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WYG0146-037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集传纂例卷一
唐 陆淳 撰
春秋宗指议第一
此经所以称春秋者先儒说云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
别同异也故史之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
以为所记之名也
卷一 第 1b 页 WYG0146-0379b.png

啖子曰夫子所以修春秋之意三传无文说左氏者以
为春秋者周公之志也暨乎周德衰典礼丧诸所记注
多违旧章宣父因鲁史成文考其行事而正其典礼上
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言
公羊者则曰夫子之作春秋将以黜周王鲁变周之文
从先代之质解榖梁者则曰平王东迁周
室微弱天下板荡王道尽矣夫子伤之乃作春秋所以
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使夫善
卷一 第 2a 页 WYG0146-0379c.png

人劝焉淫人惧焉吾观三家之说诚未达乎
春秋大宗安可议其深指可谓宏纲既失万目从而大
去者也予以为春秋者救时之弊革礼之薄何以明之
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
人承之以文文之弊僿救僿莫若以忠复当从夏政夫
文者忠之末也设教于本其弊犹末设教于末弊将若
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不得已而用之周公既没莫知
改作故其颓弊甚于二代以至东周王纲废绝人伦大
卷一 第 2b 页 WYG0146-0379d.png

坏夫子伤之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
弊又曰后代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已盖言唐虞淳化
难行于季末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春秋以权辅
正以诚断礼正以忠道原情
为本不拘浮名不尚狷介从宜救
乱因时黜陟或贵非礼勿动或贵贞而不谅
进退抑扬去华居实故曰救周之弊革礼之薄
也古人曰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又言三王之
卷一 第 3a 页 WYG0146-0380a.png

道如循环太史公亦言闻诸董生曰春秋上明三王之
道公羊亦言乐道尧舜之道以俟后圣是知春秋参用
二帝三王之法以夏为本不全守周典理必然矣据杜
氏所论褒贬之指唯据周礼若然则周德虽衰礼经未
泯化人足矣何必复作春秋乎且游夏之徒皆造堂室
其于典礼固当洽闻述作之际何其不能赞一辞也又
云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则夫子曷云知我者亦春
秋罪我者亦春秋乎斯则杜氏之言陋于是矣何氏所
卷一 第 3b 页 WYG0146-0380b.png

云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虽得其言用非其所不用之
于性情而用之于名位失指浅
末不得其门者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所言变从夏政
唯在立忠为教原情为本非谓改革爵列损益礼乐者
也故夫子伤主威不行下同列国首王正以大一统先
王人以黜诸侯不言战以示莫敌称天王以表无二尊
唯王为大邈矣崇高反云黜周王鲁以为春秋宗指
两汉专门传之于今悖礼诬圣反经毁传
卷一 第 4a 页 WYG0146-0380c.png

训人以逆罪莫大焉范氏之说粗陈梗槩殊无深指且
历代史书皆是惩劝春秋之作岂独尔乎是知虽因旧
史酌以圣心拨乱反正归诸王道三家之说俱不得其
门也或问春秋始于隐公何也答曰夫子之志冀行道
以拯生灵也故历国应聘希遇贤王及麟出见伤知为
哲人其萎之象悲大道不行将托文以见意虽有其德
而无其位不作礼乐乃修春秋为后王法始于隐公者
以为幽厉虽衰雅未为风平王之初人习馀化苟有过
卷一 第 4b 页 WYG0146-0380d.png

恶当以王法正之及代变风移陵迟久
矣若格以太平之政则比屋可诛无复善恶故断自平
王之末而以隐公为始所以拯薄俗勉善行救周之弊
革礼之失也
三传得失议第二
啖子曰古之解说悉是口传自汉以来乃为章句如本
草皆后汉时郡国而题以神农山海经广说殷时而云
夏禹所记自馀书籍比比甚多是知三传之义本皆口
卷一 第 5a 页 WYG0146-0381a.png

