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1a 页 WYG1325-00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鱼堂文集卷三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杂著
贡助彻论
论者疑帝王之道同条共贯而若贡若助若彻何以异
名五十七十百亩何以殊制且殷周之天下犹是夏后
之天下殷周之民人犹是夏后之民人度田非加益而
卷三 第 1b 页 WYG1325-0023b.png
计民非加少夏田五十而殷周过之其何以给况疆理
有定制沟洫有定域自五十而变为七十自七十而变
为百亩必将移易其阡陌变更其川浍然后可以举天
下之田尽合新王之制其为骚扰不已甚欤求其说而
不得于是有谓夏之民朴故费少而田少殷周之民渐
文故费多而田亦多然先王量入为出未闻量出为入
也有谓夏之世洞洚方平可垦之田少故授田不得不
少殷周之世狉獉既远可垦之田多故授田不得不多
卷三 第 2a 页 WYG1325-0024a.png
然六府既修之后不应多未垦之田彻田为粮之日未
闻尽开荒之土也有谓殷之七十犹是夏之五十周之
百亩犹是殷之七十尺度有修短而畎亩无增减然井
疆既悉由旧何必虚张其数以眩民耳目也或曰百亩
之制兼莱田而言之五十七十去莱田而言之或曰夏
之田一井十八夫受之殷之田一井十二夫受之考之
传记亦未有明据噫是皆不达夫立法之意而各以其
意附会之者也夫地有广狭民有众寡势有便否先王
卷三 第 2b 页 WYG1325-0024b.png
所不能强而同也必欲举一世之田而尽为五十尽为
七十尽为百亩则必有格而不通必欲于一日之内易
五十为七十易七十为百亩又必捍而难行三代创制
必不其然然则果如之何曰先王之法亦因其土地之所
宜时势之所易而其有不便者则固不必尽以吾法绳
之也夏之五十殷之七十周之百亩特言其大略如此
而岂必当日之天下较若画一耶立法以垂后者所以
明一王之大典也审势以合宜者所以顺天下之大情
卷三 第 3a 页 WYG1325-0024c.png
也以法权势而以势权法是故可改者改之而不嫌其
异可易者易之而不虞其扰可增者增之而不忧其不
给噫此立法之意也而纷纷之说可以不作矣然则何
以知之曰考之周而知之周之世固以彻为法也而当
时侯国有疆以周索者有疆以戎索者可见先王未尝
为一切之法强天下而同之也不然不顾土宜不揆时
势而惟一切之法是为则是王莽之周官安石之新法
以私意罔民者耳岂先王取民之制乎
卷三 第 3b 页 WYG1325-0024d.png
始经界论
古今圣贤为政者多矣曷必以经界为始哉奚独于滕
必始于经界哉吾知孟子之言度当日之时当日之势
而言之非谓凡有国者皆当如是也盖战国之时与春秋
异滕之势与齐梁异春秋之时经界固未尝乱也虽税
亩邱甲已非先王之旧然但扩其什一之制未尝易其
沟涂之位但因田以加赋未尝因赋以坏田则行仁政
者自不必以经界为急也至战国而经界尽坏矣自周
卷三 第 4a 页 WYG1325-0025a.png
兴至于七国历岁弥远其制固不能不就湮且当时诸
侯皆扩土数圻地大则统摄为难而奸弊易起而一时
富强之臣又争言尽地利之说以阡陌为无益而尽辟
之于是先王沟涂封植之制不可复问矣世之君子
虽有志于仁政将何所凭乎是故经界之在春秋与在
战国其缓急固不得不异也然其在齐梁犹缓而在滕
独急者何故齐梁之国方且穷兵黩武方且严刑重敛
今日出师明日略地使人曾不得聚庐而处焉徭赋烦
卷三 第 4b 页 WYG1325-0025b.png
兴丁男转运使人曾不得粒食而饱焉严其文网峻其
法令使人曾不得手足而措焉民方困惫而无如何也
何暇议先王之邱甸哉且当政残吏酷之世而欲易其
疆垄变其沟洫举百年湮没之制一朝釐定之国必大
