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鼎鼐  拼音: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唐。薛稷 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广运,六臣参其业;天道大明,五帝陈其序。犹黼黻之章五色,鼎鼐之饪五味。」宋。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三首之二:「结子非贪鼎鼐尝,偶先红杏占年芳。」
2.天子在宗庙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树勋烈,铭鼎鼐,休声巍巍,垂之无穷。」《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传三。杨戬》:「自崇宁后,日有宠,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
3.比喻宰相的职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调味一般。唐。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河中崔相公状:「相公禀青云之秀,更历股肱之郡,咸登鼎鼐之司。」明。杨慎《丹铅馀录》卷二:「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
《國語辭典》:鼎镬(鼎鑊)  拼音:dǐng huò
1.鼎,三足两耳的金属器具。镬,无足无耳的金属器具。鼎镬皆为烹煮食物的器具。《三国演义》第八六回:「至殿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
2.古代以鼎镬烹煮罪犯的酷刑。宋。苏轼 留侯传:「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國語辭典》:鼎俎  拼音:dǐng zǔ
烹煮切割的器具。《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漢語大詞典》:鼎铛(鼎鐺)
鼎和铛。泛指煮器。 宋 王安石 《一日不再饭》诗:“筋骸徽纆束,肺腑鼎鐺煎。” 明 徐渭 《启诸南明侍郎》:“盖雉兔之待鼎鐺,但知号己之急;而云雨之救枯槁,自有乘时之施。”
分類:鼎和煮器
《漢語大詞典》:鼎炉(鼎爐)
亦作“ 鼎鑪 ”。
(1).道士炼丹的鼎和炉。《参同契》卷上:“偃月法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 董德宁 发挥:“偃者,卧也,即仰也。言鼎炉之可容纳水火者,乃偃月之法象也。盖鼎象望月之圆,可容药物;而炉象弦月之缺,可纳火符,故曰偃月法鼎炉。” 唐 吕岩 《苏幕遮》词:“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歷歷堪收采。这箇鼎鑪解不解。”
(2).指鼎形香炉。 清 李调元 《龙洞》诗:“鼎炉烧降香,乍讶双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