传后之学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师之目题之予观左氏
传自周晋齐宋楚郑等国之事最详晋则每一出师具
列将佐宋则每因兴废备举六卿故知史策之文每国
各异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
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之编次年月以为传
记又广采当时文籍故兼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
传并卜书及杂占书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中故
叙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交错混然难證其大略皆是
卷一 第 5b 页 WYG0146-0381b.png

左氏旧意故比馀传其功最高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
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因以求意经文可知又况论大
义得其本源解三数条大义亦以原情为说
欲令后人推此以及馀事而作传之人不达此意妄有
附益故多迂诞又左氏本末释者抑为之说遂令邪正
纷揉学者迷宗也公羊榖梁初亦口授后人据其大义
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统然其大
指亦是子夏所传故二传传经密于左氏谷梁意深公
卷一 第 6a 页 WYG0146-0381c.png

羊辞辨随文解释往往钩深但以守文坚滞泥难不通
比附日月曲生条例义有不合亦复强通舛駮不伦或
至矛盾不近圣人夷旷之体也夫春秋之文一字以为
褒贬诚则然矣其中亦有文异而义不异者
二传穿凿悉以褒贬言之是故繁碎甚于左氏
公羊谷梁又不知有不告则不书之义凡不书者皆以
义说之且列国至多若盟会征伐丧纪不告亦书则一
年之中可盈数卷况他国之事不凭告命从何得书但
卷一 第 6b 页 WYG0146-0381d.png

书所告之事定其善恶以文褒贬耳左氏言褒贬者又
不过十数条其馀事同文异者亦无他解旧解皆言从
告及旧史之文若如此论乃是夫子写鲁史尔何名修
春秋乎故谓二者之说俱不得中
啖氏集传注义第三
啖子曰惜乎微言久绝通儒不作遗文所存三传而已
传已互失经指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唯
圣作则譬如泉源苟涉其流无不善利在人贤者得其
卷一 第 7a 页 WYG0146-0382a.png

深者其次得其浅者若文义隐密是虚设大训谁能通
之故春秋之文简易如天地焉其理著明如日月焉但
先儒各守一传不肯相通互相弹射仇雠不若诡辞迂
说附会本学鳞杂米聚难见易滞益令后人不识宗本
因注迷经因疏迷注党于所习其俗若此老氏曰大道
甚夷而人好径信矣故知三传分流其源则同择善而
从且过半矣归乎允当亦何常师今公羊榖梁二传殆
绝习左氏者皆遗经存传谈其事迹玩其文彩如览史
卷一 第 7b 页 WYG0146-0382b.png

籍不复知有春秋微旨呜呼买椟还珠岂足怪哉予辄
考覈三传舍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亦以愚意裨补阙
漏商㩁得失研精宣畅期于浃洽尼父之志庶几可见
疑殆则阙以俟君子谓之春秋集传集注又撮其纲目
撰为统例三卷以辅集传通经意焉所以剪除荆棘平
易道路令趣孔门之士方轨康衢免涉于险难也
啖氏集注义例第四
啖氏曰予所注经传若旧注理通则依而书之小有不
卷一 第 8a 页 WYG0146-0382c.png

安则随文改易若理不尽者则演而通之理不通者则
全削而别注其未详者则据旧说而已但不博见诸家
之注不能不为恨尔或问曰传则每题传名注则何不
题注者之名乎答曰杜征南云略举刘贾许颖之违何
掾云略依胡母生条例范武子云博采诸儒之说然则
若题此三人之名未必得其本故遂不言也又比见诸
家所注苟有异义欲题已名以示于后故须具载其名
氏尔予但以通经为意则前人之名与予何异乎楚得
卷一 第 8b 页 WYG0146-0382d.png

未足异也纵是予所创意何知先贤不已有此说故都
不言所注之名但以通经为意尔
赵氏损益义第五
赵子曰啖先生集三传之善以说春秋其所未尽则申
已意条例明畅真通贤之为也惜其经之大意或未标
显传之取舍或有过差盖纂集仅毕未及详省尔故古
人云圣人无全能况贤者乎予因寻绎之次心所不安
者随而疏之啖氏依公羊家旧说云春秋变周之文从
卷一 第 9a 页 WYG0146-0383a.png

