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鱼堂文集-清-陆陇其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1325-00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鱼堂文集卷一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杂著
  太极论
论太极者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极而在乎明人身之太
极明人身之太极则天地之太极在是矣先儒之论太
极所以必从阴阳五行天地生物之初言之者惟恐人
卷一 第 1b 页 WYG1325-0003b.png
不知此理之原故溯其始而言之使知此理之无物不
有无时不然虽欲顷刻离之而不可得也学者徒见先
儒之言阴阳言五行言天地万物广大精微而不从我
身切实求之则岂前人示人之意哉夫太极者万理之
总名也在天则为命在人则为性在天则为元亨利贞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以其有条而不紊则谓之理以其
为人所共由则谓之道以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则谓
之中以其真实无妄则谓之诚以其纯粹而精则谓之
卷一 第 2a 页 WYG1325-0003c.png
至善以其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名异而实同也
学者诚有志乎太极惟于日用之间时时存养时时省
察不使一念之越乎理不使一事之悖乎理不使一言
一动之踰乎理斯太极存焉矣其寂然不动是即太极
之阴静也感而遂通是即太极之阳动也感而复寂寂
而复感是即太极之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也寂然之中
而感通之理已具感通之际而寂然之体常在是即太
极之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也分而为五常发而为五事
卷一 第 2b 页 WYG1325-0003d.png
布而为五伦是即太极之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也以之处家则家齐以之处国则国治以之处天下则
天下平是即太极之成男成女而万物化生也合吾身
之万念万事而无一非理是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即吾
身之一念一事而无之非理是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不
越乎日用常行之中而卓然超绝乎流俗是太极之不
离乎阴阳而亦不杂乎阴阳也若是者岂必远而求之
天地万物而太极之全体已备于吾身矣由是以观天
卷一 第 3a 页 WYG1325-0004a.png
地则太极之在天地亦若是而已由是以观万物则太
极之在万物亦若是而已天地万物浩浩茫茫测之不
见其端穷之莫究其量而莫非是理之发见也莫非是
理之流行也莫非是理之循环而不穷也高明博厚不
同而是理无不同也飞潜动植有异而是理无异也是
理散于万物而萃于吾身原于天地而赋于吾身是故
善言太极者求之远不若求之近求之虚而难据不若
求之实而可循故周子太极图说虽从阴阳五行言之
卷一 第 3b 页 WYG1325-0004b.png
而终之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其
示人之意亦深切矣又恐圣人之立极非学者可骤及
也而继之曰君子修之吉修之为言择善固执之谓也
而朱子解之又推本于敬以为能敬然后能静虚动直
而太极在我呜呼至矣先儒之言虽穷高极深而推其
旨不过欲人修其身以治天下国家焉耳学者慎无骛
太极之名而不知近求之身也
  理气论
卷一 第 4a 页 WYG1325-0004c.png
理气之辨不难乎明万殊之理气而难乎明一本之理
气一本之在人心者易见一本之在天地者难知自昔
辨理气者多在于分合先后之间言其合则以分者为
支离言其分则以合者为混淆言有先后则不见其合
一之妙言无先后则又不见其本末之序此理气之说
