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卷一

卷一 第 1p001a 页
  诚上第一
诚者圣人之本
 注(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圣人之所以圣者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此书
 与太极图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注(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乾者纯阳之卦其义为健乃天德之别名也元始也资取也言乾道之元万物所取以为始
 者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图之阳动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注(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乾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则实理于是而各为一物之
 主矣即图之阴静也)
卷一 第 1p001b 页
 集说(朱子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此统言一个流行本源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之流行出来各自有个
安顿处如为人也是这个诚为物也是这个诚故曰诚斯立焉譬如水其出只是一源及其流出来千派万别也只是这
 个水)
纯粹至善者也
 注(纯不杂也粹无疵也此言天之所赋物之所受皆实理之本然无不善之杂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注(此亦易文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继之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
 成之谓也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阳之属也诚之源也成则物之巳成性则理之已立者也阴之属也诚之
 立也)
 集说(问诚上篇举一阴一阳之谓道三句是證上文否朱子答曰固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一句通證诚之源诚斯
卷一 第 1p002a 页
 立焉二节继之者善又證诚之源一节成之者性又證诚所立焉一节○陈氏淳曰孟子道性善从何而来夫子易系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一阴一阳之理者为道止是统说个太极之本体继此者为善乃是就
 其间说造化流行生育赋予更无别物只是个善而已此是太极之动而阳时所为善者以实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至
 成此者为性是说一物受得此善底道理去各成个性是太极之静而阴时此性字与善字相对是即所谓善而理之已
 定者也夫子所谓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原头处说善乃重字为实物若孟子所谓性善则是就成之者性处说是
 生以后事善乃轻字言此性之纯粹至善耳其实由造化原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方能如此之善则孟
 子之所谓善实渊源于夫子所谓善而非有二本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
 注(元始亨通利遂贞正乾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赋于物善之继也复者各得而藏于已性之成也此于图已为五行
 之性矣)
卷一 第 1p002b 页
 集说(问元亨诚之通便是阳动利贞诚之复便是阴静注却云此已是五行之性如何朱子曰五行便是阴阳但此
 处已分作四○又曰濂溪与伊川说复字差不同濂溪就归处说如云利贞诚之复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巳矣皆是就
归处说复字伊川就动处说如元亨利贞濂溪就利贞上说复字伊川就元字头说复字二说只是所指地头不同道理
 只一般)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注(易者交错代换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一赋一受于其中亦犹是也)
 案(继之者善是天道之流行赋与所谓命也成之者性是人物之禀受成质所谓性也其理自易发之故曰性命之源)
  诚下第二
圣诚而已矣
 注(圣人之所以圣不过全此实理而已即所谓太极者也)
卷一 第 1p003a 页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注(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信之属万物之象也实理全则五常不亏而百行修矣)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注(方静而阴诚固未尝无也以其未形而谓之无耳及动而阳诚非至此而后有也以其可见而谓之有耳静无则至
 正而已动有然后明与达者可见也)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
 注(非诚则五常百行皆无其实所谓不诚无物者也静而不正故邪动而不明不达故暗且塞)
故诚则无事矣
 注(诚则众理自然无一不备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难
卷一 第 1p003b 页
 注(实理自然故易人伪夺之故难)
果而确无难焉
 注(果者阳之决确者阴之守决之勇守之固则人伪不能夺之矣)
 集说(朱子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程子所谓克己最难也知其易故行之必果知其难则守之宜确能果能确则
 又何难之有)
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注(克去已私复由天理天下之至难也然其机可一日而决其效至于天下归仁果确之无难如此)
  诚几德第三
诚无为
 注(实理自然何为之有即太极也)
卷一 第 1p004a 页
几善恶
 注(几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盖动于人心之微则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閒矣此阴阳之象也)
 集说(朱子曰诚实理也无为犹寂然不动也实理该贯动静而其本体则无为也几者动之微动则有为而善恶形
 矣诚无为则善而已动而有为则有善有恶○又曰周子说个几字尽有警发人处近则公私邪正远则废兴存亡只于
 此处看破便斡转了此是日用事为亲切功夫精粗隐显一时穿透尧舜所谓惟精惟一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便是此事)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注(道之得于心者谓之德其别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体焉即五行之性也)
性焉安焉之谓圣
 注(性者独得于天安者本全于已圣者大而化之之称此不待学问勉强而诚无不立几无不明德无不备者也)
复焉执焉之谓贤
卷一 第 1p004b 页
 注(复者反而至之执者保而持之贤者才德过人之称此思诚研几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注(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也)
 集说(朱子曰神即圣人之德妙而不可测者也非圣人之上复有所谓神人也○黄氏干曰诚几德此一段只把体
 用二个字来读他便见诚是体几是用仁义礼智信是体爱宜理通守是用在诚为仁则在几为爱在诚为义则在几为
 宜性焉复焉发微不可见是体安焉执焉充周不可穷是用)
  圣第四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閒者几

 注(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动静体用之閒介然有顷之际则实理发见之端而众事吉凶
卷一 第 1p005a 页
 之兆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注(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应而妙也理虽已萌事则未著微而幽也)
诚神几曰圣人
 注(性焉安焉则精明应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慎动第五
动而正曰道
 注(动之所以正以其合乎众所其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德
 注(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于身而无所待于外也)
卷一 第 1p005b 页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
 注(所谓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则其动也邪矣)
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注(无得于道则其用不和矣)
故君子慎动
 注(动必以正则和在其中矣)
  道第六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注(中即礼正即智图解备矣)
守之贵
卷一 第 1p006a 页
 注(天德在我何贵如之)
行之利
 注(顺理而行何往不利)
廓之配天地
 注(充其本然并立之全体而已矣)
岂不易简岂为难知
 注(道体本然故易简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耳
 注(言为之则是而叹学者自失其几也)
  师第七
卷一 第 1p006b 页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

 注(此所谓性以气禀而言也)
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
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注(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注(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盖就巳发无过不及者而言之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