扰是故其所急者在宽刑敛戢兵戈以与民休息而经
界之说且以为后图何者虐政未去则仁政未可举也
若滕则弹丸耳其疆理易考也其山川易悉也其原隰
易甸也无攻城略地之扰无头会箕敛之苦无踊贵屦
卷三 第 5a 页 WYG1325-0025c.png
贱之酷虽悉索敝赋以供强邻国且骎骎乎有不虞之
忧而幸而无事则修废举坠固易易也然则清经界以
为仁政之始其时当为其势可为固莫如滕矣此孟子
所以断然以是为始欤或曰经界之始独滕为然然则
齐梁之国经界坏极矣使必待刑清政简国内无事然
后可定则当其未定之先民之困于古制之湮者不知
凡几矣夫去患者必先其甚其甚者既去而后其他可
得而去也故非谓齐梁之国经界可缓而宽刑敛息兵
卷三 第 5b 页 WYG1325-0025d.png
戈正所以徐为经界之计耳使徒知经界之为急而不
察其时势骤举而行之其不至病于民者几何吾故曰
孟子之言就滕言之而非谓凡有国者皆当如是也后
世如宇文融之括田王安石之方田亦自附于孟子经
界之意然以开元天宝之荒淫熙宁元丰之纷扰不知
清其原本乃欲就民间土田较其毫釐分寸徒使奸民
猾吏借以成私而不可究诘岂非不达于时势之故耶
后之君子有志于仁政而欲行圣贤所言者其必审于
卷三 第 6a 页 WYG1325-0026a.png
时势也哉
泰伯三让论
说者曰伯之让让周也太王有立季历之心伯知之而
逃遂使季之后终有天下是为以天下让呜呼是未尝
深原乎古人之事而猥以已意揣测之者也夫使太王
果有立季历之心则亦何足为太王废长立幼此晋献
齐景之所为而谓太王为之乎即曰季历生昌有圣德
使泰伯嗣位昌为之佐可矣岂遂以是废长幼之伦哉
卷三 第 6b 页 WYG1325-0026b.png
且如太王果欲立季则是非正也邪也伯探其父之邪
志而成之可谓至德乎然则其为让奈何曰伯非让周
也太王之欲立季历在伯既去之后不在伯未去之前
也季历之天下因伯之让而有而伯之让不为季历也
伯非让周也让商也让商也者太伯有剪商之志而伯
不从而周不遽王商不遽亡是之谓以天下让云尔考
之周史太王迁岐在小乙之世继而武丁中兴六十年
商道方隆太王何自有剪商之志泰伯又何自以天下
卷三 第 7a 页 WYG1325-0026c.png
让曰是不然武丁之中兴泰伯之让成之也使泰伯不
让则武丁不中兴何则史称小乙之世商道寖衰是时
六七作之贤圣已远而恭默思道之君犹在民间商之
不绝如线而周以积功累仁之后加之以太王之英明
纲纪益修德泽益广国势益强天下归太王于小乙之
世犹其归文王于辛受之世也而泰伯又以明圣显懿
之资佐乎其后使太王主之泰伯从之商之不祀岂待
孟津之会哉泰伯知其势之不可止也是故以身去之
卷三 第 7b 页 WYG1325-0026d.png
泰伯去而太王以迟暮之年王季又当储位初定之日
势不能以及远然后天下之归周者稍衰商之势得以
稍安而徐俟夫贤圣之君出而振兴之此泰伯之志也
故武丁之兴泰伯成之也盖泰伯之志犹之文王文王
之权在已故率六州以事之而直行其臣节泰伯之权
在父故逃荆蛮以避之而曲遂其忠贞文王不幸而遇
纣故六州之事不得不变为牧野之师而名以相形而
愈著泰伯幸而终遇武丁故荆蛮之逃止见为家庭之
卷三 第 8a 页 WYG1325-0027a.png
变而名遂相泯而不彰要之两圣人之德则一而已矣
噫泰伯所以为让者如此泰伯之让所以为至德者如
此夫子惧天下之民不知称也故表而出之而后世乃
曰让周也非让商也则是泰伯之让与鲁隐宋宣子臧
季札之徒无异也夫鲁隐宋宣子臧季札之徒春秋讥
其启乱矣泰伯之让而如是也夫子肯谓之至德耶甚
矣其不深原乎古人之事而猥以已意揣测之也虽然
以泰伯为让商是矣以太王为剪商无乃非人臣之义
卷三 第 8b 页 WYG1325-0027b.png
乎曰不然泰伯守天下之大经者也太王通天下之大
权者也太王剪商之志犹武王誓师之志泰伯让商之
心犹夷齐叩马之心故知武王与夷齐之无异者则知