所以纷纷不一也然观朱子曰理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
则可无疑其分合矣又曰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
欲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是理则又可无疑其先后矣
卷一 第 4b 页 WYG1325-0004d.png
惟有是理则必有理所会归之处有气则必有气所统
摄之处天下未有无本而能变化无方者未有无本而
能流行不竭者而理气之本果安在哉今夫盈吾身之
内者皆气也而其运于气之内者理也在目为视在耳
为听在身为貌在口为言君令而臣忠父慈而子孝兄
友而弟恭夫妇别而朋友信理气之万殊者昭昭矣而
其本则在心心也者是气之精英所聚而万理之原也
故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卷一 第 5a 页 WYG1325-0005a.png
此其为一本易明矣若夫理气之在天地者人得之为
人物得之为物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运山以之峙川
以之流鸢以之飞鱼以之跃其万殊者固亦昭昭矣而
其本果安在哉尝试以先儒之言推之程子曰天地无
心而成化又曰天地普万物而无心则似乎天地之为
天地浩浩荡荡一气鼓动而理随之初无本之可言也
然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程子
亦曰以主宰谓之帝以性情谓之乾张子又有所谓天
卷一 第 5b 页 WYG1325-0005b.png
地之帅而诗书言福善祸淫降祥降殃则是苍苍在上
者明有主宰故天地者不可谓之有心又不可谓之无
心此一本之在天地所以难见也执为有心则恐穿凿
附会者多而焄蒿妖诞之说且接迹于天下执为无心
则恐戒谨恐惧易弛而福善祸淫之理将不信于天下
然则理气之在天地其一本者果如之何亦曰有心而
无心焉耳夫人为天地所生气以成形必有精英之聚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而谓造物之理气散漫而无主宰
卷一 第 6a 页 WYG1325-0005c.png
吾不信也主宰之所在一本之所在也然是主宰者无
思虑无营为百物自生四时自行可感通而不可谄佞
也可昭事而不可矫诬也其降鉴也出王游衍无之不
在而不可穿凿附会也是其为理气之一本者而已莫
非天地之理而此则理之所会归也莫非天地之气而
此则气之所统摄也一本之在人心者能与天地无二
则天命之性无少亏欠而万化之原在是矣程张之所
论大易之所称诗书之所述皆一以贯之而无殊若夫
卷一 第 6b 页 WYG1325-0005d.png
理气之为分为合一而二二而一不离不杂则朱子之
论备矣又何所庸其纷纷之论乎
  河图洛书说
甚矣好奇者之无穷也先儒之成说不难尽更之而自
逞其臆见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为奇也天下见其说之
奇而反疑先儒之未必尽当其惑后学岂不甚哉黄钟
之管九寸自京马郑蔡以及洛闽诸大儒皆有定说矣
李文利者出独主三寸九分之说欲尽废诸儒旧法河
卷一 第 7a 页 WYG1325-0006a.png
图数十洛书数九自刘向父子班固以及关子明邵康
节皆有定说矣刘牧者出独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易置
图书与诸儒之说迥异其好奇逞臆岂非同一揆耶愚
尝反覆朱子河图洛书之说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
而同处其方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河
图以生成分阴阳洛书以奇偶分阴阳则河图者虚其
中则洛书者总其实其象其数皆昭然若白黑虽曰图
之理未尝不可通于书书之理未尝不可通于图而各
卷一 第 7b 页 WYG1325-0006b.png
有条理夫岂刘牧之所得乱哉近世儒者又有厌图书
之数繁密而不易究悉欲一切废之谓河图洛书虽
古有之而未必如今所传此其说尤似近理而不知其
好奇逞臆更甚于刘牧刘牧之说乱图书而图书尚存
此说行则且以图书为假伪而凡生成奇偶内外正侧
之义皆属无稽朱蔡大儒之尊信且等于汉儒之信伪