夏之质予谓春秋因史制经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
而已兴常典也著权制也故凡郊庙丧纪
朝聘蒐狩昏取
皆违礼则讥之是兴常典也
非常之事典礼所不及则裁之圣心以定褒贬所以穷
精理也精理者非权无以及之
故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是
以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然则圣人当机发断以定厥
卷一 第 9b 页 WYG0146-0383b.png

中辨惑质疑为后王法何必从夏乎或曰若非变周之
意则周典未亡焉用春秋答曰礼典者所以
防乱耳乱既作矣则典礼非能治也喻之
一身则养生之法所以防病病既作矣则养
生之书不能治也治之者在针药耳故春秋者亦世之
针药也相助救世理当如此何云变哉若谓春秋变礼
典则针药亦为变养生可乎哉问者曰若春秋非变周
之意则帝王之制莫盛于周乎答曰非此之谓也夫改
卷一 第 10a 页 WYG0146-0383c.png

制创法王者之事夫子身为人臣分不当耳
若夫帝王简易精淳之道安得无
之哉问者曰然则春秋救世之宗指安在答
曰在尊王室正陵僭举三纲提五常彰善瘅恶不失纤
芥如斯而已观夫三家之说其弘意大指多未之知褒
贬差品所中无几故王崩不书者三王葬不书者七
嗣王即位桓文之霸皆无义
说盟会侵伐岂无褒贬亦莫之论略举
卷一 第 10b 页 WYG0146-0383d.png

数事触类皆尔故曰弘意大指多未之知也至于
分析名目以示惩劝乖经失指多非少是啖氏虽已裁
择而芜秽尚繁于戏圣典翳霾千数百年理当发挥不
可以已岂苟駮先儒哉故褒贬之指在乎例缀叙
之意在乎体所谓体者其大槩有三而区分有十所谓
三者凡即位崩薨葬朝聘盟会此常典所当载也故悉
书之随其邪正而加褒贬此其一也祭祀婚姻赋税军
旅蒐狩皆国之大事亦所当载也其合礼者夫子修经
卷一 第 11a 页 WYG0146-0384a.png

之时悉皆不取故公榖云常事不书是也其非者及合
于变之正者乃取书之而增损其文以寄褒贬之意此
其二也庆瑞灾异及君被杀被执及奔放逃叛归入纳
立如此并非常之事亦史册所当载夫子则因之而加
褒贬焉此其三也此述作之大凡也所谓十者一曰悉
书以志实二曰略常以明礼
三曰省辞以从简
四曰变文以示义五曰即辞
卷一 第 11b 页 WYG0146-0384b.png

以见意六
曰记是以著非七曰示讳以存礼
八曰详内以异外九曰
阙略因旧史十曰损益以成辞
知其
体推其例观其大意然后可以议之耳或曰圣人之教
求以训人也微其辞何也答曰非微
之也事当尔也人之善恶必有浅深不约其辞不足以
卷一 第 12a 页 WYG0146-0384c.png

差之也若广
其辞则是史氏之书尔焉足以见条例而称春秋乎辞
简义隐理自当尔非微之也故成人之言童子不能晓
也县官之才民吏不能及也是以小智不及大智况圣
人之言乎此情性自然之品汇非微之也今持不逮之
资欲勿学而能此岂里巷之言苟尔而易知乎或曰春
秋始于隐公何也答曰一则因平王之迁也二则
贤隐之让也啖氏依旧说以左氏为丘明
卷一 第 12b 页 WYG0146-0384d.png

受经于仲尼今观左氏解经浅于公榖诬谬寔繁
若丘明才实过人岂宜若此推类而言皆孔门
后之门人但公榖守经左氏通史故其体异耳且夫子
自比皆引往人故曰窃比于我老彭又说伯夷等六人
云我则异于是并非同时人也丘明者盖夫子以前贤
人如史佚迟任之流见称于当时耳焚
书之后莫得详知学者各信胸臆见传及国语俱题左
氏遂引丘明为其人此事既无明文唯司马迁云丘明
卷一 第 13a 页 WYG0146-0385a.png

