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鼓诱(鼓誘)
鼓动诱惑。《元典章·户部三·承继》:“有妻因夫亡听人鼓诱买嘱以为子者,有夫妻俱亡而族人利其货产争愿为义子者,由是民间氏族失真,宗盟乱叙,争夺衅作,迭兴词讼。”
分類:鼓动诱惑
《漢語大詞典》:鼓韛
亦作“ 鼓鞴 ”。
(1).鼓动皮风囊。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其法为炉灶,使人隔墙鼓韛,盖不欲人覘其启闭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净居岩蛟》:“夜且半,起明灯,闻声出龕下,如鼓韛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钟:“其炉垫於土墩之上,各炉一齐鼓鞴溶化。”
(2).皮的鼓风囊。朱子语类卷七四:“要之天形如一箇鼓鞴,天便是那鼓鞴外面皮壳子,中间包得许多气,开闔消长,所以説‘乾一而实’。”
《國語辭典》:鼓手  拼音:gǔ shǒu
乐队中打鼓的人,通称为「鼓手」。
《漢語大詞典》:勾扇
串连鼓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云南河口起义清方档案》:“查滇越鉄路火车到 河口 后,不愿照章停留,听候查验,暨路工多 广 人,虑有勾煽,迭向其交涉,并陈明钧部在案。” 陶成章 《浙案纪略》附录《绍兴府暨山会两县会禀各宪文》:“﹝ 光绪 ﹞三十二年间, 秋瑾 又以上海公学之名,创设学会,藉以勾煽同志,结为党援。”
分類:串连鼓动
《漢語大詞典》:讽动(諷動)
用暗示的言行来鼓动和影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亦有身未去官,讽动羣吏,外矫辞让,密相督责。”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兴:“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而 季兴 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
《漢語大詞典》:鼓洽
谓普遍鼓动推行。《旧唐书·文宗纪上》:“朕方推表大信,置人心腹,庶使诸侯方岳,鼓洽道化,夷貊飞走,畅泳治功。”
《漢語大詞典》:鼓劝(鼓勸)
鼓动劝说。 明 陈子龙 《募练水师疏》:“﹝ 夏允彝 等﹞鼓劝义徒,捐资召募。”
分類:鼓动劝说
《漢語大詞典》:傱勇
怂恿。从旁劝说鼓动。傱,通“ 怂 ”。汉书·礼乐志“般傱傱”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音人相傱勇作恶。”
《國語辭典》:宣传画(宣傳畫)  拼音:xuān chuán huà
为鼓吹、宣传所作的画。如:「到处看到政府为推行政策的宣传画。」
《國語辭典》:宣传品(宣傳品)  拼音:xuān chuán pǐn
为达到宣传目的的物品。如新闻、书籍、杂志、传单、标语、图画、实物等物品。
《国语辞典》:打猎鼓(打猎鼓)  拼音:dǎ liè gǔ
从旁用言语鼓动、应和。《水浒传》第二四回:「王婆打著猎鼓儿道:『说的是。』」也作「敲边鼓」。
《国语辞典》:打窜鼓(打窜鼓)  拼音:dǎ cuàn gǔ
从旁用言语鼓动、应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郑贯打著窜鼓儿,巴不得杀了何正寅,他要权摄县事。」也作「敲边鼓」。
《国语辞典》:掉三寸舌  拼音:diào sān cùn shé
鼓动舌头,进行游说。《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
《国语辞典》:吹奏乐器(吹奏乐器)  拼音:chuī zòu yuè qì
鼓动空气发出声音来的乐器。就材质上来说,可分为木制吹奏乐器和铜制吹奏乐器两种,前者如长笛、短笛、双簧管等,简称木管;后者如小喇叭、大喇叭等,简称铜管。如:「吹奏乐器中的双簧管,音色婉转而悽怆,适合表现悲凉的气氛。」
《國語辭典》:鼓唇摇舌(鼓脣搖舌)  拼音:gǔ chún yáo shé
鼓动嘴唇与舌头。比喻以言语搬弄是非。《红楼梦》第六三回:「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也作「摇唇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