泰誓其轻于立论而无忌惮何其甚也夫先圣之微言
奥义如三坟八索九丘之类不幸而泯灭无传者固无
卷一 第 8a 页 WYG1325-0006c.png
如何矣幸而如河图洛书之仅存又欲以私意乱之不
幸而无大儒为之论正则乱之者之是非难明幸而有
大儒焉表章订定是非灿然矣又恶其繁密而欲举而
尽废之自有此议论而凡古昔圣贤相传之精意先儒
极力阐明者皆视为一家之言学者可不必究心其
流弊何所不至哉故吾以为言河图洛书者有朱子之
易学启蒙在学者潜心而熟玩焉可矣舍是而别自为
说皆不知量而侮圣人之言者也
卷一 第 8b 页 WYG1325-0006d.png
  阅詹先生太极河洛洪范诸解疑
节斋蔡氏云主太极而言则太极在阴阳之先主阴阳
而言则太极在阴阳之内盖自阴阳未生而言则所谓
太极者其理已具自阴阳既生之时而言则所谓太极
者即在乎阴阳之中也此一条虽载性理然似未融盖
阴阳无始恐说不得未生既生体用可以分先后阴阳
不可以分先后也
谓中即夏至一阴始生之火正即冬至一阳始生之水
卷一 第 9a 页 WYG1325-0007a.png
二物始生其体最静即系辞传所说乾坤各有动静乾
以静专故动直坤以静翕故动辟乾坤专翕之理于二
至之候见之故周子主静之意不但谓中仁是静正义
是静愚意系辞乾坤动静似以对待者言以对待言则
乾之内自具一动静便自具一中正仁义坤之内亦自
具一动静便亦自具一中正仁义故上经乾坤二卦皆
有元亨利贞之文若以流行者言则乾动坤静中仁乾
也正义坤也又安得谓各自有动静必欲云各有动静
卷一 第 9b 页 WYG1325-0007b.png
亦只当以正义为乾之静中仁为坤之静若二至是阴
阳初动之候其动虽微不可谓非动以中正为静仁义
为动恐有未安
朱子总论曰中之为用则以无过不及者言之而非指
所谓未发之中也斯说似无可疑盖以中正仁义配五
行言之则中仁属木火为阳动时即论其始生之序火
本属阴然生之者微成之者盛图固以火为阳盛而居
左矣中不得为未发之中可知若以夏至之一阴言之
卷一 第 10a 页 WYG1325-0007c.png
此止可谓阴根阳耳亦不得谓之未发至图说言中正
仁义本注言仁义中正虽有始生运行之分而中之属
阳动则固图之本意也
谓耦之为画二实一虚合耦之三而为一是所谓参天
也分奇之一而为是所谓两地也此说似直捷然以
二实一虚言之则分奇之一而为亦可谓之参地乎
恐不如先儒天圆地方之说为妥
谓以天数五地数五之文言之则自一至十皆谓之数
卷一 第 10b 页 WYG1325-0007d.png
可也又以五位相得言之则自一至十皆谓之位可也
但本义以一二三四为四象始生之位居图之内故以
位言之六七八九为四象已成之数居图之外故以数
言之位言其生数言其成位言其始数言其终其实位
亦数也数亦位也在观者会通其故而自得之非必真
有此数个圈子寄寓于天地之间若者是位若者是数
可以表著而指计也又云八卦自一至八只是卦画已
成之次第而非卦画所生之次第此发明朱子之意至
卷一 第 11a 页 WYG1325-0008a.png
明足为学者指南至图卦辨疑中欲以河图生数配阳
仪四卦以河图成数配阴仪四卦此则有所未安盖河
图以生成分阴阳今若以阳仪四卦尽配生数阴仪四
卦尽配成数则阳皆配阳阴皆配阴阳生而无成阴成
而不生非阴阳相生相成之道似不若仍依朱子以位
与数分配
洪范一篇金仁山黄石斋二先生所考定虽各有精义
然蔡传只依古本解之亦尽明白似不必方整如后世
卷一 第 11b 页 WYG1325-0008b.png
文字然后可也书传虽成于九峰之手然多本之朱子
盖朱子于此篇未尝有更定之意故蔡氏亦止依古本作
注尝窃以为诸经在朱子之时诚有不容不更定者至
朱子而后不得复纷更如南巢牧野只可许汤武一行
元明诸儒往往见朱子于古经不难改易而遂有自辟
井疆之意此病非小故不佞平生于吴草庐诸书皆不
敢轻信非信目而不信心实以防微杜渐之意不得不
尔不知君子以为何如然如金黄二先生之议论则亦
卷一 第 12a 页 WYG1325-0008c.png
不可不存于天地间似应将不宜轻改之意著于篇末
庶几有以扩学者之胸襟而不开其弊
  书周易八图说后
我友邵子子昆述其所闻于师者虽与朱子启蒙小有
出入而可相发明吾尝怪宋儒学易言理者宗伊川言
数者宗康节既莫能相一自朱子作本义作启蒙始合
而一之可谓集程邵之大成矣而黄东发犹疑先天之
说易书中本无有虽朱子言之甚著明曰易有太极是
卷一 第 12b 页 WYG1325-0008d.png
是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先天之卦画也天