太王与泰伯之无异不然以太王之明岂不知泰伯之
志以泰伯之德岂不足以感动乎太王而乃父子相戾
若是也哉
卫公子荆善居室论
夫为人臣者以尊主庇民为善不闻其以保家守位为
卷三 第 9a 页 WYG1325-0027c.png
善以扶危定倾为善不闻其以寡取节用为善使荆也
上之能佐其君复康叔武公之旧翼戴王室比隆丰镐
次之足国强兵招携怀远号令诸侯拟迹桓文下之修
守备睦强邻有保境息民之功使天下称之曰卫有人
焉是为善耳区区居室何足道哉而荆也不然荆之时
非无事之时也内则君荒于上臣佞于下外则齐晋交
逼国无宁岁荆也沈默其间无所建明直谏则不如史
鱼先机则不如蘧瑗推贤让能不如公叔发攻城野战
卷三 第 9b 页 WYG1325-0027d.png
斩将搴旗不如王孙贾应对宾客善事鬼神不如孔圉
祝鮀卫之不亡者数人之力而荆无与焉齐豹之乱为
公骖乘矢集于肩此亦计穷势极不能自免故就伤耳
原其所由与仇牧荀息异矣乃仅节啬于家室之间为
持盈保满之计若荆者可谓不坠其室矣善则未也彼
季札之卫而称为君子盖其谦退守节适与札相类故
咄咄叹赏以为贤耳岂至论哉乃夫子亦振振焉称之
何居噫此夫子之不得已也春秋之大夫骄侈极矣鲁
卷三 第 10a 页 WYG1325-0028a.png
三桓郑七穆齐田鲍晋赵魏卫孙宁之徒纷纷以豪富
相尚无有纪极大者窃国小者僭拟其祸皆始于贪冒
之无已务富其室而不恤其他曩令尽如荆之循序有
节不凌上不踰分何至横溢如此之极哉是故有台门
旅树之侈也而后见守节之可贵有肆夏八佾之僭也
而后见循分之可嘉有争田重币买环请带之贪也而
后见寡欲之不易素丝退食之风渺而有不贪为宝者
即以为良臣赤舄几几之度遥而有不侵其上者即以
卷三 第 10b 页 WYG1325-0028b.png
为名卿夙夜匪懈之节希而有不纵其欲者即以为硕
彦夫子之取荆也犹之作春秋而美齐桓晋文云耳犹
之论仁而取管仲云耳而或者谓仲虺之称汤曰不殖
货利此与荆之不渎于货何异谓夫子不得已而取荆
岂虺亦不得已而取汤耶是又不然不殖货利之心充
之则可以保四海守之则仅及乎一室荆守之而汤则
充之者也使汤无以充之而区区守不殖之心亦乌能
彰信兆民而表正万邦也哉然则季文子之妾不衣帛
卷三 第 11a 页 WYG1325-0028c.png
马不食粟晏平仲之豚肩不掩豆其俭节过于荆矣夫
子欲风有位不取彼而取此何哉曰圣人之论中而已
矣二子之行非中也世虽多诈伪而尾生之信不可取
世虽多争夺而宋宣鲁隐之让不可取世虽多奢侈而
文子平仲之俭不可取圣人之虑天下亦详矣呜呼以
此为训后世犹有不食兄禄如田仲子脱粟布被如公
孙弘者犹有亲执牙筹如王戎紫丝步幛赤石脂涂壁
如王恺石崇者
卷三 第 11b 页 WYG1325-0028d.png
原壤论
论语原壤夷俟集注谓壤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
外者愚谓壤为老氏之流信矣而非墨守老氏者也使
其墨守老氏则将跳梁倔强如接舆荷蒉之不可羁绊
夫子岂得而折辱之耶夫子可以折辱之则知其尚有
可教之机而非墨守老氏者矣何则壤乃夫子故人夫
子必尝习与之言壤亦必闻夫子之道而慕之夫子之
道足容重手容恭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礼乐不可斯须
卷三 第 12a 页 WYG1325-0029a.png
去身此必壤之所素知岂惟素知必尝叹其与老氏之
教如雅郑朱紫之不同亦必尝于夫子之前强为恭敬
顾其放荡之习浃乎肌肤藏乎骨髓虽暂息乎矜持之
际而卒然之间不觉其发露是夫子所深惜也方其母
死登木而歌夫子若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是其狂方炽
之时未可教训至此则渐渍乎洙泗之风稍知有礼义