 集说(问注中引允执厥中朱子曰此只是无过不及之中书传中所言皆如此只有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一处是以
 体言到中庸字亦非专言体便有无过不及之意)
卷一 第 1p007a 页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注(易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
 太过不及之偏矣)
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
 注(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注(此所以为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刚柔即易之两仪各加善恶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为八卦而此书及图则止
 于四象以为水火金木而即其中以为土盖道体则一而人之所见详略不同但于本体不差则并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
卷一 第 1p007b 页
 注(不闻过人不告也无耻我不仁也)
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注(有耻则能发愤而受教闻过则知所攺而为贤然不可教则虽闻过而未必能攺矣以此见无耻之不幸为尤大也)
  思第九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注(睿通也)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

 注(无思诚也思通神也所谓诚神几曰圣人也)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
卷一 第 1p008a 页
通微生于思
 注(通微睿也无不通圣也)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
 注(思之至可以作圣而无不通其次亦可以见几通微而不陷于凶咎)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注(睿也)
又曰知几其神乎
 注(圣也)
  志学第十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卷一 第 1p008b 页
 注(希望也字本作晞)
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
于市颜渊不迁怒不二过三月不违仁
 注(说见书及论语皆贤人之事也)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注(此言上希贤也)
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注(三者随其所用之浅深以为所至之近远不失令名以其有为善之实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发策决科荣身肥
 家希世取宠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广闻见工文词矜智能慕空寂为事也故曰学颜子之所学人能志此
 志而学此事则知此书之包括至大而其用无穷矣)
卷一 第 1p009a 页
  顺化第十一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
 注(阴阳以气言仁义以道言详已见图解矣)
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注(所谓定之以仁义)
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
其然之谓神
 注(天地圣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
 注(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术在仁义)
卷一 第 1p009b 页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
纯其心而已矣
 注(纯者不杂之谓心谓人君之心)
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猊视听无违之谓纯
 注(仁义礼智天行之德也动静阴阳之用而言猊视听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违则固以思为主
 而必求是四者之实矣)
心纯则贤才辅
 注(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从也)
贤才辅则天下治
卷一 第 1p010a 页
 注(众贤各任其职则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
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注(心不纯则不能用贤不用贤则无以宣化)
  礼乐第十三
礼理也乐和也
 注(礼阴也乐阳也)
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
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注(此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之意程子论敬则自然和乐亦此理也学者不知持敬而务为和乐鲜不流于慢者)
  务实第十四
卷一 第 1p010b 页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
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
休小人日忧
 注(实修而无名胜之耻故休名胜而无实修之善故忧)
  爱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
 注(设问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则如之何)
曰不及则学焉
 注(答言当学其善而已)
问曰有不善
卷一 第 1p011a 页
 注(问人有不善则何以处之)
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攺乎斯为君子
 注(答言人有不善则告之以不善而劝其攺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为不善也劝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攺而为
 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
 注(亦答词也言人有善恶之杂则学其善而劝其恶)
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
攺攺则为君子矣不攺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
不能攺
 注(此亦答言闻人有过虽不得见而告劝之亦当答之以此冀其或闻而自攺也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
卷一 第 1p011b 页
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注(善无不学故悉有众善恶无不劝故不弃一人于恶不弃一人于恶则无所不用其爱敬矣)
  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注(有形则滞于一偏)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注(神则不离于形而不囿于形矣)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卷一 第 1p012a 页
 注(结上文起下意)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
 注(水阴也而生于一则本乎阳也火阳也而生于二则本乎阴也所谓神妙万物者如此)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注(此即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者以神妙万物之体而言也)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
 注(此即所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无极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万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注(体本则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一动一静其运如循环之无穷此兼举其体用而言也○此章发明图意更宜
 参考)
卷一 第 1p012b 页
  乐上第十七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
 注(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也畴类也九畴见洪范若顺也此所谓理而后和也)
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
 注(八音以宣八方之风见国语宣所以达其理之分平所以节其和之流)
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
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注(淡者理之发和者和之为先淡后和亦主静之意也然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此所谓淡盖以今乐形之而后见
 其本于庄正齐肃之意尔)
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
卷一 第 1p013a 页
极也
 注(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释故优柔言圣人作乐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当作化成)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
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
生败伦不可禁者矣
