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物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黄帝崩,葬桥山。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注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乌号:指良弓。晋阮籍《咏贫》之十二:“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乘龙:指仙去或帝王权臣去世,或指接近帝王、权臣。三国曹植《仙人篇》:“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鼎湖:指帝王等下葬之处。唐杜甫《行次昭陵》:“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功成弃之去,乘龙上天游。 刘复 游仙
上界鼎成云缥缈,西陵舞罢泪阑干。 刘沧 秋日过昭陵
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 刘沧 过铸鼎原
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
荆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时。 姚合 敬宗皇帝挽词三首之二
龙归攀不得,髯在侍臣边。 姚合 文宗皇帝挽词三首之三
仙人掌里使,黄帝鼎边来。 岑参 喜华阴王少府到南池宴集
桐枯丹穴凤何去,天在鼎湖龙不归。 徐夤 华清宫
看却龙髯攀不得,红霞零落鼎湖空。 曹唐 仙都即景
鼎湖无路追仙驾,空使群臣泣血多。 李山甫 又代孔明哭先主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李峤 汾阴行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
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坠剑悲乔岳,号弓泣鼎湖。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
或言帝轩辕,乘龙凌紫氛。 李群玉 穆天子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杜甫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杜甫 洛阳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杜甫 行次昭陵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杜甫 骊山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权德舆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最怆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三首
空馀驾龙处,摇落鼎湖秋。 权德舆 顺宗至德大安孝皇帝挽歌三首之三
鼎成仙驭远,龙化宿云残。 武元衡 途次
鼎湖仙已去,金掌露宁乾。 武元衡 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之一
三年骥尾有人附,一日龙须无路攀。 温庭筠 题李卫公诗二首之二
龙髯悲满眼,螭首泪沾裳。 温庭筠 题翠微寺二十二韵
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
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舒元舆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
自此随龙驭,桥山翠霭中。 许浑 懿安皇太后挽歌词
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 韦应物 温泉行
景帝龙髯消息断,异香空见李夫人。 韩偓 过茂陵
轩辕黄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 顾况 悲歌
龙髯不可附,空见望仙台。 顾非熊 武宗挽歌词二首之一
仍闻老叟垂黄发,犹说龙髯缥缈情。 鲍溶 温泉宫
乔山一闭曲未终,鼎湖秋惊白头浪。 鲍溶 霓裳羽衣歌
(2). 晋 葛洪 《神仙传·壶公》:“ 房 ( 费长房 )忧不得到家,公( 壶公 )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 房 骑竹杖辞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骑竹杖,弃 葛陂 中,视之乃青龙耳。”后因以“龙竹”指拐杖或比喻得道成仙。 唐 王绩 《游仙》诗之四:“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金碧葱蘢 王母祠 ,笑骑龙竹弄参差。”
(2).据《史记·封禅书》载,传说 黄帝 骑龙升天时,“堕 黄帝 之弓”。后以“遗弓”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慕切遗弓,哀同遏密。”《旧唐书·哀帝纪》:“朕祗荷丕图,仰惟先训,方迫遗弓之痛,俯临同轨之期。” 明 唐顺之 《朝谒长陵》诗:“遗弓仙驭远,上食繐帷张。”
(3).《吕氏春秋·贵公》:“ 荆 人有遗弓者,而不肎索,曰:‘ 荆 人遗之, 荆 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遗弓”指丢失而为他人得到对他人也有益处的事物。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2).指 黄帝 铸鼎乘龙的传说。《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 荆山 前。” 明 张居正 《泰陵春祀》诗:“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亦用为帝王死去之典。 唐 舒元舆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譬喻)以龙须之绳缚,身入水,则转紧转痛,犹如牛皮系体而向日,以喻利养之害身。智度论曰:「夫利养者,如龙须绳缚身入水,初损戒皮,次损定肉,后损慧骨。」止观五曰:「狂计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咸,龙须缚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