矣乘其旧疾之发药而瘳之此与鸣鼓之攻同一刚克
之意故曰壤非墨守老氏者也可惜者其终不能改耳
卷三 第 12b 页 WYG1325-0029b.png
使其因夫子之教而克改则当在七十子之列而史记
家语弟子传中皆不见有壤论语自叩胫之后亦不复
见壤则其终身自弃乍明乍闇乍恭乍肆礼义不能胜
其气禀学问不能胜其私欲可知亲炙于高山景行而
卒不免陷溺如壤者岂不可哀也哉公伯寮季氏之党
愬子路沮夫子子服所欲肆诸市朝者也而自汉以后
皆列在七十子内意其必悔过自新服膺圣教故能如
此冉求聚敛宰予短丧卒成贤者皆此类也惜壤之不
卷三 第 13a 页 WYG1325-0029c.png
能如寮如求如予耳人之贤愚何常之有苟能自奋则
虽得罪名教如公伯寮不难登堂入室而况不至如寮
者乎不能自奋则虽亲受圣人之提撕警觉如原壤者
亦终于汨没而况拾其糟粕得其影响者乎然而为壤
者常多为寮者常少甚矣克己之难而变化气质非贤
者不能也然则夫子之叩果无益乎是又不然曩非夫
子深责壤则箕倨佻达之徒将满天下无复忌惮自壤
胫一叩而万世知夷俟之不齿其为世教之防维大矣
卷三 第 13b 页 WYG1325-0029d.png
且壤虽不得列于七十子而一叩之后不至愈甚犹未
如稽阮之猖狂孰谓圣人之教无益哉
卫辄论
正名章朱子论之详矣语类中有一条问胡氏之说只
是论孔子为政正名事理合如此设若卫君用孔子孔
子既为之臣而为政则此说亦可通否朱子曰圣人必
不肯北面无父之人若辄有意改过迁善则孔子须先
与断约如此方与他做以姚崇犹先以十事与明皇约
卷三 第 14a 页 WYG1325-0030a.png
然后为之相而况孔子乎若辄不能然则孔子决不为
之臣矣此一条答待子为政之旨已十分明白若如王
阳明所云令子迎其父父让其子而不居仍令辄得国
焉即留养其父于宫中尽父子之礼如后世太上皇之
类此正是世俗之见未尝以义理事势深揆之也当年
蒯瞆得罪于父若使父没而晏然归国受其子之养是
匡章之所大不忍也而谓孔子肯教蒯瞆为之乎蒯瞆
既义不可归国而辄可安于其位乎此以义理揆之而
卷三 第 14b 页 WYG1325-0030b.png
有不可也且当时南子尚在蒯瞆归国不知何面目以
见南子能保其不相残乎况以蒯瞆之暴戾使其归国
肯袖手让其子乎万一蒯瞆不让国人不服卫国之乱
未有艾也此以事势揆之而有不可也故为辄计者惟
有奉公子郢而立之斯为求仁得仁孟子论瞽瞍杀人
事正是如此集注取胡氏之说恐未可谓误也
灵寿志论
泮宫修而鲁颂作学舍鞠为园蔬博士倚席不讲而汉
卷三 第 15a 页 WYG1325-0030c.png
道衰学宫之关系岂不重哉自明季以来有司困于掣
肘习于因循求如文翁兴学于蜀常衮兴学于闽盖难
言之而地方士大夫率多自急其私雕墙峻宇经营家
室惟恐其不华且固而于出身之地曾莫顾而问焉宜
其日敝哉兴起之责吏于其土与生于其乡者均无膜
外视焉可矣
从祀诸贤经累朝论定殆无遗议惟嘉靖九年增入陆
象山九渊万历十二年增入陈白沙献章王阳明守仁
卷三 第 15b 页 WYG1325-0030d.png
三先生虽皆一时贤者然学近于禅与孔门之旨不免
莛楹学者取其长而去其短庶几为善学三先生者至
汉儒郑康成历代从祀嘉靖九年以其学未纯改祀于
乡然其所注诗礼现今行世程朱大儒亦多采其言恐
不当与何休王肃辈同置门墙之外若以其小疵而弃
之则孔门弟子亦有不能无疵者岂可以一𤯝掩大德
乎
余读安州志言祀事之失严敬曰坛壝庙宇宿莽积尘
卷三 第 16a 页 WYG1325-0031a.png
神主龛笼倾欹破毁几案皆鸟鼠之迹庭除有人畜之
粪及祭祀届期斋戒视为虚文执事何尝告戒拂拭者
浊腻重重涤濯者污垢斑斑菹醢不问生熟牺粢未知
精洁带泥连草之菁芹含蛀蒙尘之枣栗凡百供陈尽
托仆𨽻师生不躬亲有司不省视呜呼今天下如此者
多矣岂独安州哉鲁秉周礼禘自既灌而后夫子犹不
欲观而况如今日乎知礼君子其知畏敬哉其知畏敬
哉
