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5b 页


*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多分
** 序

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夫心之用也,其大矣哉!动之则舛竞聿兴,静之
则众变几息,大之则充乎法界,细之则入
于邻虚,故海岳环区,心之影也;形骸耳目,
心之候也;生死邅回,心之迷也;菩提昭旷,
心之悟也。三界唯此,寔曰难调;一处制之,斯
无不办。所以仍给孤之胜集、开等持之妙门,
明夫定品克迁,心源允晏;沈掉双斥,止
观两澄。朋栖欲界之表、孤骞有顶之外,境焰
灭而逾明、因枝剪而更肃,湛乎累尽,动与德
会。故统之则一如,权之则二相,敝之则三脱,
依之则四神,行之则五印,检之则六念,聚之
则七善,流之则八解,阶之则九次,肆之则十
遍。其馀四念、四等之俦,五根、五力之类,莫不
亘诸禅地,茜萰乎根本;储之定潋,磊砢乎边
际。譬泥之在均、金之在锻,唯所用耳,岂有限
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挥忽,日月上掩、川岳
下摇,身遍十方、声覃六趣,水火交质、金土易
形,殚变化之涂、出思议之表,具微妙定,不受
快己之胜生;关恶趣门,而甘利他之狱苦。至
有八禅分用、三昧异名,日旋星光、月爱花德,
游戏奋迅、清净照明,或百或千,难阶难极,咸
资说力,具启词编。凡勒成两卷,亦未经再译。
挂入禅秘,其谁舍诸!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5c 页 T07-1055.png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
十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第十五静虑波罗蜜多分之一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具寿舍
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證无上
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静虑波罗蜜多?」


时,世尊告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證无上
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既入如是初静虑
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
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
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
所依。』次复应入第二静虑。既入如是第二静
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
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
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
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三静虑。既入如是第
三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
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
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
切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四静虑。既入如是
第四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
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
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
此为一切功德所依。』

「此菩萨摩诃萨既入
如是四静虑已,复应思惟:『此四静虑于诸菩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6a 页 T07-1056.png
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与诸菩萨摩诃萨众
为所依止,谓诸菩萨摩诃萨众将得无上正
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既入如是四静
虑已,依第四静虑引发五神通,降伏魔军成
无上觉。』此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往昔菩萨
摩诃萨众皆修静虑波罗蜜多,我亦应修;往
昔菩萨摩诃萨众皆学静虑波罗蜜多,我亦应
学;往昔菩萨摩诃萨众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随意所乐引发般若波罗蜜多,我亦应依如
是静虑波罗蜜多,随意所乐引发般若波罗
蜜多。』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
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證会真
如舍异生性;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
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證
如来智,是故当知第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
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
入正性离生,證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后證得
所求无上正等菩提。由此菩萨摩诃萨众应
数现入第四静虑,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能
现入此四静虑,而不味著四静虑乐及此等
流胜妙生处。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
众安住如是四种静虑,为胜方便引诸功德。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依第四静虑,起空无边
处想,引空无边处定。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依
空无边处定,起识无边处想,引识无边处
定。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依识无边处定,起无
所有处想,引无所有处定。如是菩萨摩诃萨
众依无所有处定,起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引
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能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6b 页 T07-1056.png
现入四无色定,而不味著四无色定及此所
得胜妙生处。」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观
何义故,虽能现入灭受想定而不现入?」

尔时,
佛告舍利子言:「诸菩萨摩诃萨怖堕声闻及
独觉地故,不现入灭受想定,勿著此定寂灭
安乐,便欣證入阿罗汉果或独觉果入般涅
槃。诸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虽能现入灭受
想定而不现入。」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诸菩萨
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谓虽现入如是
诸定,而于诸定不生味著,又虽现入如是诸
定能起胜用,而不离染。」

佛言:「如是!如汝所说。
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又,舍利
子!诸菩萨摩诃萨最极希有,谓虽现入四种
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而不味著亦不离
染。我今为汝略说譬喻,令于此义得圆满解。

