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字:   或选择韵部:
总目 提要 序、跋 正语作词起例 影印版:中原音韻

鱼模韵 平声

阴平
                                       

洿

其它僻字:

𪋯 𨛭 𦄼 𦘴 𧦝 𪅰 𤝹 𡨢 𧻷 𢖳 𥿇

阳平
                                  

跿 峿

其它僻字:

𩶭 𧍪 𪆂 𥰛 𧾱 𧎄 𧓻 𥱻 𨵦 𤬛

入声作阳平声
                 

㻿

其它僻字:

𢪏 𤌍 𦳯 𡰿 𩌮 𣔻 𩑒 𪃃 𥪋 𨌥

上声

                                                   屿   

峿

其它僻字:

𪓐 𪂾 𢻬 𧽟 𥯶 𥴧 𠰍 𦭯 𥰠 𡽂 𢜮 𧑓

入声作上声
        [廷]      宿  [伸]                     

㩿 踿 鼿

其它僻字:

𩑡 𩨳 𨧱 𣤶 𧰵 𧛔 𡡐 𧼭 𤞞 𣨍 𪇰 𧿳 𥳇

去声

                                    簿              

其它僻字:

𧯛 𩣷 𤸵 𦺉 𠕦 𡱣 𥉁 𩽩

入声作去声
鹿     绿          

其它僻字:

𥉑 𤞞 𦪇 𦝭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用典:典故词末
漢語字典
拼音:zú  韵部: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 支撑器物的脚
    •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 如此则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 又如:鼎足
〈形〉
  • 充实;完备;足够
    •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 力不足。——·韩愈《杂说》
    •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一钵足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 富裕的
    •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
  • 使满足
    •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 声音不足。
    • 皆不足用。——·魏禧《大铁椎传》
    • 不足子所乎。——·刘基《卖柑者言》
  • 重视
    •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 完成
〈副〉
康熙字典古文:疋𤴕

  • 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𠀤音哫。 (沃韻)
  •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
  • 又《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 又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 又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
  • 又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
  •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𠀤音沮。 (遇韻)
  • 論語》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傳》過也。《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註》足,猶擁也。
  • 又《廣韻》添物也。《類篇》益也。《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 又《韻補》叶子悉切。 (質韻)
  • 《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人之足也。在體下。从口止。依玉篇訂。口猶人也。舉口以包足已上者也。齒、上止下口。次之以足、上口下止。次之以疋、似足者也。次之以品、从三口。今各本从口。非也。卽玉切。三部。

宋代 徐鉉 徐鍇 注釋

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足也。上象腓腸。肉部曰。腨、腓腸也。下从止。止、下基也。弟子職曰。弟子職、管子書篇名。漢藝文志以列於孝經十一家。是其單行久矣。問疋何止。謂問尊長之臥。足當在何方也。內則曰。將衽。長者奉席。請何止。止一作趾。足也。古文㠯爲詩大雅字。雅各本作疋。誤。此謂古文叚借疋爲雅字。古音同在五部也。亦㠯爲足字。此則以形相似而叚借。變例也。或曰胥字。此亦謂同音叚借。如府史胥徒之胥徑作疋可也。一曰疋記也。記下云疋也。是爲轉注。後代改疋爲疏耳。疋疏古今字。此與足也別一義。凡疋之屬皆从疋。所菹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