卷三 第 16b 页 WYG1325-0031b.png
署者出政之地也自居之者以传舍视之而署乃多废
彼前贤之一日必葺馆信宿必扫地者独何谓乎盖不
以传舍视官者斯不以传舍视署然则当民穷财尽之
际则如之何曰如卫文公之务财劝农通商惠工敬教
劝学授方任能而后楚邱作焉斯善矣
国家以科目取士原非谓所取者尽贤也意其中或有
贤者耳宋太宗谓岂敢望拔十得五得一二足矣士之
列于科目者思太宗之言岂不当汗出发背也哉前辈
卷三 第 17a 页 WYG1325-0031c.png
特由此以进身而所重初不在此也学者不可不知
分野之说贾公彦谓古者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僧
一行谓是山河之首尾与云汉之升降相应论者往往
疑其不同余以为二说一也贾公彦言其流僧一行推
其源而已惟山河与云汉旁之列宿相应故岁星在其
地则受封虽千百世皆如是占可也
地丁之额不过一时所定自当视民力为上下故禹贡
卷三 第 17b 页 WYG1325-0031d.png
赋法有上上错者有下上上错者有下中三错者未尝
以一定之额责之民也以一定之额责之民此孟子所
谓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者也岂经久可行之道
哉余考各州县折徵粮之法轻重悬殊求其所以然之
故盖因万历九年丈量是时江陵当国政尚严切有司
不敢缺额故各以其原额之粮派于所丈之地地宽者
粮轻地窄者粮重如元氏县上地每三亩六分七釐四
毫折徵粮地一亩至下下地则每十一亩折徵粮地一
卷三 第 18a 页 WYG1325-0032a.png
亩以灵寿较之不啻倍蓰则拘于额之故也又考明会
典户口之数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
千八百有奇人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有奇弘治
四年天下户九百一十一万三千四百有奇人口五千
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有奇以弘治全盛之世而其
户口反减于洪武岂非当时轸恤民隐举疲癃残疾鳏
寡孤独尽去之所以额赋骤减如此至万历六年天下
户口又复与洪武相等由此言之不缺额者莫如万历
卷三 第 18b 页 WYG1325-0032b.png
之世也而言明祚之衰必始万历缺额多者莫如弘治
之世也而言明祚之盛者必首弘治左氏传称尹铎损
晋阳户数而赵氏世赖之其弘治之谓欤损额之利孰
与增额甚矣额之当因时随地而不可必取盈也国初
定鼎惩明之覆辙荒粮逃丁不惜豁免民力稍苏矣然
煢独之未得上闻者犹不乏也自承平以来有司谨守
原额如天经地义之不可移易鸠形鹄面之人呼天抢
地无所告诉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删除子初生而责其
卷三 第 19a 页 WYG1325-0032c.png
当差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入追呼之
籍苟无缺额而已遑恤其他呜呼额之厉民一至是哉
司牧者诚三思于禹贡之错法尹铎之保障愿为弘治
之盛而勿学万历之弊视其时与地而上下焉吾民其
庶几乎
学者多言井田然观周礼载师之士田贾田皆不用井
法而左氏传载楚蔿掩定土田自度山林至井衍沃有
九等之殊是一国之地有井有不井也祝鮀言鲁卫晋
卷三 第 19b 页 WYG1325-0032d.png
之始封有疆以周索疆以戎索之异是天下之国有井
有不井也孟子所谓野九一国中什一者恐亦就滕之
地势言之耳余观灵寿地形高下不齐肥瘠各殊其在
三代以前亦所谓疆以戎索者耶随其土宜定其经界