 注(废礼败度故其声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导欲而至于轻生败伦愁怨故增悲而至于
 贼君弃父)
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
 注(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和而已)
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卷一 第 1p013b 页
 注(复古礼然后可以变今乐)
  乐中第十八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
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
神祇格鸟兽驯
 注(圣人之乐既非无因而强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声气之元故其志气天人交相感动而其效至此)
  乐下第十九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
辞之化也亦然
  圣学第二十
卷一 第 1p014a 页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
溥庶矣乎
 注(此章之指最为要切然其辞义明白不烦训解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知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
 乎此心而日用间自无别用力处矣)
  公明第二十一
公于已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已而能公于人也
 注(此为不胜已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发)
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注(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为明者发然明与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卷一 第 1p014b 页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注(此言理也阳明阴晦非人心太极之至灵孰能明之)
 集说(朱子曰厥彰厥微只是说理理有大小精粗如人事中自有难晓底道理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此理甚显然
 若阴阳性命鬼神往来则不亦微乎)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注(此言性也说见第七篇即五行之理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注(此言命也二气五行天之所以赋授万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
卷一 第 1p015a 页
 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
 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此章十六章意同)
 集说(朱子曰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一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
 中又各具一理所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理处处皆浑沦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还复本形一穗有百
 粒每粒个个完全)
 案(此章与易系传言穷理尽性至命处相发明彰者微者如易所言幽明死生人鬼也刚柔必要于中如易所谓知不
 过而仁不流也二气五行万物皆一者之所贯如易所谓万物之生昼夜之道统于易而妙于神也)
  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攺其乐
 注(说见论语)
卷一 第 1p015b 页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注(设问以发其端)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注(至爱之间当有富贵二字所谓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者即周子之教程子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者也然
 学者当深思而实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会而已)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注(齐字意复恐或有误或曰化大而化也齐齐于圣也亚则将齐而未至之名也)
  师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
卷一 第 1p016a 页
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注(此略承上章之意其理虽明然人心蔽于物欲鲜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详焉)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注(是以君子必隆师而亲友)
  师友下第二十五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注(周子于此一意而屡言之非复出也其丁宁之意切矣)
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
 注(此处恐更有由师友字属下句)
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卷一 第 1p016b 页
 注(此重此乐人亦少知之者)
  过第二十六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
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势第二十七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
 注(一轻一重则势必趋于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
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注(重未极而识之则犹可反也)
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
卷一 第 1p017a 页
 注(反之在于人力而力之难易又在识之早晚)
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
 注(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则虽识无补)
天乎人也何尤
 注(问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为则亦无所归罪矣)
  文辞第二十八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注(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辞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
 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
卷一 第 1p017b 页
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注(此犹车载物而轮辕饰也)
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
 注(此犹车已饰而人不用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注(此犹车不载物而徒美其饰也○或疑有德者必有言则不待艺而后其文可传矣周子此章似犹别以文辞为
 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长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则亦不能传于远矣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程子亦言西铭吾得其意但无子厚笔力不能作耳正谓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德不可无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
 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德而已矣)
  圣蕴第二十九
卷一 第 1p018a 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说见论语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注(说亦见论语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如此)
然则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
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
 注(蕴中所畜之名也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者惟颜子为得其全
 故因其进修之迹而后孔子之蕴可见犹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
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注(圣凡异品高下悬绝有不待校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耳然于圣人言深常人言薄者深
卷一 第 1p018b 页
 则厚浅则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蕴第三十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
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