「如有生此赡部洲人,虽于欲界未得离染,而
或得往北俱卢洲,因见彼洲女无系属形容
端正游戏自在,又见彼洲衣服严具鲜净殊
妙皆依树生,又见彼洲有香粳米其味甘美
不种自生,又见彼洲触处皆有种种珍宝甚
可爱玩,见彼洲人于如是类随意受用无定
系属,正受用时非极耽染,既受用已舍而无
恋。赡部洲人虽未离染,具观见彼种种胜事,
而不贪著舍弃还归,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
是菩萨摩诃萨众,虽复现入四种静虑、四无色
定寂静安乐,历观其中所起种种微妙寂静
殊胜功德,而不味著还入欲界,方便善巧
依欲界身,精勤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6c 页 T07-1056.png
虑、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内空、外空、内外
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
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
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观,精勤修学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
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
界、不思议界观,精勤修学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
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观,精勤
修学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
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
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
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观;精勤修学若苦、
若无常、若空、若无我苦圣谛观,精勤修学若
因、若集、若生、若缘集圣谛观,精勤修学若灭、
若静、若妙、若离灭圣谛观,精勤修学若道、若
如、若行、若出道圣谛观,精勤修学慈、悲、喜、舍
四无量观,精勤修学四念住、四正断、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精勤修学
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精勤修学
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精勤修学净观地、种
姓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
觉地、菩萨地、如来地智,精勤修学极喜地、离
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
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精勤修学陀罗尼门、
三摩地门,精勤修学清净五眼、六胜神通,
精勤修学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精
勤修学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精勤修学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精勤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7a 页 T07-1057.png
修学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精勤修学一切智、
道相智、一切相智,精勤修学分别预流、一来、
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诸善巧智,精勤修
学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精勤修学诸佛无上
正等菩提,亦劝有情修诸善法,如是等事
甚为希有。」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何缘如来、应、正等
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舍胜定地寂静安
乐,还受下劣欲界之身?」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
「诸佛法尔,不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何
以故?舍利子!勿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
天,远离所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
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由斯迟證所
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如来、应、正等觉,许
诸菩萨摩诃萨众,舍胜定地寂静安乐,还受
下劣欲界之身,不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
天失本所愿。」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诸菩萨
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谓舍胜定寂静
安乐,还取下劣杂秽地身。譬如有人未离
欲染,遇见女宝在空林中,形貌端严甚可
爱乐,虽具观见种种身支,而能制心不行放
逸;后于馀处遇见女人,形貌粗丑鄙秽下
贱,返生贪爱遂行放逸。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虽数安住微妙寂静四种静虑及四无色,而能
弃舍,还受欲界种种杂秽下劣之身,故甚希
有、能为难事。」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萨
摩诃萨众弃舍胜地受欲界身,当知是为方
便善巧。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
众,勤求无上正等菩提,舍胜地身还生欲界,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7b 页 T07-1057.png
起胜作意方便善巧。

「虽观色蕴常无常性都
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乐无乐
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乐无乐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我无
我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我无我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净
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净不净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
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空不
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
蕴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相
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
色蕴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
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
观色蕴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
行、识蕴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
一切智智。虽观色蕴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
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处常无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常无常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乐无
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乐无乐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
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我
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
观眼处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
意处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
智。虽观眼处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7c 页 T07-1057.png
舌、身、意处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
切智智。虽观眼处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
耳、鼻、舌、身、意处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
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愿无愿性都不可得,
及观耳、鼻、舌、身、意处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
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远离不远离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远离不远离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
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
处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
智智。

「虽观色处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声、
香、味、触、法处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
一切智智。虽观色处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
观声、香、味、触、法处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
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我无我性都不
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我无我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净不净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净不净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空不
空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空不空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
处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
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处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
触、法处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
智智。虽观色处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
观声、香、味、触、法处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寂静不寂静
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寂静不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8a 页 T07-1058.png
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
眼界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
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界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
身、意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
智智。虽观眼界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
耳、鼻、舌、身、意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
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净不净性都不可得,
及观耳、鼻、舌、身、意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
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空不空性都不
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空不空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相无相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相无相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愿无
愿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愿无愿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
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
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
智智。虽观眼界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
观耳、鼻、舌、身、意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常无常性都不
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常无常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乐无乐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我无
我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我无我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
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净
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8b 页 T07-1058.png
色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
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色界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
触、法界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
智。虽观色界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
味、触、法界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
切智智。虽观色界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
及观声、香、味、触、法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寂静不寂
静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寂静不
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
观眼识界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
身、意识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
切智智。虽观眼识界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
观耳、鼻、舌、身、意识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
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我无我性都
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我无我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净
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净
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
眼识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
意识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
智智。虽观眼识界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
观耳、鼻、舌、身、意识界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
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愿无愿性都
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愿无愿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
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
识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8c 页 T07-1058.png
切智智。虽观眼识界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
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寂静不寂静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常无
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常无常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
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
观眼触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
意触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
智。虽观眼触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
舌、身、意触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
切智智。虽观眼触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
耳、鼻、舌、身、意触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
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相无相性都不可得,
及观耳、鼻、舌、身、意触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
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愿无愿性都不
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愿无愿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远离不
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远离
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
鼻、舌、身、意触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
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常
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
所生诸受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
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乐无乐性
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
受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我无我性都不可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9a 页 T07-1059.png
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我无
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
触为缘所生诸受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
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净不净性亦不
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
所生诸受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
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空不空性亦不可得,
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
受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
为缘所生诸受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
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愿无
愿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
生诸受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
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远离不远离
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
诸受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
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寂静不寂
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
生诸受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
一切智智。