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先天之卦
位也黄氏则曰未见其确然有合观其所著之日抄中
反覆论辨直以康节为穿凿呜呼道之难明而人意见
之不同如此岂独一欧阳系词非圣人所作哉今邵子
解易图以系辞为證一本朱子本义启蒙之意其言卦
变言参两言河图之相得有合虽小有异同而可相发
明然则黄氏之直欲举先天而废之者诚过矣
卷一 第 13a 页 WYG1325-0009a.png
  古文尚书考
经典释文云伏生失其本经口诵二十九篇宣帝本始
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与伏生所诵合三十篇
孔疏云武帝时孔臧与安国书曰时人惟闻尚书二十
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不知其有百篇也又云史记谓伏
生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马融郑玄皆谓泰誓非伏
生所传而言二十九篇者以司马迁在武帝之世见泰
誓出而得行入于伏生所传内故并云伏生所出不复
卷一 第 13b 页 WYG1325-0009b.png
曲别分析但伏生虽无此一篇而书传有八百诸侯俱
至孟津白鱼入舟之事与泰誓事同不知为伏生先为
此说不知为是泰誓出后后人加增此语又王充论衡
及后汉史献帝建安十四年房宏俱谓宣帝本始元年
河内女子得古文泰誓三篇今史汉书皆云伏生传二
十九篇则司马迁时已得泰誓以并归于伏生不得云
宣帝时始出也或者尔时重得之故于后亦据而言之
 愚按据释文则伪泰誓在二十九篇之外据孔疏则
卷一 第 14a 页 WYG1325-0009c.png
 伪泰誓在二十九篇之内大抵释文所云二十九篇
 是合书序言之孔疏则除序言之
又释文云后汉书谓中兴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贾逵
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
世案今马郑所注并伏生所诵非古文也孔疏云壁内
所得孔为传者凡五十八篇为四十六卷三十三篇与
郑注同二十五篇增多郑注也前汉诸儒知孔本有五
十八篇不见孔传遂有张霸之徒于郑注之外伪造尚
卷一 第 14b 页 WYG1325-0009d.png
书凡二十四篇以足郑注三十四篇为五十八篇其数
虽与孔同其篇有异孔则于伏生所传二十九篇内无
古文泰誓除序尚二十八篇分出舜典益稷盘庚二篇
康王之诰为三十三增二十五篇为五十八篇郑玄则
于伏生二十九篇之内分出盘庚二篇康王之诰又泰
誓三篇为三十四篇伪书所增益二十四篇者则郑注
书序舜典一汨作二九共九篇十一大禹谟十二益稷
十三五子之歌十四胤征十五汤诰十六咸有一德十
卷一 第 15a 页 WYG1325-0010a.png
七典宝十八伊训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成二
十二旅獒二十三囧命二十四以此二十四为十六卷
以九共九篇共卷除八篇故为十六故艺文志刘向别
录云五十八篇艺文志又云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
其书以古文又多十六篇篇即卷也即是伪书二十四
篇也刘向作别录班固作艺文志并云此言不见孔传
也刘歆作三统历论武王伐纣引今文泰誓云丙午逮
师又引武成越若来三月五日甲子咸刘商王受并不
卷一 第 15b 页 WYG1325-0010b.png
与孔同亦不见孔传也后汉初贾逵奏尚书疏云流为
乌是与孔亦异也马融书序云经传所引泰誓并无此
文又云逸十六篇绝无师说是融亦不见也服虔杜预
注左传乱其纪纲并云夏桀时服虔杜预皆不见也郑
玄亦不见之故注书序舜典云入麓伐木注五子之歌
云避乱于洛汭注胤征云胤征臣名又注禹贡引胤征
云厥篚玄黄昭我周王又注咸有一德云伊陟臣扈曰
又注典宝引伊训云载孚在亳又云征是三朡又注旅
卷一 第 16a 页 WYG1325-0010c.png
獒云獒读曰毫谓酋毫之长又古文有仲虺之诰太甲
说命等见在而云亡其汨作典宝之等一十三篇见亡
而云已逸是不见古文也良由孔注之后其书散逸传
注不行以庸生贾马之等惟传孔学经文三十三篇故
郑与三家同以为古文而郑承其后所注皆同贾逵马
融之学题曰古文尚书篇与夏侯等同而经字多异至
晋世王肃注书始似窃见孔传故注乱其纪纲为夏太
