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齐刀(齊刀)
刀币的一种。 战国 时 齐国 的钱币,状如刀形。按币面文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等,其中第一字均为“齐”字,指 齐城 ,即 齐 首都 临淄 ,故名。
《漢語大詞典》:离衡(離衡)
指 战国 时以 齐国 为首的 关 东六国相约结盟,粉碎 秦国 的“连衡”策略。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衡,并 韩 、 魏 、 燕 、 楚 、 齐 、 赵 、 宋 、 卫 、 中山 之众。” 司马贞 索隐:“言 孟尝 等四君皆为其国共相约结为纵,以离散 秦 之横。”文选·贾谊〈过秦论〉作“离横”。
《国语辞典》:盆成括  拼音:pén chéng guā
人名。名括,复姓盆成,战国时人。孟子听说盆成括到齐国作官,认为他虽小有才能,却不知修身立德的道理,所以是自寻死路。后来果然被杀。见《孟子。尽心下》。也作「盘成括」。
《国语辞典》:南史氏  拼音:nán shǐ shì
春秋时,齐国一位刚正直言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漢語大詞典》:隆岳(隆嶽)
对 春秋 齐国 的敬称。管子·小匡:“﹝ 桓公 ﹞南据 宋 郑 征伐 楚 ,济 汝水 ,踰 方城 。望 文山 ,使贡丝於 周 室。 成周 反胙於 隆岳 , 荆州 诸侯莫不来服。” 尹知章 注:“ 周 室有事,归胙於 齐 。 齐 , 太岳 之后,故言 隆岳 。”参见“ 隆姬 ”。
分類:齐国敬称
《漢語大詞典》:隆姬
隆盛的 周 朝。对 周 朝的美称。 周 , 姬 姓,故称。 宋 曾巩 《哭尹师鲁》诗:“ 汉 初 董生 不大用,厥政自此惭隆 姬 。”
分類:隆盛
《漢語大詞典》:公旗
复姓。 春秋 时 齐国 有 公旗氏 。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
分類:复姓齐国
《漢語大詞典》:棘下生
战国 时,会聚在 棘下 的 齐国 学者的通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 郑玄 答云:‘ 齐 田 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 齐 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 章炳麟 《与王鸣鹤书》:“棘下生 左邱明 之学赖史记存,其故训不絶如线。”
《漢語大詞典》:賹化
战国 后期 齐国 所铸的一种环钱。大约在 襄王 击退 燕 军复国后开始铸造。以“賹”名钱,示钱之贵重。化,通“ 货 ”。继賹化后, 齐国 还铸賹四化、賹六化钱。 千家驹 郭彦岗 《中国货币史纲要》第一章第二节:“ 战国 时的賹化圜钱三品及所铸钱范,皆出 齐 土,可见其历史渊源。”
《国语辞典》:贫女分光(贫女分光)  拼音:pín nǚ fēn guāng
战国时甘茂自秦逃往齐国,半途遇见齐使苏代。甘茂遂以贫女借分富女之光纺绩为例,请苏代给予帮助。典出《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传》。后用以比喻惠而不费的帮助。
《国语辞典》:轮扁斲轮(轮扁斲轮)  拼音:lún biǎn zhuó lún
春秋时齐国人轮扁斲木为轮,得心应手,并以为口不能传授个中奥秘。典出《庄子。天道》。后比喻高手长期戮力实践而技艺精微。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斲轮如此用。」
《国语辞典》:齐人攫金(齐人攫金)  拼音:qí rén jué jīn
有一齐国人想要得到金子,于是到卖金子的地方,向人抢夺金子,后来被裍绑审问,为何在众目睽睽之下行抢?齐人回答:「殊不见人,徒见金耳。」典出《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后用以比喻被利欲蒙蔽了心智,行事不顾后果。
《国语辞典》:齐人之福(齐人之福)  拼音:qí rén zhī fú
有一齐国人有一妻一妾,出门后必酒足饭饱而归,并告诉妻妾是与富贵者饮食。后妻妾尾随其后伺察,始知其夫乞食于坟间祭祀者。典出《孟子。离娄下》。后以齐人之福讥讽人同时拥有多名交往对象。如:「你家有贤妻,别不知足,妄想三妻四妾,坐享齐人之福。」
《国语辞典》:齐傅楚咻(齐傅楚咻)  拼音:qí fù chǔ xiū
有一楚国人要其子学齐国方言,于是请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可是他每天接触的是楚国人,听的是楚国方言,即使再如何鞭挞也无法把齐语学好。典出《孟子。滕文公下》。比喻所处情势孤立,无法与现实抗衡,难收成效。
《国语辞典》:管鲍之交(管鲍之交)  拼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和鲍叔牙相交至深。见列子。力命。后用来比喻友情深厚。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一四出:「前与苏子瞻,山河定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国语辞典》:窥御激夫(窥御激夫)  拼音:kuī yù jī fū
春秋时,齐国晏婴车夫之妻从门缝窥其夫替晏婴驾车,意颇自得,其妻不满,遂求去,并告诫其夫当自重,知所奋发。车夫悔而改之,终被荐为大夫。典出《史记。卷六二。管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