因无记法、非因善不善无记法;
缘缘法、缘不缘法、缘缘不缘缘法、亦非缘缘
非不缘缘法。如是等四种法,摄一切法。

五种法:色、心、心相应、心不相应、无为法。如是
等种种五法,摄一切法。
有六种法:见苦断法、
见习、尽、道断法、思惟断法、不断法。如是等种
种六法。乃至无量法摄一切法。是为一切
法。

问曰:
诸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若一切
众生尚不能得知,何况一人欲尽知一切
法?譬如有人欲量大地,及数大海水渧,欲
称须弥山,欲知虚空边际,如是等事皆
不可知,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


曰:
愚痴闇蔽甚大苦,智慧光明最为乐!一切
众生皆不用苦,但欲求乐。是故菩萨求一
切第一大智慧,一切种观,欲知一切法。是
菩萨发大心,普为一切众生求大智慧,是
故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如医为一人、二人,
用一种、二种药则足;若欲治一切众生病
者,当须一切种药。菩萨亦如是,欲度一切
众生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如诸法甚深
微妙无量,菩萨智慧亦甚深微妙无量。先答
破一切智人中已广说,如函大盖亦大。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8c 页 T25-0138.png
次,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
求之,则无不得。譬如钻火以木,则火可得;
析薪求火,火不可得。如大地有边际,自
非一切智人,无大神力,则不能知;若神通
力大,则知此三千大千世界地边际。今此大
地在金刚上,三千大千世界四边则虚空,
是为知地边际。欲称须弥山,亦如是。欲
量虚空,非不能量,虚空无法,故不可量。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
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佛欲说般若波罗蜜故,种种现神
变,现已即应便说,何以故令舍利弗问而
后说?

答曰:
问而后说,佛法应尔。
复次,舍利
弗知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无相之法,难解
难知。自以智力种种思惟:「若观诸法无常,
是般若波罗蜜耶?不是耶?」不能自了,以
是故问。
复次,舍利弗非一切智,于佛智慧
中譬如小儿。
如说《阿婆檀那经》中:
佛在
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
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
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
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
舍利弗
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
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
便作声,战慄如故?」
佛言:「汝三毒习气未
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
宿世因缘,几世作鸽?」
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
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
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9a 页 T25-0139.png
复见。
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
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

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
鸽何时当脱?」
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
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
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
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
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
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
佛告舍利弗:
「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
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
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
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馀涅
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
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
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
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无馀涅槃。」
是时,
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
知其本末,何况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
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
苦,不以为难。」
如是等,于诸法中不了故问。

**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
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具足檀波罗蜜,
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论】

问曰:
「般若
波罗蜜」是何等法?

答曰:
有人言:无漏慧根是
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
名般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无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9b 页 T25-0139.png
漏慧根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
若菩萨未断
结,云何得行无漏慧?

答曰:
菩萨虽未断
结,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是故得名行
无漏般若波罗蜜。譬如声闻人行暖法、顶法、
忍法、世间第一法,先行相似无漏法,后易得
生苦法智忍。
复有人言:菩萨有二种:有
断结使清净,有未断结使不清净。断结
使清净菩萨,能行无漏般若波罗蜜。

问曰:

若菩萨断结清净,复何以行般若波罗蜜?