斯善言井地者哉至若徵敛之法近代大率多本唐之
租庸调及两税元史言元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
税此仿唐租庸调也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
唐两税也今州县或分地丁为二即租庸调法或合地
卷三 第 20a 页 WYG1325-0033a.png
丁为一而总派于地即两税法二法各有利弊去弊就
利亦存乎其人焉
差役雇役各有利弊傅承问有疏言差役之善雇役之
不善至详悉矣然良民之畏役已久惟游惰之民乐于
为之欲禁乐者之不为而驱畏者使为之此势之至难
也此法行势必良民阴雇游惰之民在官以为差役在
民则仍雇役特官雇与民雇殊而游惰之民充役则一
且官雇则有定额民雇则诛求无已其或犯法究及雇
卷三 第 20b 页 WYG1325-0033b.png
者利则归于游惰害则及于良民其为弊更无穷此熙
宁元祐大臣所以各持一见而不能定论治者止可因
其弊之最甚而稍通融之难以一槩论也周礼有转移
执事之游民雇役之法恐不待后世而始有大抵治之
得失在官不在吏官诚贤则虽雇役亦足以为治官诚
不贤则虽差役亦足以生奸读此疏者知雇役之害而
谨防之可矣若欲举其法而尽变之亦未易言也至疏
中云原设工食除冗役扣解充饷而所留者仍给见役
卷三 第 21a 页 WYG1325-0033c.png
此亦可商今赋役书所载各项工食皆民之雇役钱也
如役当留则此工食固应给役役不当留则此工食应
还之民或即以补现役之不足者若扣解充饷是朝廷
既役民而又得其钱也可乎先生一时之言未虑及此
敢僭论之所以推广先生忧民之心也
马从聘有摘陈漕政一疏内云今日治河之病原自有
在而黄堌之塞止不与焉夫黄河善淤其来远矣故沿
河州县俱设有浅夫原为桃河而设如夏镇额夫一千
卷三 第 21b 页 WYG1325-0033d.png
二百五十四名徐州额夫三千五百一十六名邳州额
夫八百三十五名虽他处夫数不同总之计道里远近
以为多寡自足供一处挑河之用使当水落滩见之时
即率前项夫役于滩浅所在逐段挑深俟伏秋水至冲
刷一空黄虽善淤安得数十年间河身遂高与城齐也
惟是前此治河者创为束水涤沙之说岁增长堤若干
丈岁筑埽坝若干处即谓治河得善策矣而不知此朝
三暮四之术也所谓束水涤沙者果遂能涤之以归于
卷三 第 22a 页 WYG1325-0034a.png
海乎无论旋涤于此复停于彼且河水暴发并前堤坝
尽化而为河身矣此与载土实河者何异安得不日高
也盖由河官以挑浅则用力劳而无可见之绩筑堤则
取效速而有可纪之功所以相率日习于非而不自知
觉耳如蒙敕下总河大臣督行各管河官除水涨冰凝
之候即率各处之浅夫挑各处之河道总河但时加稽
查勿令虚旷则河道不日深通而壅徙之为患者臣不
信也盖公议治河不满于潘公以水刷沙之论云
卷三 第 22b 页 WYG1325-0034b.png
余闻之太行绵亘数千里傍真定诸县之山大抵皆太
行也今志列之曰某山某山者犹江汉之分为沱潜河
济之分为灉沮也好奇之士见其一峰一岭往往惊骇
而嗟异之而况观太行之全势者乎滹沱慈水皆穿太
行而入海在灵寿者特其上流耳观山川者其毋囿于
一隅哉
古迹信而有徵斯足贵焉如汉世祖滹沱冰合之事谈
者皆言在饶阳南而灵寿又有忽冻村兵行间道亦或有
卷三 第 23a 页 WYG1325-0034c.png
之然不可考矣疑则传疑可也万历中知县周官立碑
于河上大书特书曰光武冰坚可渡处此岂春秋书夏
五郭公之意哉至若宁晋志云邑有名胜可以登眺游
览以云雅致韵事则得矣然往往有一邱一壑之奇一
峰一石之美一亭一台之异一水一碑之佳而宾客络
绎上司往来供亿费烦地方受累甚至释道之募栖士
女之乐游损财诲淫废时失业恒因之故古迹鲜少地
方一幸斯为民生利病起见固君子之言哉然果系古