 注(精者精微之意画前之易至约之理也伏羲画卦专以明此而已蕴谓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
 之道至广之业也有卦则因以形矣)
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注(阴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祖义理之宗也然不止此盖凡管于阴阳者虽天
 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画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蕴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卷一 第 1p019a 页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攺过而后至乾之用
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
 注(此以乾卦爻辞损益大象发明思诚之方盖乾乾不息者体也去恶进善者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所
 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
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注(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祸常多不可不谨○此章论易所谓圣人之蕴)
 集说(问此章前面惩忿窒欲迁善攺过皆是自修底事后面忽说动者何故朱子曰所谓惩忿窒欲迁善攺过皆是
 动上有这般过失须于方动之前审之)
  家人暌复无妄第三十二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卷一 第 1p019b 页
 注(则谓物之可视以为法者犹俗言则例则样也)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巳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
 注(心不诚则身不可正亲不和则家不可齐)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
 注(亲者难处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难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暌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注(暌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暌彖传文二女谓暌卦兑下离上兑少女离中女也阴柔之性外和悦而内猜嫌故
 同居而异志)
尧所以釐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
 注(釐理也降下也妫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尧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将以试舜而授之天下也)
卷一 第 1p020a 页
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巳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
其不善之动而巳矣
 注(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
 注(程子曰无妄之谓诚)
 案(上章言不息于诚而后言慎动由本体之澡存以察于思虑事为也此章言复其不善之动而后言诚由思虑事为
 之省察以复其本体也二意盖互相发)
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注(无妄次复亦卦之序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对时育物惟至诚者能之而赞其旨之深也○此章发明四卦
 亦皆所谓圣人之蕴)
卷一 第 1p020b 页
  富贵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
金玉其重无加焉耳
 注(此理易明而屡言之欲人有以真知道义之重而不为外物所移也)
  陋第三十四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
而巳者陋矣
 注(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德之重而不溺于文辞之陋也)
  拟议第三十五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
卷一 第 1p021a 页
以成其变化
 注(中庸易大传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详其义或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也)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
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
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
 注(意与十一章略同)
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
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
 注(中正本也明断用也然非明则断无以施非断则明无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后也讼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达
卷一 第 1p021b 页
 讼之刚噬嗑之动即果断之谓也)
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公第三十七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
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报德
报功之无尽焉
  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卷一 第 1p022a 页
 注(道高如天者阳也德厚如地者阴也教化无穷如四时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极乎)
  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

 注(此通下三节杂引蒙卦彖象而释其义童稚也蒙暗也我谓师也筮揲蓍以决吉凶也言童蒙之人来求于我以发
 其蒙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以决疑而神告之吉凶以果决其所行也叩神求师专一则明如初筮则
 告二三则惑故神不告以吉凶师亦不当决其所行也)
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
 注(山下出泉大象文山静泉清有以全其未发之善故其行可果汨再三也乱渎也不决不告也盖汨则不静乱则不
 清既不能保其未发之善则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为愈也)
卷一 第 1p022b 页
 案(汨则乱乱不决也此二句皆是就泉说以况人事决水者必俟其源清而后决之若汨乱浊秽则不决也)
慎哉其惟时中乎
 注(时中者彖传文教当其可之谓也初则告渎则不告静而清则决之汨则乱则不决皆时中也)
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注(此一节引艮卦之象而释之艮止也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
 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
 集说(问蒙学者之事始之之意也艮成德之事终之之事也朱子曰周子之意当是如此然于此亦可见主静之意)
  通书后录
 先生名张宗范之亭曰养心而为之说曰孟子曰养心莫善
 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卷一 第 1p023a 页
 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尔盖寡焉以至
 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
 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注(诚立谓实体安固明通则实用流行立如三十而立之立通则不惑知命而乡乎耳顺矣)
 案(通书言无欲则明通公溥而此书只言明通亦侧重静虚一边主静之意也)
 明道先生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
 何事
 明道先生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
 之意
 明道先生曰吾年十六七时好田猎既见茂叔则自谓已无
卷一 第 1p023b 页
 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
 如初矣后十二年复见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也
 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
 般
 伊川程先生见康节邵先生伊川指食卓而问曰此卓安在
 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为之极论其理以至六合之
 外伊川叹曰平生惟见周茂叔论至此
 注(此康节之子伯温所记但云极论而不言其所谓云何今按康节之书有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何附曰附乎天
 曰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窃恐当时康节所论与伊川所闻于周先生者
 亦当如此因附见之云)
卷一 第 1p024a 页
 太史黄公庭坚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
 霁月
 注(延平先生每诵此语以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