曰:
虽断结使,十地未满,未庄严佛土,未
教化众生,是故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断结
有二种:一者、断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
二者、虽不著人天中五欲,于菩萨功德果
报五欲未能舍离——如是菩萨,应行般若波
罗蜜。
譬如长老阿泥卢豆,在林中坐禅时,
净爱天女等,以净妙之身来试阿泥卢豆。
阿泥卢豆言:「诸姊作青色来,不用杂色。」欲
观不净,不能得观;黄、赤、白色,亦复如是。
时阿泥卢豆闭目不视,语言:「诸姊远去!」是
时天女即灭不现。天福报形,犹尚如是,何
况菩萨无量功德果报五欲?
又如甄陀罗王
与八万四千甄陀罗来到佛所,弹琴歌颂,
以供养佛。尔时,须弥山王及诸山树木、人民、
禽兽一切皆舞。佛边大众,乃至大迦叶,皆于
座上不能自安。是时,天须菩萨问长老大
迦叶:「耆年旧宿,行十二头陀法之第一,何以
在座不能自安?」大迦叶言:「三界五欲不能
动我;是菩萨神通功德果报力故,令我如
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也。譬如须弥山,四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39c 页 T25-0139.png
边风起,不能令动;至大劫尽时,毗蓝风起,
如吹烂草。」
以是事故,知二种结中一种未
断;如是菩萨等,应行般若波罗蜜。
是阿毗昙中〔如是〕-【三】〔如是〕-【宋】【元】【明】如是说如是说,复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是有
漏慧。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先虽
有大智慧,有无量功德,而诸烦恼未断。是
故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智慧。
复有人
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
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
蜜转名萨婆若。
复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
慧,总名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观涅槃,
行佛道,以是事故,菩萨智慧应是无漏;以
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
复有
人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漏无为,不可见无
对。
复有人言: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
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是般若波罗蜜,
非阴界入所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
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适
无所著。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
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
火烧故。

问曰:
上种种人说般若波罗蜜,何
者为实?

答曰:
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实。如
经说:五百比丘各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言
皆有道理。
有人言:末后答者为实。所以者
何?不可破、不可坏故。若有法如毫氂
许有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
此般若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
是言说亦无,是名寂灭、无量、无戏论法。是故
不可破、不可坏,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最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0a 页 T25-0140.png
胜无过者。如转轮圣王降伏诸敌而不自
高;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语言戏
论,亦不有所破。
复次,从此已后,品品中种
种义门,说般若波罗蜜,皆是实相。以不住
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


曰:
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
足六波罗蜜?

答曰:
如是菩萨观一切法,非常
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
我,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住甚深般若
波罗蜜中,于般若波罗蜜相亦不取,是名
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罗蜜相,是为住法
住。

问曰:
若不取般若波罗蜜相,心无所著,如
佛所言:「一切诸法,欲为其本。」若不取者,云
何得具足六波罗蜜?

答曰:
菩萨怜悯众生
故,先立誓愿,我必当度脱一切众生。以精
进波罗蜜力故,虽知诸法不生不灭如涅
槃相,复行诸功德,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
何?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故。
是名
「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义第十八=第十九【宋】,〔第十八〕-【明】第十八第十八

问曰:
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
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

答曰:
檀有种种利
益:
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
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
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
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
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0b 页 T25-0140.png
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
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
爱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
断三恶道;檀能全护福乐之果;檀为涅
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
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
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
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
所行;馀人俭德寡识之所效。
复次,譬如失
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
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
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
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
修宅业,福庆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
匆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
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
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
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
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
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
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
苦,津通大道。
复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
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复次,
譬如勇士见敌,必期吞灭;智人慧心,深得
悟理,悭贼虽强,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
福田,值好时节(时:应施之时也。遇而不施是名失时),觉事应
心,能大布施。
复次,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
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0c 页 T25-0140.png
所归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
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如是果报,今
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生
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
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象、马畜
生得好枥养,亦是布施之所得也。
布施之
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
无所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
之资粮也;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一心
观生灭无常,观生灭无常故得道。
如人
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
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
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
是为檀种种功
德。

**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相义第十九

问曰:
云何名檀?

