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09,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鼎调
鼎建
晋鼎
调鼎手
折鼎
鼎槐
孔鼎
移鼎
钧鼎
甘鼎
鼎邑
山鼎
鼎事
鼎山
鼎大
《分类字锦》:鼎调(鼎调)
晁补之七述鼎调瓯饾牛呞貉嘬
分类:煎和
《漢語大詞典》:鼎建
犹营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庙议献谄不用:“ 嘉靖 中,太庙被灾,寻即鼎建。”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万历 ﹞二十六年,鼎建 乾清 、 坤寧 两宫,勅先监矩总督工程。”
分類:营建
《漢語大詞典》:晋鼎(晉鼎)
鲁昭公 二十九年, 晋国 大夫 赵鞅 和 荀寅 把前执政 范宣子 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后遂以“晋鼎”指代国法。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臺衡需 晋 鼎,海宇佇回春。”
分類:大夫
《漢語大詞典》:调鼎手(調鼎手)
调和五味之人。喻指理政治国之材。 宋 黄庭坚 《喜知命弟自青原归》诗:“谅非调鼎手,正觉荷锄便。”参见“ 调鼎 ”。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漢語大詞典》:折鼎
见“ 折足覆餗 ”。
《國語辭典》:折足覆餗  拼音:zhé zú fù sù
折足,鼎足折断。覆餗,鼎内的食物翻覆。语本《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比喻不能胜任,必致失败。《后汉书。卷五七。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刘宠断断守善,馀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也作「折鼎覆餗」。
《漢語大詞典》:鼎槐
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 宋 秦观 《致政通议口号》:“马鹤英姿,鼎槐华胄。身见 六朝 之盛,位登两省之崇。” 宋 江汉 《喜迁莺》词:“绣衮香浓,鼎槐风细,荣耀满门朱紫。”参见“ 槐棘 ”、“ 槐鼎 ”。
《漢語大詞典》:孔鼎
正考父 庙之鼎。 正考父 系 孔子 先祖。左传·昭公七年:“及 正考父 佐 戴 、 武 、 宣 ,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 杜预 注:“ 考父 庙之鼎。” 唐 李商隐 《韩碑》诗:“ 汤 盘 孔 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宋 欧阳修 《集古录目序》:“ 汤 盘, 孔 鼎, 岐阳 之鼓, 岱山 、 邹邑 、 会稽 之刻石……皆三代以来至宝,怪奇伟丽、工妙可喜之物。”
分類:孔子先祖
《國語辭典》:移鼎  拼音:yí dǐng
鼎,夏禹时曾铸九鼎做为传国的宝器。引申为国家政权。移鼎比喻改朝换代,政权移转。《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论曰:「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
《韵府拾遗 迥韵》:钧鼎(钧鼎)
张矩词算支撑厦屋正资梁栋调和钧鼎须用盐梅
《漢語大詞典》:甘鼎
鼋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鼋:“清异録:黿名甘鼎。”
《漢語大詞典》:鼎邑
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后遂以“鼎邑”指 洛阳 。 唐 杨炯 《途中》诗:“悠悠辞 鼎邑 ,去去指 金墉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晷纬齐明,临 鼎邑 而重威灵。”
分類:洛阳
《骈字类编》:山鼎
宋书乐志明德孚教幽符丽纪山鼎见奇醴液涵祉 十洲记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于珉城象纲辅也
《漢語大詞典》:鼎事
指书上关于鼎的记载。 清 王谟 《〈鼎录〉跋》:“兹録所隶鼎事,凡七十有二,而前三十五事,古帝王鼎,后二十七事,卿大夫鼎。”
《骈字类编》:鼎山
明一统志鼎山在新喻县西南五十里顶有泉山腰瀑布如练宋尚书谢谔尝读书于此
《骈字类编》:鼎大
笔记鼎大鱼小麋于数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