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09,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染鼎
鼎折足
赴鼎
奠鼎
鼎覆
夜鼎
盘鼎
获鼎
书鼎
陪鼎
鼎运
鼎玉
鼎角
鼎沦
鼎定
《漢語大詞典》:染鼎
染指于鼎。指尝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大虾蟇名曰石撞,乡人贵重之, 世南 亦尝染鼎,其味乃巨田鸡耳。”参见“ 染指 ”。
《國語辭典》:染指  拼音:rǎn zhǐ
春秋时,郑灵公故意不让大夫子公(公子宋)食鼋鱼美食。子公大怒,伸指于鼎中沾点汤,尝了一下鼋鱼的味道即走。典出《左传。宣公四年》。后用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唐。皮日休 酒中十咏诗一○首之四:「开眉既压后,染指偷尝处。」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论秦蜀》:「夫鼎足之说始于蒯通。然通之说韩信,于此犹有汉之一足。当三国时而为是说,则献帝无复染指之望矣。」
《国语辞典》:鼎折足  拼音:dǐng zhé zú
比喻大臣不能胜任国事,以致国家倾覆。语出《易经。鼎卦》:「《象》曰:『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漢語大詞典》:赴鼎
谓跳入汤镬而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 欒布 哭 越 ,犯禁见虏。赴鼎非冤,诚知所处。”
分類:述赞
《漢語大詞典》:奠鼎
传说 夏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历 商 至 周 ,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奠鼎”。 明 张居正 《恭述祖德诗》:“奠鼎卜 燕 朔,犁庭扫凶夷。”清史稿·礼志一:“ 世祖 奠鼎 燕京 ,建圜丘 正阳门 外南郊,方泽 安定门 外北郊,规制始拓。”
《漢語大詞典》:鼎覆
见“ 鼎折覆餗 ”。
《漢語大詞典》: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韵府拾遗 迥韵》:夜鼎
李后主诗夜鼎惟煎药朝髭半染霜
《漢語大詞典》:盘鼎(盤鼎)
盘和鼎的并称。古代建功立业,常刻辞于盘鼎以记之。因以指功勋的记载。 南朝 宋 谢灵运 《谢封康乐侯表》:“亡祖奉国威灵,董符戎重,尽心所事,剋黜祸乱,功参盘鼎,胙土南服。”
《韵府拾遗 迥韵》:获鼎(获鼎)
高启诗郊射贯侯初复古汾祠获鼎未云奇
《骈字类编》:书鼎(书鼎)
鼎录王羲之于九江作书鼎高五尺四面周匝书遍刻之沈于水中皆真隶书
《漢語大詞典》:陪鼎
加鼎。即宴会时正菜之外的加菜。左传·昭公五年:“宴有好货,飧有陪鼎。” 杜预 注:“陪,加也。加鼎所以厚殷勤。” 杨伯峻 注:“据仪礼·聘礼,宾始入客馆,宰夫即设飧,有九鼎,牛鼎一、羊鼎一、豕鼎一、鱼鼎一、腊鼎(乾肉鼎)一、肠胃鼎一、肤鼎(切肉之鼎)一、鲜鱼鼎一、鲜腊鼎一。陪鼎一曰羞鼎,有三,牛羹鼎、羊羹鼎、豕羹鼎各一。”
《漢語大詞典》:鼎运(鼎運)
帝王或国家的命运。宋书·武帝纪论:“鼎运虽改,而民未忘 汉 。” 南朝 梁 沈约 《为南郡王让中军表》:“皇衢肇啟,鼎运始资。”旧唐书·音乐志四:“基我鼎运,於万斯年。”
《漢語大詞典》:鼎玉
鼎与玉玺。皆传国之宝。多借指帝业或政权。南齐书·明帝纪:“昔 中京 沦覆,鼎玉东迁。”
《漢語大詞典》:鼎角
相术谓额上有日角、月角和伏犀三骨,隆起者为三公贵相。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李贤 注:“鼎角者,顶有骨如鼎足也。”
《韵府拾遗 真韵》:鼎沦(鼎沦)
郑鲜之诗七雄裂周纽道尽鼎亦沦
《漢語大詞典》:鼎定
犹建国。 明 夏完淳 《大哀赋》:“若乃天南鼎定, 浙 右龙騫, 刘文叔 南阳 白水 , 越 勾践 《采葛》飞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