丧明厥有国语刘歆以为春秋左氏传是丘明所为且
迁好奇多谬故其书多为淮南所駮刘歆则以私意所
好编之七略班固因而不革
后世遂以为真所谓传虚袭误往而不返者也或曰
司马迁刘歆与左丘明年代相近固当知之今以远駮
近可乎答曰夫求事实当推理例岂可独以远近为限
且迁作吕不韦传云不韦为秦相国集门客千人著其
所闻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号为吕氏春秋悬之秦氏
卷一 第 13b 页 WYG0146-0385b.png

及其与任安书乃云文王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修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则迁所论不韦书与传
自相违背若此之甚其说丘明之谬复何疑焉刘歆云
左氏亲见夫子杜预云凡例皆周公旧典礼经按其传
例云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然则周公先
设弑君之义乎又云大用师曰灭弗地曰入又周公先
设相灭之义乎又云诸侯同盟薨则赴以名又是周公
卷一 第 14a 页 WYG0146-0385c.png

令称先君之名以告邻国乎周以讳事神不应有此也
又云平地尺为大雪若以为灾沴乎则尺雪丰年之徵也
若以为常例须书乎不应二百四十二年唯两度大雪
凡此之类不可胜言则刘杜之言浅近甚
矣左氏决非夫子同时亦已明矣或曰
若左氏非授经于仲尼则其书多与汲冢纪年符同何
也答曰彭城刘惠卿著书云记年序诸侯列会皆举
其谥知是后人追修非当世正史也至如齐人歼于遂
卷一 第 14b 页 WYG0146-0385d.png

郑弃其师皆夫子褒贬之意而竹书之文亦然其书郑
杀其君某因释曰是子亹楚囊瓦奔郑因曰是子常率
多此类别有春秋一卷全录左氏传卜筮事无一字之
异故知此书按春秋经传而为之也刘之此论当矣且
经书纪子伯莒子盟于密左氏经改为纪子帛传释云
鲁故也以为是纪大夫裂繻之字缘为鲁结好故褒而
书字同之内大夫序在莒子上此则鲁国褒贬之意而
竹书自是晋史亦依此文而书何哉此最明验其中有
卷一 第 15a 页 WYG0146-0386a.png

郑庄公杀公子圣鲁桓公纪侯莒子盟于区蛇如
此等数事又与公羊同其称今王者魏惠成王也此则
魏惠成王时史官约诸家书追修此纪理甚明矣观其
所记多诡异鄙浅殊无条例不足凭据而定邪正也
且左传国语文体不伦序事又
多乖剌定非一人所为也盖左氏广集诸国之史以释
春秋传成之后盖其家子弟及门人见嘉谋事迹多不
入傅或有虽入传而复不同故各
卷一 第 15b 页 WYG0146-0386b.png

随国编之而成此书以广异闻尔自古岂止有一丘明
姓左乎何乃见题左氏悉称丘明近代之儒又妄为记
录云丘明以授鲁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
铎椒椒传虞卿卿传荀况况传张苍苍传贾谊
此乃近世之儒欲尊崇左氏妄为此记向若传
授分明如此汉书张苍贾谊及儒林传何故不书则其
伪可知也或曰公谷定何时人也
答曰此二传虽不记事迹然其
卷一 第 16a 页 WYG0146-0386c.png

解经密于左氏是知必孔门后之门人也但不知师资
几世耳传记无明文故三传先后亦莫可知也先儒公
羊名高子夏弟子也或云汉初人
或曰谷梁亦子夏弟子名赤或曰秦孝
公同时人或云名俶字元始皆为强说
也儒史之流
尚多及此况语怪者哉
卷一 第 16b 页 WYG0146-0386d.png

