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渔阳鼓声
 
笳鼓动,渔阳弄


《新唐书》卷五〈玄宗皇帝(李隆基)本纪·天宝十四载〉~50~
一月,安禄山反,陷河北诸郡。范阳将何千年杀河东节度使杨光翙。壬申,伊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以讨安禄山。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上〈逆臣列传上·安禄山〉~646~
冬十一月,反范阳,诡言奉密诏讨杨国忠,腾榜郡县,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张通儒、通晤为腹心,兵凡十五万,号二十万,师行日六十里。

例句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 长恨歌

《國語辭典》:鼓动(鼓動)  拼音:gǔ dòng
鼓舞、激动。《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后来官场见报上有骂他的话头,少不得大家鼓动起来,自从抚台起,到府县各官。」
《国语辞典》:鼓动风潮(鼓动风潮)  拼音:gǔ dòng fēng cháo
能造成风气,形成力量。如:「政府积极奖励民间投资,希望能鼓动风潮,繁荣社会。」
《國語辭典》:波荡(波蕩)  拼音:bō dàng
1.动摇、不稳定。《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文选。刘琨。劝进表》:「齐人波荡,无所系心,安可废而不恤哉?」也作「波荡」。
2.钻营、奔走。《晋书。卷六六。刘弘传》:「庶以惩波荡之弊,养退让之操。」
《國語辭典》:波荡(波盪)  拼音:bō dàng
动荡、不安。《文选。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吴岳为之陁堵。」也作「波荡」。
《國語辭典》:发动(發動)  拼音:fā dòng
1.开始动作。《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2.引发、启动。如:「发动群众」、「发动机车」。
3.将分娩时的阵痛。
《國語辭典》:发表(發表)  拼音:fā biǎo
1.呈奏表章。《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崔琰》:「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2.宣布表达。如:「对于这次的事件,有关单位尚未发表言论,说明处理方式。」「张老师应邀到海外发表论文。」
《國語辭典》:扇动(扇動)  拼音:shān dòng
1.摇动、拍动。如:「鸟儿扇动翅膀,在天空翱翔。」
2.怂恿生事。《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三国志。卷三八。蜀书。许靖传》:「迫于袁术,方命圮族,扇动群逆,津涂四塞。」也作「煽动」。
《國語辭典》:激动(激動)  拼音:jī dòng
1.鼓动、触动。《宋书。卷七五。列传。颜竣》:「翻戾朝纪,狡惑视听,胁惧上宰,激动闾阎。」《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竟激动我的性儿了!」
2.感情冲动。如:「请别激动,这种事很平常。」「参加示威的人,个个情绪激动。」
《漢語大詞典》:感劝(感勸)
犹鼓动。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七年:“ 邹平 民 王薄 拥众据 长白山 ,剽掠 齐 济 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分類:鼓动
《國語辭典》:波扇  拼音:bō shàn
1.有波纹的扇子。唐。唐彦谦汉代〉诗:「黼帏翘䌽雉,波扇画文鳐。」
2.波荡扇动,蔚成风气。比喻推动、影响。《晋书。卷七一。列传。陈頵》:「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分類:推动鼓动
《國語辭典》:打气(打氣)  拼音:dǎ qì
1.将气体注入轮胎、球类等物体中。如:「出远门前,别忘了帮车辆加油、打气,免得路上出状况。
2.激励他人使其增加信心和勇气。如:「本校球队迎战劲敌,校长特地赶来为大家打气。」
《國語辭典》:摇荡(搖蕩)  拼音:yáo dàng
1.摇动晃荡、动荡不安。《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
2.鼓舞、鼓动。《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
《國語辭典》:摇荡(搖盪)  拼音:yáo dàng
摇摆晃荡。如:「窗口的风铃随风摇荡,发出清脆的声音。」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áo
1.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也称为「口占」。
2.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3.打油诗或顺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ào
1.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
2.口头暗号。《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漢語大詞典》:鼓荡(鼓盪)
亦作“ 鼓盪 ”。 鼓动激荡。 唐 沈佺期 《被弹》诗:“有风自扶摇,鼓荡无伦匹。” 宋 梅尧臣 《和滕公游穿山洞》:“风雷自鼓盪,不久当何如?” 明 方孝孺 《王待制私谥议》:“发之文辞,敷腴蔚赡,浩乎若秋江之涛,鼓盪莫测,而其来有本也。” 孙犁 《种谷的人》:“有一股热烈的情感鼓荡着我,竟一时想起以后有多少工作要我去做,要去拼命完成!”
分類:鼓动激荡
《國語辭典》:挑战(挑戰)  拼音:tiǎo zhàn
1.召引敌军出兵作战。《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2.向人寻衅,激起竞争。
《國語辭典》:怂恿(慫恿)  拼音:sǒng yǒng
从旁劝诱或鼓动。《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那年勾著处州的马纯上,怂恿家兄炼丹。」《老残游记》第一八回:「子谨、人瑞又从旁怂恿,老残只好答应。」也作「耸动」。
《國語辭典》:渔阳鞞鼓(漁陽鞞鼓)  拼音:yú yáng bǐng gǔ
渔阳,地名,在今天津蓟县。鞞鼓,军队用的小鼓。渔阳鞞鼓本指唐安禄山自渔阳兴兵作乱。后泛指兵灾祸乱。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也作「渔阳鼙鼓」。
《漢語大詞典》:渔阳鼙鼓(漁陽鼙鼓)
亦作“ 渔阳鞞鼓 ”。 指公元755年 安禄山 于 渔阳 举兵叛 唐 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语本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宋 辛弃疾 《杏花村》词:“ 渔阳 鼙鼓边风急,人在 沈香亭 北。” 明徐复祚《红梨记·忆友》:“山河百二,一朝顿非。轮轂三千,难道寸筹莫出。好一似 渔阳 鼙鼓,霓裳酿胚。” 吴恭亨 《诸将》诗之二:“记谈 好望 风涛险,正及 渔阳 鼙鼓喧。”
《漢語大詞典》:渔阳鼙鼓(漁陽鼙鼓)
亦作“ 渔阳鞞鼓 ”。 指公元755年 安禄山 于 渔阳 举兵叛 唐 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语本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宋 辛弃疾 《杏花村》词:“ 渔阳 鼙鼓边风急,人在 沈香亭 北。” 明徐复祚《红梨记·忆友》:“山河百二,一朝顿非。轮轂三千,难道寸筹莫出。好一似 渔阳 鼙鼓,霓裳酿胚。” 吴恭亨 《诸将》诗之二:“记谈 好望 风涛险,正及 渔阳 鼙鼓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