卷三 第 23b 页 WYG1325-0034d.png
迹亦何忍听其湮没也使好奇之士闻此言而慄然不
宁勿以游览病民致忧时君子归怨于古迹则可矣
物生于天而成于人嘉禾必植稂莠必剪鸡豚必畜虎
豹必远要使各得其所而已孔子言学诗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岂欲其广异闻资谈说已耶夫亦民生日用之
物有天下国家者所当裁成辅相学士不可不知者耳
不然山海经博物志不贤于三百篇哉
卷三 第 24a 页 WYG1325-0035a.png
龙王者何其地祇之主龙者欤抑古豢龙御龙之类欤
古者祈雨天神则有风伯雨师地祇则有名山大川隋
唐间祈雨初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雨者七日
乃祈社稷及古来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又七日乃祈
宗庙及古帝王有神祠者又七日乃修雩祈神州宋兴
始有五龙庙及九龙堂之祈盖龙神之祀于古无闻有
之自宋始也至庙貌冕服拟于王者特世俗从二氏之
说耳
卷三 第 24b 页 WYG1325-0035b.png
艺文志上自廊庙得失下至闾阎疾苦无所不录惟叹
老嗟贫誇多斗靡嘲风弄月之辞则无取焉韩退之文
号起衰然感二鸟赋上宰相书皆其少年作君子耻之
司马相如上林子虚载在汉史然黄东发谓文所以载
理岂有不关义理而可言文张干臣先生有言后生学
李白诗何用如何不学好人却去学醉汉彼于艺文皆
超轶绝伦犹然可鄙况尤而效之者乎易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未尝言太极然无非太极也若此类于太
卷三 第 25a 页 WYG1325-0035c.png
极何有哉
世治则重孝义世乱则尚游侠太史公作史记于孝义
之士未见表章而剧孟郭解之徒顾津津称道之长轻
薄之风而滋骄横之习何其陋也呜呼此其所以为迁
欤故知孝义游侠之分则可与论世可与守身矣
八蜡见于礼记郊特牲郑康成注云先啬一也司啬二
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
虫八也孔颖达疏云王肃分猫虎为二无昆虫郑数昆
卷三 第 25b 页 WYG1325-0035d.png
虫合猫虎者昆虫不为物害亦是其功或疑昆虫害苗
不当祭似王说为优不知祭非祭昆虫乃祭主昆虫者
也郑孔之说何病又按古祭八蜡在十二月近代则于
春秋丁祭之后盖取春祈秋报之意亦各有其义也
昌国君勋名德器前史载之详矣余独怪其报燕惠王
书所侈陈者大吕存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而吊民诛
暴不及焉岂犹未免战国气习欤至其语意蔼然有仁
卷三 第 26a 页 WYG1325-0036a.png
人君子之风虽儒者岂能远过之哉
史称曹武惠宋良将第一及考之史其开国元勋固自
掀揭然犹有及之者至于善戢下不妄杀一人不自矜
伐不冠带不见吏平生未尝言人过失则类非诸将之
所能及矣然则谓之为宋良将第一不亦宜乎
玉生于山而成圭璋之用者琢磨之力也木生于山而
胜栋梁之任者绳墨之功也余观前代名臣磊磊落落
于天壤间者虽地灵固殊哉亦由其发奋刻励能自拔
卷三 第 26b 页 WYG1325-0036b.png
于流俗也人苟能自奋何可限量耶虽洙泗洛闽无不
可几及而况乐曹诸公乎
大学说
泾阳以为致知不必穷至事物之理也穷至事物之理
乃是训诂记诵词章之习岂性学哉故定传即以本末
传为致知格物传
唱此知本性学尊经者尊此性学之经立志者立此性
学之志审几者审此性学之几非率人入空门而何
卷三 第 27a 页 WYG1325-0036c.png
知本说
