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社鼓  拼音:shè gǔ
古代祭神时打的鼓。宋。辛弃疾 永遇乐。千古江山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國語辭典》:大鼓书(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國語辭典》:赛会(賽會)  拼音:sài huì
1.一种用仪仗、鼓乐和杂戏等迎神出庙巡行的集会。《文明小史》第三二回:「我晓得春秋两次赛会,至多不过用掉一二百银子,可好把这注款子拨到学堂,充为常年经费。」
2.陈列物品以供人观摩的展览会。
《漢語大詞典》:鼓曲
(1).鼓乐声。 隋 薛道衡 《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笳清喧《陇水》,鼓曲噪《渔阳》。”
(2).击奏鼓乐。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木果异事:“昔 唐明皇 晓起苑中,时春候已深,而林花未放……亟命取羯鼓,鼓曲未终而桃杏尽开。”
《国语辞典》:闹丧鼓儿(闹丧鼓儿)  拼音:nào sāng gǔ ér
一种丧事出殡时所用的鼓乐。也作「闹丧鼓子」。
《漢語大詞典》:族夏
周 代乐章名。为钟鼓乐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钟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驁夏。” 郑玄 注:“先击钟,次击鼓,以奏九夏。夏,大也。乐之大歌有九。”
《国语辞典》:锽聒(锽聒)  拼音:huáng guā
形容嘈杂的钟鼓乐声。《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鼓钲锽聒,笙管敖曹,是谓『和唱』。」
《國語辭典》:杠房(槓房)  拼音:gàng fáng
旧称代人备置喜庆、殡葬仪仗等事宜的店铺为「杠房」。如:「丧葬的规矩我们不懂,还是请杠房里的人来安排吧!」
《漢語大詞典》:斗锣(斗鑼)
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及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流行于 广东 潮州 等地。
《漢語大詞典》:大吹大打
谓鼓乐齐作。《西游记》第六四回:“文武多官,满城百姓, 伏龙寺 僧人,大吹大打,送四众出城。”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媳妇也是个翰林的女儿, 万 家费了几千两银子娶进来,那日大吹大打,执事灯笼摆了半街,好不热闹。”
分類:鼓乐
《國語辭典》:大吹大擂  拼音:dà chuī dà léi
1.众乐齐鸣。形容喜庆欢乐的场面。《儒林外史》第一○回:「黄昏时分,大吹大擂起来,娄府一门官衔灯笼就有八十多对。」
2.比喻言辞誇张、毫无根据。如:「他就是不务实际,终日大吹大擂的,如何能有一番作为?」
《漢語大詞典》:村歌社鼓
民间的歌谣、鼓乐。 元 姚守中 《粉蝶儿·牛诉冤》套曲:“为伍的是伴哥 王留 ,受用的是村歌社鼓。”《水浒传》第三三回:“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闐。”
《漢語大詞典》:村箫社鼓(村簫社鼓)
指民间鼓乐。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答余叔良》词:“被西风吹尽,村簫社鼓;青山留得,松盖云旗。” 元 刘致 《折桂令·农》曲:“想农家作苦区区,有斗酒豚蹄,畅饮歌呼;瓦鉢瓷甌,村簫社鼓。”
分類:民间鼓乐
《國語辭典》:暖孝  拼音:nuǎn xiào
出殡前夕,丧家鼓乐宴客称为「暖孝」。宋。李荐〈师友谈记〉:「至七日,忽有旨下光禄供羊酒若干,欲为太后太妃皇后暖孝。」也作「暖丧」。
《漢語大詞典》:闹丧(鬧喪)
(1).旧时办丧事所用的鼓乐。 清 杭世骏 《质疑·礼记》:“后世遇丧用乐,名曰闹丧。”
(2).谓人死之后死者亲属找种种理由向丧主搅闹。 老舍 《牛天赐传》十六:“有两个办法可以避免闹丧:爸多给他们钱,或是爸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