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戴金(字 纯甫、纯夫 号 龙山 )
沈继美(字 子充 号 龙山 )
赵允亨(字 伯通 号 龙山 )
吕应祥(字 子和 号 龙山 )
查光述(字 子孝 号 龙山 )
丁希孟(字 浩然 号 善养亭、孤山、龙山、龙岩、竹隐、松隐、梅隐、菊隐 )
宋良佐(字 守忠 号 龙山 )
董道醇(字 子儒 号 龙山 )
罗万杰(字 贞卿 号 庸庵、樵子、龙山樵夫 文节先生 )
华蔼(字 吉人 号 龙山 )
鲍楷(字 端人 号 棠村、树棠、龙山 )
沈梧(字 旭庭 号 古华山农、九龙山樵 )
陈伯陶(字 象华 号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张伯英(字 勺圃、少溥 号 云龙山民、榆庄老农、东涯老人、老勺、勺叟 )
其它辞典(续上)
王沼(字 文乐 号 龙山 )戴金(字 纯甫、纯夫 号 龙山 )
沈继美(字 子充 号 龙山 )
赵允亨(字 伯通 号 龙山 )
吕应祥(字 子和 号 龙山 )
查光述(字 子孝 号 龙山 )
丁希孟(字 浩然 号 善养亭、孤山、龙山、龙岩、竹隐、松隐、梅隐、菊隐 )
宋良佐(字 守忠 号 龙山 )
董道醇(字 子儒 号 龙山 )
罗万杰(字 贞卿 号 庸庵、樵子、龙山樵夫 文节先生 )
华蔼(字 吉人 号 龙山 )
鲍楷(字 端人 号 棠村、树棠、龙山 )
沈梧(字 旭庭 号 古华山农、九龙山樵 )
陈伯陶(字 象华 号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张伯英(字 勺圃、少溥 号 云龙山民、榆庄老农、东涯老人、老勺、勺叟 )
人物简介
维基
王沼(15世纪—16世纪),字文乐,号龙山,北直隶保定府安肃县人。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沼中式丙子科顺天乡试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成进士,授滕县知县,当时正值兵荒,他招集流民,千家人民恢复本业,其后在乡试分校取士号称知人,以捕盗为人所知;转任卢氏知县,不久弃官回乡,在家治农课子、捐俸供粮济贫,让乡民感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48 【介绍】: 明湖广汉阳人,字纯甫,号龙山。正德九年进士。世宗时擢御史,巡按川、贵。独立敢言,曾劾伍文定伤财动兵、王轨违众独行,皆议罪。时人赞金与黄梅石金云:“楚有二金,台中铮铮。”嘉靖二十三年任兵部尚书,明年罢。有《三难轩质正》。维基
戴金(1484年—1548年),字纯夫,号龙山,湖广汉阳府汉阳县人,官籍。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湖广乡试举人,九年(1514年)甲戌科三甲第171名进士,授苏州府推官,复任抚州府推官,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选授广西道御史,五年巡视两淮盐政,积银六十馀万两,特赏羊酒、文绮以旌其功。六年巡按四川,贵州诸军征讨芒部沙保之乱,数年无功,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李承勋采纳戴金的建议,授于陇胜明朝官职,收买夷人之心。嘉靖九年回朝,十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十二年四月以考察降一级调外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历升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十七年五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整饬蓟州边备兼巡抚顺天,十八年二月因未能抵御北虏入寇马兰谷,被降一级调用,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十九年五月升应天府府尹。为了重新修建太庙,嘉靖二十年四月世宗升戴金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往四川采集大木,二十一年四月升任大理寺卿,二十二年十二月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管大理寺事,二十三年十月升任兵部尚书,又提督团营军务,仍领军阅视太庙工程。二十四年闰正月给事中杨上林论劾戴金器小才偏,不堪重任,遂令致仕。二十七年五月卒,赐祭葬。所著有《三难轩集》、《使蜀》、《海防》等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保宁人,字子充,号龙山。嘉靖五年进士。为吏科给事中,以言事谪海盐县丞,升知县。居常布衣蔬食,事有定体,政亦修举。官至浙江参政。维基
沈继美,字子充,四川保宁府守御千户所官籍。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四川乡试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一名进士。授太常寺博士,九年七月选授礼科给事中,复除兵科给事中,十四年七月升吏科右给事中,九月因弹劾吏部尚书汪鋐,降一级调外任,贬浙江海盐县丞,十六年升鄞县知县,祑满,升南京吏部主事。
人物简介
维基
赵允亨(1506年—?年),字伯通,号龙山,直隶保定府安肃县人。辛卯顺天府乡试第一百一名举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一名进士。工部观政,授长安知县,调山东阳谷县知县,升太仆寺丞,止。
人物简介
维基