「虽观地界常无常性都不可得,
及观水、火、风、空、识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
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乐无乐性都不
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乐无乐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我无我性
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我无我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净不
净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净不净
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
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空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9b 页 T07-1059.png
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
观地界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
识界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
智。虽观地界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水、
火、风、空、识界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
一切智智。虽观地界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
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
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寂静
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寂
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虽观因缘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
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常无常性亦
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乐
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
上缘并从缘所生法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
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我无我性都不
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
所生法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
智智。虽观因缘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
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净不
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
因缘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
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空不空性亦不可
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相无相
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并从缘所生法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
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愿无愿性都不可得,
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
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59c 页 T07-1059.png
虽观因缘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等
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远离不
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
观因缘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
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寂静不寂
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如来、应、正
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入四静虑、四无色
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久住其中心生染著?」

舍利子言:「勿诸菩萨摩诃萨众,于四静虑、四
无色定,心生染著生长寿天。是故如来、应、
正等觉,不许菩萨摩诃萨众,于四静虑、四无
色定,心生染著久住其中。何以故?满慈子!
若生欲界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无
斯用故。」

时,满慈子便白具寿舍利子言:「诸菩
萨众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谓诸菩萨住胜定
已,还弃舍之受下劣法。譬如有人遇见伏
藏,手执珍宝还弃舍之;彼于后时见贝珠等
伸手执取持入舍中。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入
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随意游止;后
弃舍之还生欲界,摄受种种下劣身心,依
之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
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佛观此义,应许菩萨
摩诃萨众生长寿天,长时修行布施、净戒、安忍、
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
法,由斯疾得一切智智。」

时,满慈子便白佛
言:「我对世尊作如是说,岂不显佛是实语
者、是法语者、能正宣说法随法者?」

尔时,佛
告满慈子言:「汝今对我作如是说,非显如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60a 页 T07-1060.png
来是实语者、是法语者、能正宣说法随法者。
何以故?满慈子!若诸菩萨生长寿天,不能
修行如是功德,不能疾得一切智智。

「又,满
慈子!若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
乐,是诸菩萨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无色。』
亦不思惟:『我由静虑及无色定超色、无色。』是
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但欲
引发自在神通,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亦欲调
伏粗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诸功德。是诸菩萨
摩诃萨众入诸胜定寂静安乐,方便善巧受
欲界身,于诸胜定亦无退失。是故菩萨摩
诃萨众不超三界亦不染著,方便善巧受欲
界身,饶益有情亲近诸佛,疾能證得一切
智智。」

时,满慈子复白佛言:「岂不如来、应、正等
觉一切智智超过三界?」

佛言:「如是!如汝所
说。如来所得一切智智超过三界,非三界摄。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许菩萨摩诃萨众安
住静虑波罗蜜多,于三界法究竟出离。」

时,满
慈子便白佛言:「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观何义
故,许诸菩萨摩诃萨众求證无上正等菩提,
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于
三界法究竟出离?」

尔时,佛告满慈子言:「若
菩萨摩诃萨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
波罗蜜多,如来若许超过三界,彼便退失菩
萨誓愿,安住声闻或独觉地。一切如来、应、正
等觉,观如是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求證无
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不许菩萨
摩诃萨众于三界法究竟出离;勿舍菩萨本
所誓愿,退住声闻或独觉地。

「又,满慈子!若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 第 1060b 页 T07-1060.png
时菩萨摩诃萨众坐菩提座众行圆满,尔时
菩萨摩诃萨众方乃究竟舍三界法,由斯證
得一切智智,是故我说一切智智超过三界
非三界摄。

「又,满慈子!若菩萨摩诃萨随所生
起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
馀无边菩提分法,随所观察内空、外空、内外
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
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
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及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发无染著心,回
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因缘,
于三界法渐舍渐远,展转邻近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