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6,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齐盟
在齐
齐谐
齐声
齐门
山齐
相齐
叶齐
三齐
齐腰
齐女
齐发
齐宣
树齐
齐竽
《國語辭典》:齐盟(齊盟)  拼音:qí méng
同盟。《国语。晋语八》:「诸侯有盟未退,而鲁背之,安用齐盟?」
分類:同盟
《韵府拾遗 齐韵》:在齐(在齐)
论语子在齐闻韶史记吴太伯世家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國語辭典》:齐谐(齊諧)  拼音:qí xié
古代志怪之书,一说为人名。后代志怪之书多以此名书,如《齐谐记》、《续齐谐记》。《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唐。成玄英。疏:「姓齐名谐,人姓名也,亦言书名也,齐国有此俳谐之书也。……齐谐所著之书,多记怪异之事。」
分類:人名古书
《國語辭典》:齐声(齊聲)  拼音:qí shēng
1.众口同声的说。《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2.名声相等。《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东平齐声于杨史,淮南取贵于食时。」
《漢語大詞典》:齐门(齊門)
见“ 齐女门 ”。
《漢語大詞典》:齐女门(齊女門)
亦作“ 齐门 ”。 城门名。古称 望齐门 ,故址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东北。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齐子 使女为质於 吴 , 吴王 因为太子 波 聘 齐 女。女少思 齐 ,日夜号泣,因乃为病。 闔閭 乃起北门,名曰 望齐门 ,令女往游其上。”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齐门 , 闔庐 伐 齐 ,大克,取 齐王 女为质子,为造 齐门 。” 清 吴伟业 《咏拙政园山茶花》:“ 齐女门 边战鼓声,入门便作将军垒。”
《骈字类编》:山齐(山齐)
张说陇右节度大使郭公神道碑铭积甲山齐而有馀收马谷量而未尽
《韵府拾遗 齐韵》:相齐(相齐)
史记项羽本纪宋义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后汉书隗嚣传王遵知嚣必败灭而与牛邯旧故知其有归义意以书谕之曰夷吾束縳而相齐黥布仗剑以归汉去愚就义功名并著
分类:相齐
《漢語大詞典》:叶齐(叶齊)
协力一致。 唐 陆贽 《奉天论李晟所管兵马状》:“卿宜授以谋略,分路夹攻,务使叶齐,剋平寇孽。”
分類:协力一致
《漢語大詞典》:三齐(三齊)
(1).三倍于 齐国 的势力。《战国策·燕策一》:“夫一 齐 之强而 燕 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 齐 临 燕 ,其祸必大矣。”
(2). 秦 亡, 项羽 以 齐国 故地分立 齐 、 胶东 、 济北 三国,皆在今 山东 东部,后泛称“三齐”。史记·项羽本纪:“﹝ 田荣 ﹞并王 三齐 。”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 齐 与 济北 、 胶东 。”魏书·尒朱荣传:“时 邢杲 寇乱 三齐 。” 金 马定国 《客怀》诗:“ 三齐 虽淡薄,留此亦何心。” 张恭 《雌雉啼》诗:“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勛名赫燿封 三齐 。”
《国语辞典》:齐腰(齐腰)  拼音:qí yāo
1.高度和腰齐。如:「水深齐腰」。宋。陆游〈初夏道中〉诗:「桑间葚熟麦齐腰,莺语惺惺野雉骄。」
2.从中点处、以中点为界。如:「农夫收割时,将麦杆齐腰割断。」
《國語辭典》:齐女(齊女)  拼音:qí nǚ
蝉。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也?』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漢語大詞典》:齐发
箭或其他投射物的排射。例如:疾箭齐发。
分類:齐发投射
《韵府拾遗 先韵》:齐宣(齐宣)
吴筠诗高哉彼颜歜逸气陵齐宣
《骈字类编》:树齐(树齐)
唐 卢纶 送朝邑张明府 千室暮山西,浮云与树齐。
《漢語大詞典》:齐竽(齊竽)
(1).犹滥竽。指不学无术的人。 唐 刘禹锡 《奉和吏部杨尚书太常李卿二相公赠答十韵》:“銓材秉 秦 镜,典乐去 齐 竽。” 唐 黄滔 《省试一一吹竽》诗:“ 齐 竽今歷试,真伪不难知;欲使声声别,须令箇箇吹。” 明 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诗:“知音竟为谁?四海嗟惸惸。 齐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2).用为自谦之词。 唐 权德舆 《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诗:“ 齐 竽终自退,心寄 嵩 峰巔。” 唐 韩偓 《安贫》诗:“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 齐 竽?”参见“ 滥竽充数 ”。
《國語辭典》:滥竽充数(濫竽充數)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战国时,齐宣王喜听吹竽之声,且每次都要求三百人合吹。有位南郭处士,不会吹竽,但却混杂其中,享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后,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一个人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数;或比喻以不好的东西冒充场面;有时也用于自谦之辞。《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若只靠著才气,摭些陈言,便不好滥竽充数了。」《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我这不过是侥倖,实在是自愧无才,滥竽充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