吕应祥(1493年—1564年),字子和,号龙山,陕西省西安府泾阳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零三名进士。授行人,迁吏科给事中,直言敢谏,无所顾忌。升礼科都给事中。适逢内阁与吏部议选宫僚,人多以贿赂求进,吕应祥抗疏,激怒世宗,夺官为民。卒年七十二。
人物简介
维基
查光述(1518年—?),字子孝,号龙山,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民籍。丙午科(1546年)应天府乡试第二名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登第三甲第十八名进士。工部观政,初授宁波府推官,改授国子监学正,三十八年九月擢升江西道试监察御史。卒于官。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灵光人。字浩然。号善养亭、孤山、龙山、龙岩、竹隐、松隐、梅隐、菊隐。
人物简介
维基
宋良佐(1536年—1573年),字守忠,号龙山,江西袁州府万载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七名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十二名进士。刑部观政,本年六月授淮安府推官,隆庆二年(1568年)九月选兵科给事中,三年五月升礼科右,八月升刑科左,四年五月升户科都,六年二月升太常寺少卿,四月升大理寺少卿,六年八月养病,万历元年(1573年)卒。
人物简介
维基
董道醇(1543年—1594年),字子儒,号龙山,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南京工科给事中。应天府乡试第七十三名,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一名进士。官至南京工科给事中。先于父卒,年五十二。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五一
罗万杰(一六一三 — 一六八〇),字贞卿,号庸庵。揭阳人。明思宗崇祯七年(一六三四)进士。初官行人,两奉使册封吉、荆二藩。十三年,召对,给笔札,问修练储备四事,侃侃陈利弊,切中时艰,擢吏部主事,转验封员外郎。冢宰郑三俊澄清吏政,力荐其诚实不阿,破格畀以选事,在职一年,丁内艰归。值岁祲,倡富户出谷平粜,全活甚众。甲申之变,会南都迎立,徵拜副都御史。闻马士英、阮大铖用权,辞不出,矢志岩壑,结庐于埔阳之双髻峰,草衣蔬食,与樵牧高僧为侣。林居三十年,足迹不入城市。晚号樵子,乡人私谥曰文节先生。有《瞻六堂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传。维基
罗万杰(1613年—1680年),字贞卿,号庸庵,晚号龙山樵夫,广东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今属丰顺县汤南镇隆烟永丰村)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罗万杰少负才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崇祯七年(1634年),登甲戌科进士,任行人司行人,升吏部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因父丧归乡。弘光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郭之奇建议罗万杰与郝尚久合兵攻取福建,但罗万杰起兵时,郝尚久已经降清。罗万杰遂隐居。康熙年间,朝廷请其出山被婉拒。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
华蔼,字吉人,号龙山,浙江宁海人。贡生,历官刑部员外郎。有《龙山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歙县人,字端人,号棠村,一作树棠,一号龙山,又署天都去邪子。侨寓扬州。少工画花鸟,师法恽寿平。乾隆十八年在杭州时曾摹黄公望《良常山馆图》。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沈梧(1823—1887),一作沈吾。字旭庭,号古华山农,又号九龙山樵。清无锡人。工诗词,善书法,精丹青。咸丰间游幕京师。著有《蓉湖渔笛词》。收藏甚富,所作山水,有士大夫气,无刻画痕。撰有《石鼓文定本》、《汉武梁祠画象考证》。诗作散失良多,后人将其诗搜罗撰刻一册为《古华山馆劫余稿》。
人物简介
维基
陈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华,子砺,号九龙真逸,别署砺道人、九龙山人,晚更名永焘,广东东莞县(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乡人。 清末政治人物、学者。光绪十八年探花及第。官至江宁提学使,署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况,移居香港。陈伯陶之父陈铭圭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陈伯陶生于东莞县城家中。五岁启蒙,六岁时,其父故交、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陈伯陶拜陈澧为师,后来其经学词章受陈澧影响颇大。十岁,通晓五经。 