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18,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象脚鼓
湘灵鼓瑟
湘妃鼓瑟
掀风鼓浪
小军鼓
心里打鼓
闹丧鼓儿
鸣鼓大噪
鸣金击鼓
木板大鼓
抛金弃鼓
鼙鼓雷鸣
设鼓悬钟
太公鼓刀
气鼓挠刀
《國語辭典》:象脚鼓(象腳鼓)  拼音:xiàng j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傣、景颇等族的打击乐器。鼓身木制,上蒙羊皮,上端较粗,下端略细,呈喇叭状,因形如象脚,故称为「象脚鼓」。大者高达一百六十公分,小者三十馀公分。演奏时将鼓斜挂肩上,双手拍击鼓面,边舞边击。
《漢語大詞典》:湘灵鼓瑟(湘靈鼓瑟)
谓 湘水 女神弹奏古瑟。《楚辞·远游》:“使 湘灵 鼓瑟兮,令 海若 舞 冯夷 。” 明 张景《飞丸记·芸窗望遇》:“我也曾见 湘灵 鼓瑟曲里称神。”亦作“ 湘妃鼓瑟 ”。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 湘妃 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漢語大詞典》:湘妃鼓瑟
见“ 湘灵鼓瑟 ”。
《漢語大詞典》:湘灵鼓瑟(湘靈鼓瑟)
谓 湘水 女神弹奏古瑟。《楚辞·远游》:“使 湘灵 鼓瑟兮,令 海若 舞 冯夷 。” 明 张景《飞丸记·芸窗望遇》:“我也曾见 湘灵 鼓瑟曲里称神。”亦作“ 湘妃鼓瑟 ”。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 湘妃 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国语辞典》:掀风鼓浪(掀风鼓浪)  拼音:xiān fēng gǔ làng
比喻鼓动风潮,煽动情绪。如:「由于有人从中掀风鼓浪,群众情绪十分激动。」也作「掀风播浪」、「兴风作浪」。
《漢語大詞典》:小军鼓(小軍鼓)
见“ 小鼓 ”。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又称小军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属制成,鼓面直径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击面紧贴一排响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动,使音色清脆,响弦另有调节松紧的螺丝,以备适度调节音响。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高级汉语词典》:心里打鼓  拼音:xīn lǐ dǎ gǔ
比喻心里忐忑不安
《国语辞典》:闹丧鼓儿(闹丧鼓儿)  拼音:nào sāng gǔ ér
一种丧事出殡时所用的鼓乐。也作「闹丧鼓子」。
《国语辞典》:鸣鼓大噪(鸣鼓大噪)  拼音:míng gǔ dà zào
军队进攻时则击鼓,士兵则大声喊杀,用以鼓舞士气,同时在气势上震慑敌军。《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唐兵追击,奔至汾曲,契丹鸣鼓大噪,伏兵四起,冲唐兵断为两阵。」
《国语辞典》:鸣金击鼓(鸣金击鼓)  拼音:míng jīn jí gǔ
敲锣打鼓。古时打仗用来指挥士兵前进后退的信号,藉以助势或示威。如:「他传令军士们鸣金击鼓,准备一举攻下敌人的城池。」
《国语辞典》:木板大鼓  拼音:mù bǎn dà gǔ
一种曲艺。原为流行于河北农村的鼓书,后流入北平、天津等地。早期仅演员自击木板和书鼓演唱,后增加三弦伴奏。清末经剃宝全改革,发展成为京韵大鼓。因演唱者多带保定、沧州口音,故也称为「怯大鼓」。
《国语辞典》:抛金弃鼓(抛金弃鼓)  拼音:pāo jīn qì gǔ
金,锣。抛金弃鼓指抛下了助战用的锣鼓。形容战败逃走。《孤本元明杂剧。杏林庄。第二折》:「俺如今不须用力死追复,他每都抛金弃鼓,领著残卒,离营撇寨那厢扑。」
分类:助战锣鼓
《国语辞典》:鼙鼓雷鸣(鼙鼓雷鸣)  拼音:pí gǔ léi míng
军中战鼓声频繁。借指战争气氛浓厚。如:「听战场鼙鼓雷鸣,看来又将有一番激战。」
《国语辞典》:设鼓悬钟(设鼓悬钟)  拼音:shè gǔ xuán zhōng
相传大禹在门口设置大鼓,悬挂大钟,人民想要陈述义理则敲打大鼓,想论述道理则撞击大钟。故后世以设鼓悬钟比喻采纳众人的意见,虚心求教。《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设鼓悬钟,千古仰夏王之乐善;释旄结袜,万年钦西伯之尊贤。」
《国语辞典》:太公鼓刀  拼音:tài gōng gǔ dāo
太公,指姜子牙。鼓刀,操刀。姜子牙未受赏识时,曾在朝歌杀牛为生。故用以比喻贤德之士未受赏识任用。参见「屠牛朝歌」条。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
《国语辞典》:气鼓挠刀(气鼓挠刀)  拼音:qì gǔ náo dāo
怒气冲冲。如:「他狠狠的把属下教训了一顿,然后便气鼓挠刀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