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09,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鼎濙
鼎鱼幕燕
鼎玉龟符
鼎跃
鼎札
鼎折覆餗
鼎折餗覆
鼎助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鼎脩异馔
鼎新革故
鼎鼐调和
《漢語大詞典》:鼎濙
清澈。 唐 陆龟蒙 《庆封宅古井行》:“古甓团团蘚花碧,鼎濙寒泉深百尺。”
分類:清澈
《漢語大詞典》:鼎鱼幕燕(鼎魚幕燕)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 注:“ 袁嵩 《后汉书》:‘ 朱穆 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 吴 季札 曰:夫子之在此也,犹鷰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序》:“我师则奉辞伐罪,鸣皷而前,鳞萃翼涉,然犹以之环合,鼎鱼幕燕,孤垒于是卵危。”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漢語大詞典》:鼎玉龟符(鼎玉龜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途,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
《漢語大詞典》:鼎跃(鼎躍)
举鼎跳跃。古代的一种杂技。 汉 桓宽 盐铁论·除狭:“戏车鼎跃,咸出补吏,累功积日,或至卿相。”
分類:跳跃杂技
《漢語大詞典》:鼎札
犹大札。旧时书信中敬称人的来信。 明 茅维 《寄叶相公书》:“鼎札至今春始达。稍悉相公里居之概。”
《漢語大詞典》: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漢語大詞典》:鼎折餗覆
见“ 鼎折覆餗 ”。
《漢語大詞典》: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漢語大詞典》:鼎助
敬辞,大力协助。例如:感谢鼎助之恩。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漢語大詞典》:鼎足而三
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朱德 《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我相信 高树勋 运动今后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必然会与解放区军民的抵抗, 蒋 管区人民的民主运动鼎足而三。”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他虽然是道家的中心人物,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他的师承渊源却不甚明白。”
《國語辭典》:鼎足三分  拼音:dǐng zú sān fēn
比喻三方势力均等,而相互牵制的情势。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也作「鼎足而立」。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國語辭典》:鼎足之势(鼎足之勢)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分类字锦》:鼎脩异馔(鼎脩异馔)
绍兴古器评周季姬鬲昔晋文公母曰季姬齐悼公娶季康子之妹亦曰季姬而文公母乃翟狐氏之女太史公尝以狐季姬称之则此曰季姬者必有一于斯焉夫鬲之于鼎虽致用则同然祀天地礼鬼神交宾客脩异馔必以鼎至于烹常饪则以鬲是以语夫食之盛则必曰鼎盛语夫事之革则必曰鼎新而鬲特言其器而无斯义焉奉祭祀者夫人之职此以季姬自铭盖其职欤
分类:釜甑
《國語辭典》:鼎新革故  拼音:dǐng xīn gé gù
建立新制,革除旧弊。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君臣御政》:「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也作「革故鼎新」、「革旧鼎新」。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