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 光绪五年(1879年)中解元(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伯陶外派往云南、贵州、山东出任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伯陶携眷返回东莞安顿妥当后,随即赶赴西安追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辛丑条约》签订后,陈伯陶跟随光绪帝回京,并入值南书房任行走,充当皇帝的近身文学侍从。南书房行走虽无实务,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荣誉;事实上陈伯陶后来亦非常缅怀这段在皇帝身边的岁月。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外调江宁提学使,开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他曾经到日本考察教育发展,回国后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他创办了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前者是外语学校,后者是华侨学校,亦即暨南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四年,陈伯陶迁任江宁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际,光绪帝遽然去世。陈伯陶受此打击,复见政局日渐紧张,遂于宣统二年弃官回归东莞。宣统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同年,陈伯陶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武昌起义后,广东变天,革命军一度包围东莞陈宅,陈伯陶于是携眷逃往香港红磡暂避。未几宣统逊位,陈伯陶遂迁往九龙城,打算以此地为长居之所,并以秦朝东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种瓜自给的典故,署其小楼名为「瓜庐」,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陈伯陶来港后不剪辫,不易服,以前清遗老面目示人;又自号「九龙真逸」,决心以隐逸度其馀生。其间龙济光入主广东,曾力邀陈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设广东省志局为名,请其主持修志。陈伯陶始终不为所动,坚拒不就;反而应东莞同乡叶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龙设局纂修《东莞县志》。六年后志书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一百卅十馀万字,于时堪称巨著。《东莞县志》是陈伯陶的专业制作,颇得学界好评。他又著手编纂宋元以来广东遗民传记资料,写成《胜朝粤东遗民录》、《宋东莞遗民录》、《元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等书,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1922年溥仪大婚,陈伯陶携一万元巨款入京祝贺,以尽为臣之礼。陈伯陶去国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书房,感慨万分,不胜唏嘘。陈伯陶隐居的九龙城,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的栖身之所。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庙两处遗址;前者为纪念二帝而设,后者则来历不详。此段亡国史事不但惹起陈伯陶的遗民思绪,更引起其寻根探低的兴趣,最后考订侯王乃宋末杨淑妃亲弟杨亮节。未几港府计划收回宋王台遗址转售,事件为一众遗老上书陈情劝止;结果港府不但撤回计划,更容许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风波平息后,陈伯陶特此撰写《九龙宋王台新筑石垣记》以表庆贺。陈伯陶不时邀约遗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国之思。陈伯陶一生埋首经籍,著述甚丰。来港之前曾经参与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两传;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遗民传记之外,尚有《瓜庐文剩》、 《瓜庐诗剩》、《孝经说》、《袁督师遗稿》、《东江考》等多种。另外,陈伯陶亦不忘薪传后代,与一众遗老于学海书楼设坛讲学,光大孔门事业。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陈伯陶亲题对联志庆。其联云:「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对金文泰来港主政颇有赞许之意。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卒于香港九龙城寓所。溥仪闻讯后赐予谥号「文良」,为遗老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女婿乃淩鸿勋之侄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淩崇熙 (Samuel C.H. Ling)。
人物简介
简介
徐州铜山县人。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榜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