啖子取舍三传义例第六
啖子曰三传文义虽异意趣可合者则演而通之文意
俱异各有可取者则并立其义其有一事之传首尾异
处者皆聚于本经之下庶使学者免于烦疑至于义指
乖越理例不合浮辞流遁事迹近诬及无经之传悉所
不录其辞理害教并繁碎委巷之谈调戏浮侈之言及
寻常小事不足为训者皆不录若须存以通经者删取
其要谏诤谋猷之言有非切当及成败不由其言者亦
卷一 第 17a 页 WYG0146-0387a.png

皆略之虽当存而浮辞多者亦撮其要凡叙战事亦有
委曲繁文并但叙战人身事义非二国成败之要又无
诚节可纪者亦皆不取凡论事有非与论之人而私评
其事自非切要亦皆除之其巫祝卜梦鬼神之言皆不
录三传叙事及义理同者但举左氏则不
复举公榖其公榖同者则但举公羊又公榖理义虽同
而榖梁文独备者则唯举榖梁公羊榖梁以日月为例
一切不取其有义者则时或存之亦非例也或
卷一 第 17b 页 WYG0146-0387b.png

问无经之传有仁义诚节知谋功业政理礼乐谠言善
训多矣顿皆除之不亦惜乎答曰此经春秋也此传春
秋传也非传春秋之言理自不得录耳非谓其不善也
且历代史籍善言多矣岂可尽入春秋乎其当示于后
代者自可载于史书尔今左氏之傅见存必欲耽玩文
彩记事迹者览之可也若欲通春秋者即请观此传焉
传文有一句是一句非皆择其当者留之非者去之疑
者则存而论之或问三传之文每说一事解一义是当
卷一 第 18a 页 WYG0146-0387c.png

并是非当并非何谓摘取之乎答曰三传所记本皆不
谬后人不晓而以滥说附益其中非纯是本说故当择
而用之亦披沙拣金错薪刈楚之义也赵子曰三传堪
存之例或移于事首或移于事同
各随其宜也凡须都撮如
内外大夫名目例如此等三四条三传及啖氏或
有已释之而当者或散在前后学者寻之卒难总领今
故聚之使其褒贬差品了然易见其四家之义各于句
卷一 第 18b 页 WYG0146-0387d.png

下注之其不注者则鄙意也既不遗
前儒之美而理例又明也凡公谷文义虽与本经不相
会而合正理者皆移于宜施处施之其孤绝之文不可
专施于经下者予则引而用之
庶先儒之义片善不遗也凡三传经文不同故传
文亦异今既纂会详定之则
传文亦悉改定以一之庶令学者免于疑误也公榖说
经多云隐之闵之喜之之类且春秋举经邦大训岂为
卷一 第 19a 页 WYG0146-0388a.png

私情悲喜生文乎何待春秋之浅也如此之例并不取
公羊灾异下悉云记灾也记异也予已于例首都论其
大意自此即观文知义不复缕载其有须存者乃存之
耳公榖举例悉不称凡又公榖每一义辄数处出之今
既去其重复以复简要其举例故加凡字以通贯其前
后夫察微知远识之精也故夫子云由也不得其死然
是也古人立蓍龟以求前知也故当不弃人之知然左
氏所记以一言一行定其祸福皆验若符契如此之类
卷一 第 19b 页 WYG0146-0388b.png

继踵比肩纵不悉妄妄必多矣悉弃之乎则失于精深
劝戒之道悉留之乎则多言者无惧而诡妄繁兴固当
择其辞深理正者存之浮浅者去之庶乎中道也左氏
无经之传其有因会盟战伐等事而说忠臣义士及有
谠言嘉谋与经相接者即略取其要若说事迹虽与经
相符而无益于教者则不取左氏每盟下皆云寻某年
之盟每聘下则云报某人之聘侵伐下多云报某之役
凡此类但检前以符后更无他义今考取其事相连带
卷一 第 20a 页 WYG0146-0388c.png

要留者留之左氏乱记事迹不达经意遂妄云礼也今
考其合经者留之馀悉不取左氏集诸国史为传序吴
楚之君皆称为王此乃本国臣民之伪号不可施于正
传故皆改为吴子楚子若叙其君臣自相答对之语则
非我褒贬之意且令后代知其僭伪故仍旧耳左氏序
楚县大夫皆称曰公此乃僭伪之辞皆刋正之左氏叙
诸国之君皆称曰公此皆依彼国之史成辞殊失鲁史
之体今为繁多不可改易学者宜知之凡有德之人人
卷一 第 20b 页 WYG0146-0388d.png