康时又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外弟梁柳得古文尚书
卷一 第 16b 页 WYG1325-0010d.png
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
 愚案据释文则马郑所注并非古文据孔疏则马郑
 所注止得古文之三十三篇大抵释文以其未见孔
 传之全故云并非古文非谓三十三篇亦非古文也
 又释文于舜典仍用王肃本而孔疏则用姚方兴所
 上本今蔡传从孔疏
  书古文尚书考后
右据陆德明之经典释文孔颖达之书正义其言虽小
卷一 第 17a 页 WYG1325-0011a.png
异要之则汉儒如刘歆班固马融郑康成之徒以至晋
杜元凯皆不曾见古文尚书之全又杂以伪泰誓直至
东晋此书方出是以朱子亦尝疑之谓不应伏生记得
者皆难读凡易读者皆古文然命蔡沈作书传卒主古
文尚书又尝谓门人辅广曰书有易晓者恐是当时做
底文字或是曾经修饰润色来其难晓者恐只是当时
说话当时人自晓得后人乃以为难晓耳则是朱子于
古文尚书固终信之而不敢疑也惟书小序则断以为
卷一 第 17b 页 WYG1325-0011b.png
非孔子笔只是周秦间低手人作又云书序不可信伏
生时无之而于安国所增二十五篇梅赜姚方兴所传
则固与伏生之书并尊不敢以张霸之徒例之也学者
无以其晚出而疑之哉至若近世有为石经大学者有
为子贡诗传申公诗说者彼徒见古文尚书晚出得传
思侥倖欺世孰知珷玞美玉不可同日而论也张霸作
尚书百两篇欲托于孔子之百篇班固儒林传既著其
伪又为十六卷二十四篇欲以乱安国之古文固虽载
卷一 第 18a 页 WYG1325-0011c.png
之艺文志谓之古文经后世卒无传焉伪书果何益哉
  大学答问(八条/)
或问春秋载夏五郭公杞子伯甲戌己丑之类疑则传
疑未尝辄加增损论语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至宋代儒者多以己意删订经文二程改大学朱子作
孝经刋误夫程朱虽贤不能踰仲尼仲尼不敢改鲁史
而程朱敢改孝经大学可乎曰春秋纪事之书事不可
以臆断孝经大学言理之书理则可以类推或传疑或
卷一 第 18b 页 WYG1325-0011d.png
更定固各有其道也经固不可擅改而亦岂可因噎废
食乎曰汉儒校经首禁私易即礼记子贡问乐一章明
知错简而仍其故文未尝敢擅为移动但注于其下校
经不当如是耶曰朱子何尝不如是大学虽经更定而
仍一一注其下曰旧本在某处此即汉儒之意也曰然
则程朱而后诸儒之重定孝经大学者多矣亦有可取
者乎曰有程朱之学则可无程朱之学则武断而已且
既经程朱更定圣贤之理如日中天矣复取而纷更之
卷一 第 19a 页 WYG1325-0012a.png
何为耶
或问朱子于大学初以为格物只在穷理而补穷理一
节于大学之首继则又疑穷理不可为大学首功必须
先涵养而后穷理又补涵养一节于大学之外东补西
补不太烦乎曰是当论其补之是不是不当以补为烦
也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圣门一定之程于传
所未言则补之于传所已言而阙则补之朱子何容心
乎如以朱子之补为烦则文周于羲画之外补彖象矣
卷一 第 19b 页 WYG1325-0012b.png
孔子于彖象之外补十翼矣是亦可以为烦乎
或问朱子言古人由小学而进大学其于洒扫应对间
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夫小学何事小子何年洒扫应对
何功乃欲督之以涵养教之以持守固已异矣且持守
之不足而曰持守坚定涵养之不已而曰涵养纯熟信
然则是大学圣功缉熙慎独定静切琢所难几者而于
以责之小子将见孩提神圣其说反过于直寻本体专
求心学者神奇百倍而欲以过高之学归咎他人非平
卷一 第 20a 页 WYG1325-0012c.png
情也曰是何言欤且未论朱子之是非先问如何谓之
涵养持守岂以杳冥昏默者为涵养乎岂以矫世绝俗
者为持守乎若然则朱子之言诚过矣夫所谓涵养持
守不越乎日用存心处事接物之间故大学有大学之
涵养持守小学有小学之涵养持守贯彻于八条目之
中而素习于八条目之先洒扫应对即涵养持守之所
在也当洒扫应对而其心主一无适即是涵养当洒扫
应对而其心终始如一即是持守事事如此时时如此
卷一 第 20b 页 WYG1325-0012d.png
即是坚定即是纯熟何不可责之小子而又何神奇之
有若小子不可责之涵养持守则将使之放荡于礼法
