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卷一

卷一 第 1p001a 页 CK-KZ_JY054_01p001a.png
重刊道藏辑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八洞仙祖合注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君子法天行之健亦用是自强而不
 息中庸引诗既曰于穆不已又引文德之纯曰纯亦不已若
 此者皆发明
 太上清静经一个常字人患无常倘少杂不克常自清净终
 不得为清静也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
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卷一 第 1p001b 页 CK-KZ_JY054_01p001b.png
 两仪奠定而后天地之位立矣天地有形者也而生是天地
 者郤自无形无形者何道也自乌兔代嬗而出日月之运见
 矣日月有情者也而生是日月者郤自无情无情者何道也
 自是而品物流形有知无知长养于天地日月中者物之数
 号万矣万物皆有名者也而生是万物者亦自无名无名者
 何道也是道也其名何昉乎曰无所昉也亦第摹拟髣髴强
 为名之曰道而已矣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
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自有天地万物以来清浊动静之分昭然若揭矣而不知其
卷一 第 1p002a 页 CK-KZ_JY054_01p002a.png
 清浊动静固自大道中来惟道有清浊动静斯敦化而川流
 于以各具道之一体而分形著见如天则得道之清而清也
 地则得道之浊而浊也而男象天则禀天之清者实本道之
 清女象地则禀地之浊者实本道之浊而或动以直或静以
 翕天地男女亦罔不适肖乎道道非天地男女之大范围也
 乎故既有天地则生男女既有男女则生万物是一本而散
 为万殊者也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以天地之大男女之繁而皆不出乎清浊动静之外则是
 清浊动静乌容不穷其旨哉清与浊相反迨由清而浊不见
卷一 第 1p002b 页 CK-KZ_JY054_01p002b.png
 为清矣要其所以清者固自在也浊激则仍清清固浊之源
 也动与静相反迨动极而静不见其动矣要其所以动者本
 根于静也动而无动犹是静而无静也此动所以为静之基
 也人特患不能清静耳即能清而不能常守能静而不能常
 贞终不得谓之清静即不得谓之常清静也果其能之则配
 天地而无疆矣两大有不归之也哉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
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是清静也领于谷神而持于无心者也神未尝不好清而妄
 心扰之则神不胜妄矣心好静而私欲牵之则心不胜私矣
卷一 第 1p003a 页 CK-KZ_JY054_01p003a.png
 邪正不两立固自彰彰若是果能遣其私欲之滋澄其本心
 之明而心罔有不静神罔有不清维彼六欲三毒各自消灭
 而无或萌蘖之窃发矣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
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此亦人人共能之事而众生所以不能者心未之澄欲未之
 遣也惟心不澄则从心生形从心生物而妄心竞起不可究
 诘是皆有心之见者存而心遂相牵于胡底于此而有能遣
 之者不惟外观远观无形无物即内观其心而亦心无其心
 心且无矣亦何有形与物哉
卷一 第 1p003b 页 CK-KZ_JY054_01p003b.png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夫无心因以无形而无物一朝顿悟万象皆空谓之三者见
 空可也不仅三者见空其亦可也夫于实处见空而遂执以
 为空则犹有空之所也有空之所尚非真空惟空无所空则
 虽在空中并不知其为空则是所谓无也而要之无无亦无
 犹是空无所空则第湛然常寂也云尔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迨至寂亦无所寂则吾心即天之心地之心亦即道之心矣
卷一 第 1p004a 页 CK-KZ_JY054_01p004a.png
 道本浑浑噩噩不可名有亦不可名无者也心印乎道欲亦
 何自生乎欲既不生即是真清而真静矣惟真则可以应酬
 乎万物亦惟真则可以自得其本性而再矢之以常岂不常
 清而常静也哉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夫道本清静者也我既如此清静则可以渐入乎真道矣入
 道即可以名得道矣然便谓之得则尚非空无所空寂无所
 寂无无亦无之道也故虽名得道而实无得之之所本不可
 以言得乃以化众生而不以实有所得诱之彼众生安肯向
卷一 第 1p004b 页 CK-KZ_JY054_01p004b.png
 清静路上来则不得不以得道名之也世人能悟到此岂不
 可以传圣道乎哉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
名道德
 道在清静如是知之者欲得乎道而耻不得乎道于是乎争
 心起焉偶或得之则拳拳执持而弗敢失争之执之似也然
 此下士之所为而上士不出此也上士则无争而德不德矣
 总之道无定方于此而寓于彼而寓清者道也浊者亦道静
 者道也动者亦道人能看得大道圆通方可头头见道而无
 取乎执著为也若执著之则不名道德矣此无起执著天经
卷一 第 1p005a 页 CK-KZ_JY054_01p005a.png
 所以致儆于断障也夫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
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
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执著之见固不可有而虚妄之心尤不可萌一有妄心则神
 出乎舍惊而弗得宁矣神惊而弗宁则物交物而纷华靡丽
 比比相著而贪求之念自不能已迨求之弗得烦恼丛生而
 身心皆为之忧苦于是乎清者全沦于浊中而不惊其宠辄
 遭其辱以致流浪生死常沉滞夫苦海永失乎真道是可哀
 矣
卷一 第 1p005b 页 CK-KZ_JY054_01p005b.png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第是真道也清为真清静为真静而得之者断未有不自能
 悟来果能悟得这个道空而无空寂而无寂则亦清而无清
 静而无静矣夫何有不常清常静而为荷道之伟人也哉甚
 矣太上此篇清静之言固与道德经相表里者也至矣蔑以
 加矣
 于是八洞仙祖相与共订真经秘髓复敬为总注曰道本无
 何有形何有情又何有名形无则真空见情无则妄念捐名
 无则万缘息无诸系滞自无贪求无或贪求自无烦恼不生
 动隙夫安有动不著浊根夫安有浊即浊是清即动是静静
卷一 第 1p006a 页 CK-KZ_JY054_01p006a.png
 而无静斯为真静清而无清斯为真清盖空以无所空为空
 寂以无所寂为寂方能化去执著悟入元关一滞声色迷惑
 有无是心是身焉得清静八祖既指陈秘要又复共赓以咏
 叹之曰心心心果有心究何心身身身果有身究何身是心
 道之心道之心曰无心是身道之身道之身曰无身无身而
 身静无心而心清身心清静而无形以还大道之无形身心
 清静而无情以还大道之无情身心清静而无名以还大道
 之无名是为清静之传灯
 仙翁葛祖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
 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
卷一 第 1p006b 页 CK-KZ_JY054_01p006b.png
 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以上皆系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
 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
 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元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
 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
 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常清常静天尊(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