五伦本于五性而成亲义别序性之五善确有可据何
必悬空说一察字泾阳不指点破何耶阳明四句宗旨
辨之确矣尚取其致良知之说何欤更定大学不遵朱
子以补传为非说得鹘鹘突突沈沦于释学其失易辨
泾阳信服乎良知单排宗旨其误难窥大学知本明明
有明德修身必浑言性善乃曰善者性之实也善存而
性存矣
卷三 第 27b 页 WYG1325-0036d.png
性学说
五性合三达德乃是圣学之性异学之性中国则有告
子生之谓性之性西土则有佛家作用是性之性两性
专以知觉运动者言人与物同蠢然之性也断绝五性
而三达德靡所用全向气上发露而佛家之明心见性
乃无吾性之知仁勇
白鹿洞规说
阳明提致良知驱人入禅泾阳提知本讲性善亦驱人
卷三 第 28a 页 WYG1325-0037a.png
入禅人人参性为学谈性为问认性为思证性为辨
东林会约说
虚言善也认差可欲为善之旨格致工夫必在博文今
日之四书五经文君子以文会友讲五伦之可躬行者
而已诚正修工夫必在约礼日用之作止语默礼也君
子以友辅仁共勉于五伦之躬行而已不必提宗也五
伦有多少当穷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钱子辰字说
卷三 第 28b 页 WYG1325-0037b.png
钱子子辰初名枢一日有志于圣贤之学奋然曰吾恶
夫向者之不闻道也因改其名曰民而请字于余且问
学焉余告之曰子何以改名为哉自古圣贤岂皆生而
闻道者耶盖亦有始为庸人一旦发愤而力学者矣方
其未学则人闻其名而忽之贱之及其既学则人闻其
名而重之敬之名不变而闻其名者变矣何以改为哉
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惟恐其旧染
之污也子辰志于学而改其名是亦弹冠振衣之意也
卷三 第 29a 页 WYG1325-0037c.png
且业已改之矣然则请改其名而仍其字可乎子辰曰
吾初之名枢而字子辰也盖取北辰天枢之义今改其
名而仍其字毋乃名与字不恊乎余曰何为其不恊哉
夫圣人之道始乎卑极乎高始乎迩极乎远其为道不
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其教人用力之方不过学
问思辨笃行其修于身也不过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其处事而接物也不过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
其道不计其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
卷三 第 29b 页 WYG1325-0037d.png
己初无高远难行之事杳冥昏默不可知之理而造其
极则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是故卑者高之基也迩者远
之则也今夫天下之卑且迩者莫如民而高且远者莫
如辰子辰诚审乎民之义则守其庸言庸行循循乎规
矩之中而勿躐等以进诚审乎辰之义则以圣神为必
可学以参赞为不足异而勿半涂而废始乎民终乎辰
圣学备矣中庸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则民之谓也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则辰之谓也论语曰下学而上达下
卷三 第 30a 页 WYG1325-0038a.png
学者民之谓也上达者辰之谓也子辰勉之哉
卷三 第 30b 页 WYG1325-0038b.png
三鱼堂文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