答曰:
檀名布施。心相应善
思,是名为檀。
有人言:从善思起身、口业,亦
名为檀。
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
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譬如
慈法,观众生乐而心生慈;布施心数法,亦
复如是,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

有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丹本注云:圣人
行施故名不系)心相应法,随心行,共心生,非色法,
能作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共业生,非先
世业报生。二种修:行修、得修。二种證:身證、慧
證。若思惟断,若不断,二见断:欲界、色界尽〔见〕-【元】【明】见断见断。有觉有观法;凡夫、圣人共行。如是等,
阿毗昙中广分别说。
复次,施有二种:有净,
有不净。
不净施者,直施无所为。或有为求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1a 页 T25-0141.png
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
惧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
或狂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
或诤胜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
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
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
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
净施者,与上相
违,名为净施。
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
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悯故,是
为净施。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
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
之因。净施者,如华璎珞,初成未坏,香洁鲜
明;为涅槃净施,得果报香,亦复如是。

佛说:「世有二人为难得:一者出家中非时
解脱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净布施。」是净
施相,乃至无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终
无失时。是布施果,因缘和合时便有。譬如树
得时节会,便有华叶果实;若时节未至,有
因而无果。
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与人道。
何以故?结使灭名涅槃。当布施时,诸烦恼薄
故,能助涅槃。于所施物中不惜故除悭,
敬念受者故除嫉妒,直心布施故除谄曲,
一心布施故除调,深思惟施故除悔,观
受者功德故除不恭敬,自摄心故除不惭,
知人好功德故除不愧,不著财物故除
爱,慈悯受者故除瞋,恭敬受者故除憍
慢,知行善法故除无明,信有果报故除
邪见,知决定有报故除疑。如是等种种不
善诸烦恼,布施时悉皆薄,种种善法悉皆得。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1b 页 T25-0141.png
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
心清净;观果报功德故信心生,身心柔软
故喜乐生,喜乐生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实
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
复次,布施时
心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故得正见,
正见中思惟不乱故得正思惟,清净说故
得正语,净身行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
正命,勤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废故
得正念,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
三十七品善法,心中生。
复次,有人言:布施是
得三十二相因缘。所以者何?
施时与心坚
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
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大勇猛力施
故,得足跟广平相;施摄人故,得手足缦网
相;美味饮食施故,得手足柔软、七处满相;施
以益命故,得长指、身不曲、大直相;施时言
我当相与,施心转增故、得足趺高、毛上向
相;施时受者求之,一心好听,慇勤约敕,令必
疾得故,得伊泥延𨄔相;不瞋不轻求者
故,得臂长过膝相;如求者意施,不待言故,
得阴藏相;好衣服、卧具、金银、珍宝施故,得金
色身相、薄皮相;布施令受者独得自在用
故,得一一孔一毛生、眉间白毫相;求者求
之,即言当与,以是业故得上身如师子、肩
圆相;病者施药,饥渴者与饮食故,得两腋
下满、最上味相;施时劝人行施而安慰之,
开布施道故,得肉髻相、身圆如尼拘卢相;
有乞求者,意欲与时,柔软实语,必与不虚
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如迦陵毗伽鸟声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1c 页 T25-0141.png
相;施时如实语,利益语故,得师子颊相;施时
恭敬受者,心清净故,得牙白、齿齐相;施时
实语、和合语故,得齿密相、四十齿相;施时不
瞋不著,等心视彼故,得青眼相、眼𥇒如牛
王相。
是为种三十二相因缘。
复次,以七宝、
人民、车乘、金银、灯烛、房舍、香华布施故,得作
转轮王,七宝具足。
复次,施得时故,报亦增
多。如佛说:「施远行人,远来人,病人,看病人,
风寒众难时施,是为时施。」
复次,布施时随土
地所须施故,得报增多。
复次,旷路中施故,
得福增多;常施不废故,得报增多;如求者
所欲施故,得福增多;施物重故,得福增多,
如以精舍、园林、浴池等;若施善人故,得报
增多;若施僧故,得报增多;若施者、受者俱
有德故(丹注云:如菩萨及佛慈心布施,是为施者;若施佛及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是为受者故)
得报增多;种种将迎恭敬受者故,得福增
多;难得物施故,得福增多;随所有物尽能
布施故,得福增多。
譬如大月氏弗迦罗城中,
有一画师,名千那。到东方多刹陀罗国,
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于弗
迦罗城中,闻打鼓作大会声,往见众僧,信
心清净,即问维那:「此众中几许物得作一
日食?」维那答曰:「三十两金足得一日食。」即
以所有三十两金付维那,「为我作一日食,
我明日当来。」空手而归,其妇问曰:「十二年作
得何等物?」答言:「我得三十两金。」即问:「三十
两金今在何所?」答言:「已在福田中种。」妇言:
「何等福田?」答言:「施与众僧。」妇便缚其夫送
官治罪,断事大官问:「以何事故?」妇言:「我夫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2a 页 T25-0142.png
狂痴,十二年客作得三十两金,不怜悯妇
儿,尽以与他人;依如官制,辄缚送来。」大官
问其夫:「汝何以不供给妇儿,乃以与他?」答
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贫穷,受诸辛苦;
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种福,后世复贫,贫贫
相续,无得脱时。我今欲顿舍贫穷,以是故,
尽以金施众僧。」大官是优婆塞,信佛清净,
闻是语已,赞言:「是为甚难!勤苦得此少物,
尽以施僧,汝是善人!」即脱身璎珞及所乘
马,并一聚落,以施贫人,而语之言:「汝始施众
僧,众僧未食,是为谷子未种,牙已得生,
大果方在后身!」以是故言「难得之物尽用
布施其福最多」。
复次,有世间檀,有出世间
檀;有圣人所称誉檀,有圣人所不称誉
檀;有佛菩萨檀,有声闻檀。
何等世间檀?