之外乎孔子所谓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者皆过高
之论乎是何言欤
或问格有数义广韵注格量也度也玉篇云格至也尔
雅云来也至即来意书曰格尔众庶故注疏训格物云
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
则来恶物若文成以格为格正之格则本说文格正也
卷一 第 21a 页 WYG1325-0013a.png
书曰格其非心是也文成又有格去物欲之说则本之
司马温公捍禦外物解但捍格之格与沮格之格俱音
阁如学记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史记废格事汉书
太后议格唐书其议遂格皆读作阁至若朱子解作穷
至宋后为字书者如元人黄公绍辈皆迎合朱子之意
而又为小变改作穷究非古义矣朱子借古义至字而
加穷字后人取新义穷字而去至字何如据玉篇广韵
诸书作量度解为妥乎曰至也者即量度而至也究也
卷一 第 21b 页 WYG1325-0013b.png
者即至之尽头处也义本相通何得以朱子之解与阳
明一例议之乎
或问王心斋语录云格物者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
者致其知所先后之知其说如何曰家国天下皆物也
身心意亦物也格物之本则于身心意求明德之事格
物之末则于国家天下求新民之事谓格物之物即物
有本末之物固无不可顾程子有云求之情性固切于
身然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此最说得周密不
卷一 第 22a 页 WYG1325-0013c.png
教人泛求之天下之物亦不教人尽却天下之物一草
一木非必一一察之然亦当触目而识其理安得拘定
且即以格物之物专就身心意家国天下言之与物有
本末之物亦有纲领条目之分亦不得混而一之也至
于知所先后知字尚浅在知行之前又何得扯入致知

或问大学依古本及董蔡诸儒改本则此谓知本此谓
知之至也并非衍文缺文盖谓知本即是知至乃尧舜
卷一 第 22b 页 WYG1325-0013d.png
不遍物之意岂不明白而直截乎曰圣贤之学本末兼
该虽有先后之序而非可偏废也如谓知本即是知之
至则是一本之外更别无学以纲领言之但当知有明
德而不必复讲新民之方也以条目言之但当知有诚
正修而不必复讲齐治平之道也可乎故谓本之当先
务则可谓知本而不必更求末则不可尧舜之不遍物
是言治天下当以亲贤为急乃是论缓急非论本末岂
大学知本之谓乎朱子所以将此二句断作衍文缺文
卷一 第 23a 页 WYG1325-0014a.png
此是不易之论董蔡诸儒复将此二句强作不遍物之
解未免稍偏然其所认为本者犹未差若阳明之复古
本则不过欲借知本二字自伸其良知之说其所认为
本者又非董蔡之所谓本矣自阳明而后专以知本为
格物者皆不可究诘此二句关系学脉非浅顾泾阳之
学于明季诸儒中为近正然作大学通考亦谓此二句
非阙文衍文吾不敢附会
或问古之小学乃写字之学非泛指小子之学也自朱
卷一 第 23b 页 WYG1325-0014b.png
子认为童学且急著为书而嗣是以后如王应麟之小
学绀珠马端临之通考焦竑之经籍考皆不以小学专
属字学是一补传而大学本亡大学本亡而小学且与
之俱亡是不可惜乎曰字学固小学也一切童子之学
皆小学也是其名固并行而不相悖也故汉书艺文志
所云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者此专指字学也若王制
白虎通尚书大传大戴保傅篇所云小学则泛指童子
之学也从来解经者未尝以此而废彼安在其亡耶而
卷一 第 24a 页 WYG1325-0014c.png
又何病乎朱子小学书也
或问自嘉靖中甬东丰坊伪作石经大学托言魏政始
中诏诸儒虞松等考正刻石万历时户曹唐伯元上之
于朝虽格不行然郑淡泉顾泾阳诸大儒皆信其说幸
近日博闻之士考而正之人始知其伪何淡泉泾阳不
如今之儒者也曰丰氏伪作石经伪作子贡诗传申公
诗说前辈早已辨之不待今日也特淡泉泾阳偶未之
觉耳且淡泉泾阳何可当也其学问之渊深虽时与朱
卷一 第 24b 页 WYG1325-0014d.png
子相左亦岂俗学可及未可以其信伪石经之误而尽
没其学谓其反不如今人也
 
 
 
 
 
 三鱼堂文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