敬其名故称其字左传追修前史足得正名而叙罪恶
之人亦举其字乖褒贬之意甚矣为此例极多不
暇悉改学者宜知之凡谥者所以褒贬善恶其有罪之
人而加美谥今不改削者以见当时政教之废也
后代宜戒之
重修集传义第七
淳秉笔持简侍于啖先生左右十有一年述释之间每
承善诱微言奥指颇得而闻嗟乎神不与善天丧斯文
卷一 第 21a 页 WYG0146-0389a.png

笔削才终哲人其丧是以取舍三传或未精研春秋纲
例有所遗略及赵氏损益既合春秋大义又与条例相
通诚恐学者卒览难会随文睹义谓有二端遂乃纂于
经文之下则昭然易见其取舍传文亦随类刋附又春
秋之意三传所不释者先生悉于注中言之示谦让也
淳窃以为既自解经理当为传遂申已见各附于经则
春秋之指朗然易见或问啖氏新解经意与先儒同者
十有二三焉今子重修集传悉以啖氏目之得无似窃
卷一 第 21b 页 WYG0146-0389b.png

古人之美以党其师乎答曰啖氏本云集传集注已明
集古人之说而掇其善者也今作传者但以释经之义
不合在于注中标以啖氏所以别于左氏公榖耳其义
亦不异于集注也啖赵所取三传之文皆委曲剪裁去
其妨碍故行有刋句句有刋字以至精深实惧曾学三
传之人不达斯意以为文句脱漏随即注之此则集传
之蠹也将来君子有意于斯者苟疑阙误宜先详览啖
赵取舍例及辨疑以校之不可援三家旧文采正新传
卷一 第 22a 页 WYG0146-0389c.png

慎之慎之三传义例虽不当者皆于纂例本条书之而
论其弃舍之意其非入例者即辨疑中论之或问集传
先左氏次公羊后谷梁亦有意乎答曰左氏传经多说
事迹凡先见某事然后可以定其是非故先左氏焉公
羊之说事迹亦颇多于榖梁而断义即不如榖梁之精
精者宜最在后结之故榖梁居后焉事势宜然非前优
而后劣也或问曰经传文字有犯国朝庙讳悉不改易
何也答曰夫文所以传义理也若改易之则失其义理
卷一 第 22b 页 WYG0146-0389d.png

矣礼云临文不讳盖谓此也但习读之人训而呼之则
臣子之礼备矣左氏传所记事迹连带经义者悉入集
传矣其无经之传集传所不取而事有可嘉者今悉略
出之随年编次共成三卷名曰春秋逸传则左氏精华
无遗漏矣其他则妄伪繁碎无足观也
修传终始记第八
啖先生讳助字叔佐关中人也聪悟简淡博通深识天
宝末客于江东因中原难兴遂不还归以文学入仕为
卷一 第 23a 页 WYG0146-0390a.png

台州临海尉复为润州丹阳主簿秩满因家焉陋巷狭
居晏如也始以上元辛丑岁集三传释春秋至大历庚
戌岁而毕赵子时宦于宣歙之使府因往还浙中途过
丹阳乃诣室而访之深话经意事多响合期反驾之日
当更讨论呜呼仁不必寿是岁先生即世时年四十有
七是冬也赵子随使府迁镇于浙东淳痛师学之不彰
乃与先生之子异躬自缮写共载以诣赵子赵子因损
益焉淳随而纂会之至大历乙卯岁而书成赵子名匡
卷一 第 23b 页 WYG0146-0390b.png

字伯循天水人也暨淮南节度使御史大夫陈公之领
宣歙时始召用累随镇迁拜后为殿中待御史淮南节
度判官淳字伯冲吴人也世以儒学著时又为陈公荐
诏授大常寺奉礼郎
春秋集传纂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