夫人布施,亦圣人作有漏心布施,是名世
间檀。
复次,有人言:凡夫人布施,是为世间
檀。圣人虽有漏心布施,以结使断故,名出
世间檀。何以故?是圣人得无作三昧故。

次,世间檀者不净,出世间檀者清净。二种结
使:一种属爱,一种属见。为二种结使所使,
是为世间檀。无此二种结使,是为出世间
檀。
若三碍系心,是为世间檀。何以故?因缘
诸法实无吾我,而言我与彼取,是故名世
间檀。
复次,我无定处。我以为我,彼以为非;
彼以为我,我以为非。以是不定故,无实我
也。所施财者,从因缘和合有,无有一法独
可得者。如绢、如布,众缘合故成,除丝除缕,
则无绢、布;诸法亦如是,一相无相,相常自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2b 页 T25-0142.png
空。人作想念,计以为有,颠倒不实,是为世
间檀。
心无三碍,实知法相,心不颠倒,是为
出世间檀。
出世间檀为圣人所称誉,世间
檀圣人所不称誉。
复次,清净檀,不杂结
垢,如诸法实相,是圣人所称誉;不清净,杂
结使,颠倒心著,是圣人所不称誉。
复次,实相
智慧和合布施,是圣人所称誉;若不尔者,圣
人所不称誉。
复次,不为众生,亦不为知
诸法实相故施,但求脱生、老、病、死,是为声
闻檀;为一切众生故施,亦为知诸法实相
故施,是为诸佛菩萨檀。
于诸功德不能具
足,但欲得少许分,是为声闻檀;一切诸功
德欲具足满,是为诸佛菩萨檀。
畏老、病、死
故施,是为声闻檀;为助佛道,为化众生,
不畏老、病、死,是为诸佛菩萨檀。
是中应说
菩萨本生经,如说《阿婆陀那经》中:昔阎浮提
中有王,名婆萨婆。尔时有婆罗门菩萨,
名韦罗摩,是国王师,教王作转轮圣王法。
韦罗摩财富无量,珍宝具足,作是思惟:「人谓
我为贵人,财富无量,饶益众生,今正是时,
应当大施。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
令人心散,轻泆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
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
是之故,应行布施。」
如是思惟已,自作手疏,
普告阎浮提诸婆罗门及一切出家人:「愿各
屈德,来集我舍,欲设大施。」满十二岁,饭汁
行船,以酪为池,米面为山,苏油为渠,衣
服、饮食、卧具、汤药,皆令极妙。过十二岁,欲
以布施八万四千白象,犀甲金饰,珞以名宝,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2c 页 T25-0142.png
建大金幢,四宝庄严;八万四千马,亦以犀
甲金饰,四宝交络;八万四千车,皆以金、银、
琉璃、颇梨、宝饰,覆以师子、虎豹之皮,若白剑
婆罗宝𨏥杂饰,以为庄严;八万四千四宝
床,杂色綩綖种种茵蓐,柔软细滑,以为挍饰;
丹枕锦被,置床两头,妙衣盛服,皆亦备有;八
万四千金钵盛满银粟,银钵盛金粟,琉璃钵
盛颇梨粟,颇梨钵盛琉璃粟;八万四千乳
牛,牛出乳一斛,金饰其𧿵角,衣以白叠;
八万四千美女,端正福德,皆以白珠名宝璎
珞其身。略举其要,如是种种,不可胜记。尔
时,婆罗婆王及八万四千诸小国王,并诸臣
民豪杰长者,各以十万旧金钱,赠遗劝助,设
此法祠。具足施已,释提婆那民来语韦罗摩
菩萨,说此偈言:

「 「天地难得物,
 能喜悦一切;
 汝今皆以得,
 为佛道布施!」」


尔时,净居诸天现身而赞,说此偈言:

「 「开门大布施,
 汝所为者是;
 怜悯众生故,
 为之求佛道!」」


是时,诸天作是思惟:「我当闭其金瓶,令水
不下。所以者何?有施者,无福田故。」
是时,魔
王语净居天:「此诸婆罗门皆出家持戒,清净
入道,何以故乃言无有福田?」净居天言:
「是菩萨为佛道故布施,今此诸人皆是邪见,
是故我言无有福田。」魔王语天言:「云何知
是人为佛道故布施?」
是时,净居天化作婆罗
门身,持金瓶,执金杖,至韦罗摩菩萨所,语
言:「汝大布施,难舍能舍,欲求何等?欲作转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3a 页 T25-0143.png
轮圣王,七宝、千子、王四天下耶?」菩萨答言:
「不求此事!」「汝求释提婆那民,为八千那由
他天女主耶?」答言:「不!」「汝求六欲天主耶?」答
言:「不!」「汝求梵天王,主三千大千世界,为众
生祖父耶?」答言:「不!」「汝欲何所求?」是时,菩萨
说此偈言:

「 「我求无欲处,
 离生老病死,
 欲度诸众生,
 求如是佛道!」」


化婆罗门言:「布施主!佛道难得,当大辛苦;
汝心软串乐,必不能求成办此道。如我先
语转轮圣王、释提婆那民、六欲天王、梵天王,
是易可得,不如求此!」
菩萨答言:「汝听我
一心誓:

「 「『假令热铁轮,
 在我头上转,
 一心求佛道,
 终不怀悔恨!
 若使三恶道,
 人中无量苦,
 一心求佛道,
 终不为此转!』」」


化婆罗门言:「布施主!善哉!善哉!求佛如是。」
便赞偈言:

「 「汝精进力大,
 慈悯于一切,
 智慧无挂碍,
 成佛在不久!」」


是时,天雨众华,供养菩萨。诸净居天闭瓶
水者,即隐不现。
菩萨是时至婆罗门上座
前,以金瓶行水,水闭不下。众人疑怪:「此种
种大施,一切具足,布施主人功德亦大,今何
以故瓶水不下?」菩萨自念:「此非他事,将无
我心不清净耶?得无施物不具足乎?何以
致此?」自观祠经十六种书,清净无瑕。是时,
诸天语菩萨言:「汝莫疑悔!汝无不办!是诸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3b 页 T25-0143.png
婆罗门恶邪不净故也。」即说偈言:

「 「是人邪见网,
 烦恼破正智,
 离诸清净戒,
 唐苦堕异道!」」


以是故,水闭不下。如是语已,忽然不现。尔
时,六欲天放种种光明,照诸众会,语菩萨
而说偈言:

「 「邪恶海中行,
 不顺汝正道;
 诸受施人中,
 无有如汝者!」」


说是语已,忽然不现。是时,菩萨闻说此偈,
自念:「会中实自无有与我等者,水闭不下,
其将为此乎?」即说偈言:

「 「若有十方天地中,
 诸有好人清净者,
 我今归命稽首礼!
 右手执瓶灌左手,
 而自立愿我一人,
 应受如是大布施!」」


是时,瓶水踊在虚空,从上来下而灌其左
手。是时,婆萨婆王见是感应,心生恭敬
而说偈言:

「 「大婆罗门主,
 清琉璃色水,
 从上流注下,
 来堕汝手中!」」


是时,大婆罗门众恭敬心生,合手作礼,归命
菩萨。菩萨是时说此偈言:

「 「今我所布施,
 不求三界福;
 为诸众生故,
 以用求佛道!」」


说此偈已,一切大地、山川、树木,皆六返震
动。韦罗摩本谓此众应受供养故与,既知
此众无堪受者,今以怜悯故,以所受物
施之。
如是种种檀本生因缘,是中应广说。
是为外布施。
云何名内布施?不惜身命,施
诸众生。
如本生因缘说:释迦文佛本为菩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3c 页 T25-0143.png
萨,为大国王时,世无佛、无法、无比丘僧,是
王四出求索佛法,了不能得。时有一婆罗
门言:「我知佛偈,供养我者,当以与汝。」王
即问言:「索何等供养?」答言:「汝能就汝身上,
破肉为灯炷供养我者,当以与汝。」王心
念言:「今我此身危脆不净,世世受苦,不可
复数,未曾为法,今始得用,甚不惜也!」如是
念已,唤旃陀罗,遍割身上以作灯炷,而以
白叠缠肉,酥油灌之,一时遍烧,举身火
燃,乃与一偈。
又复,释迦文佛本作一鸽,在
雪山中。时大雨雪,有一人失道,穷厄辛苦,
饥寒并至,命在须臾。鸽见此人,即飞求火,
为其聚薪然之;又复以身投火,施此饥人。

如是等头、目、髓、脑给施众生,种种本生因缘
经,此中应广说。如是等种种,是名内布施。

如是内、外布施无量,是名檀相。

**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
义第二十

问曰:
云何名法布施?

答曰:
有人言:常以好
语,有所利益,是为法施。
复次,有人言:以诸
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
复次,
有人言:以三种法教人:一、修妒路,二、毗尼,
三、阿毗昙,是为法施。
复次,有人言:以四种
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
藏,四、杂藏,是为法施。
复次,有人言:略说以
二种法教人:一、声闻法,二、摩诃衍法,是为法
施。

问曰:
如提婆达、呵多等,亦以三藏、四藏、
声闻法、摩诃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狱,是事
云何?

答曰:
提婆达邪见罪多,呵多妄语罪多,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4a 页 T25-0144.png
非是为道清净法施,但求名利恭敬供养。
恶心罪故,提婆达生入地狱,呵多死堕恶道。

复次,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常以净心善思
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财施,不以善
心,不名福德;法施亦尔,不以净心善思,则
非法施。
复次,说法者,能以净心善思,赞叹
三宝,开罪福门,示四真谛,教化众生,令
入佛道,是为真净法施。
复次,略说法有二
种:一者、不恼众生,善心慈悯,是为佛道因
缘;二者、观知诸法真空,是为涅槃道因缘。
在大众中兴悯哀心,说此二法,不为名闻
利养恭敬,是为清净佛道法施。
如说:阿输
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虽未见道,于佛法
中少有信乐,日日请诸比丘入宫供养,日
日次第留法师说法。
有一三藏年少法师,
聪明端正,次应说法。在王边坐,口有异
香;王甚疑怪,谓为不端,欲以香气动王宫
人,语比丘言:「口中何等?开口看之!」即为开
口,了无所有;与水令漱,香气如故。王问:「大
德!新有此香?旧有之耶?」比丘答言:「如此久
有,非适今也。」又问:「有此久如?」比丘以偈答
言:

「 「迦叶佛时,
 集此香法,
 如是久久,
 常若新出。」」


王言:「大德!略说未解,为我广演!」答言:「王当
一心,善听我说:我昔于迦叶佛法中,作说
法比丘,常在大众之中,欢喜演说迦叶世尊
无量功德、诸法实相、无量法门,慇勤赞叹,教
诲一切。自是以来,常有妙香从口中出,世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4b 页 T25-0144.png
世不绝,恒如今日。」而说此偈:

「 「草木诸华香,
 此香气超绝,
 能悦一切心,
 世世常不灭。」」


于时国王愧喜交集,白比丘言:「未曾有也!
说法功德,大果乃尔!」比丘言:「此名为华,未
是果也。」王言:「其果云何?愿为演说!」答言:「果,
略说有十,王谛听之!」即为说偈言:

「 「大名闻端政,
 得乐及恭敬,
 威光如日月,
 为一切所爱,
 辩才有大智,
 能尽一切结,
 苦灭得涅槃,
 如是名为十。」」


王言:「大德!赞佛功德,云何而得如是果报?」
尔时,比丘以偈答曰:

「 「赞佛诸功德,
 令一切普闻,
 以此果报故,
 而得大名誉。
 赞佛实功德,
 令一切欢喜,
 以此功德故,
 世世常端正。
 为人说罪福,
 令得安乐所,
 以此之功德,
 受乐常欢豫。
 赞佛功德力,
 令一切心伏,
 以此功德故,
 常获恭敬报。
 显现说法灯,
 照悟诸众生,
 以此之功德,
 威光如日曜。
 种种赞佛德,
 能悦于一切,
 以此功德故,
 常为人所爱。
 巧言赞佛德,
 无量无穷已,
 以此功德故,
 辩才不可尽。
 赞佛诸妙法,
 一切无过者,
 以此功德故,
 大智慧清净。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4c 页 T25-0144.png
 赞佛功德时,
 令人烦恼薄,
 以此功德故,
 结尽诸垢灭。
 二种结尽故,
 涅槃身已證,
 譬如澍大雨,
 火尽无馀热。」」


重告王言:「若有未悟,今是问时,当以智箭
破汝疑军。」王白法师:「我心悦悟,无所疑也。
大德福人,善能赞佛。」
如是等种种因缘,说法
度人,名为法施。

问曰:
财施、法施,何者为胜?

答曰:
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所以
者何?
财施果报,在欲界中;法施果报,或在三
界,或出三界。复次,口说清净,深得理中,心亦得之,故出三界。
复次,财施有量,法施无
量。财施有尽,法施无尽;譬如以薪益火,其
明转多。
复次,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
垢少净多。
复次,若作大施,必待众力;法施
出心,不待他也。
复次,财施能令四大诸根
增长;法施能令无漏根、力、觉、道具足。
复次,财
施之法,有佛无佛,世间常有;如法施者,唯
有佛世乃当有耳。
是故当知法施甚难!云
何为难?乃至有相辟支佛不能说法,直行
乞食,飞腾变化而以度人。
复次,从法施中
能出生财施,及诸声闻、辟支佛、菩萨及佛。

复次,法施能分别诸法:有漏、无漏法,色法、无
色法,有为、无为法,善、不善、无记法,常法、无常
法,有法、无法。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
可坏。如是等法,略说则八万四千法藏,广
说则无量。如是等种种,皆从法施分别了
知。以是故,法施为胜。
是二施和合,名之为
檀行。
是二施愿求作佛,则能令人得至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第 145a 页 T25-0145.png
佛道,何况其馀!

问曰:
四种舍,名为檀。所谓
财舍、法舍、无畏舍、烦恼舍。此中何以不说二
种舍?

答曰:
无畏舍,与尸罗无别,故不说。有
般若故,不说烦恼舍。若不说六波罗蜜,则
应具说四舍。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