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黄疸(黃疸)  拼音:huáng dǎn
病名。因血中胆红素含量增加,致人体皮肤、巩膜、黏膜变黄的病症。多见于肝胆疾病及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黄疸,是新生儿黄疸。
《漢語大詞典》:黄锈病(黄銹病)
植物的一种病害。症状是叶片上和茎上出现成条的黄色斑点,病株子粒不饱满,小麦易得此病。也叫黄疸。
《國語辭典》:发痒(發癢)  拼音:fā yǎng
1.因外物的刺激而全身或局部产生想要抓搔的感觉。如:「对海鲜过敏的人,只要吃一点就全身发痒。」
2.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地急著想有所行动。如:「歌迷一知道自己的偶像出专辑,就心里发痒,不买不快。」
《國語辭典》:胃溃疡(胃潰瘍)  拼音:wèi kuì yáng
病名。胃黏膜如被某些原因破坏时,胃壁受到胃酸和胃液的侵蚀、消化的疾病。症状包括烧痛、恶心、空腹感、饥饿感或吐酸水等。
分類:黏膜溃烂
《國語辭典》:胃炎  拼音:wèi yán
病名。胃黏膜发炎的病症。多因暴饮暴食、饮食不卫生或传染病等引起。可分为急性胃炎及慢性胃炎。患者有恶心、呕吐、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国语辞典》:氯气中毒(氯气中毒)  拼音:lǜ qì zhòng dú
由于呼吸道黏膜或皮肤受到氯气侵蚀而造成中毒。有梗塞、咳嗽、流泪、剧烈头痛和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若浓度超过百万分之四十,还可能发生肺水肿的现象。
《国语辞典》:舌面如镜(舌面如镜)  拼音:shé miàn rú jìng
舌面无苔,光滑如镜。是舌黏膜乳头萎缩所引起。多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人。
《国语辞典》:口腔黏膜  拼音:kǒu qiāng nián mò
覆盖口腔的黏膜层,包括咀嚼黏膜、内衬黏膜以及特化黏膜。
《国语辞典》:子宫抹片检查(子宫抹片检查)  拼音:zǐ gōng mǒ piàn jiǎn chá
一种检查阴道黏膜、子宫内膜细胞是否得癌症或发炎的方法。主要是将阴道分泌物涂抹在玻璃片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
《国语辞典》:直接接触(直接接触)  拼音:zhí jiē jiē chù
接触传染的途径之一,指经由接触感染症患者或带原者的口腔、黏膜、皮肤等身体部位而遭受感染。如结膜炎、A型肝炎等均可由此方式传染。
《国语辞典》:鼻黏膜  拼音:bí nián mò
鼻腔内的黏膜,分为两种:衬于鼻甲者,色红且肥厚,可阻碍灰尘及不洁物进入;位于鼻腔上端者,色黄且薄,主司嗅觉。
《国语辞典》:巴氏体(巴氏体)  拼音:bā shì tǐ
1.细胞遗传学上指人类的皮肤或口腔黏膜等细胞,用特殊方法染色,正常女性的细胞核内有一深色的小点,称为「巴氏体」。男性则无。巴氏体的数目比x染色体少一,可藉此推测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是否正常。也译作「巴尔氏体」。
2.触觉末梢器官之一。存在于皮下、黏膜及身体各部位中。为十九世纪义大利解剖学家巴希尼(Pacini)所发现,故称为「巴氏体」。也译作「帕希尼体」。
《国语辞典》:肠绒毛(肠绒毛)  拼音:cháng róng máo
小肠内壁黏膜。状似绒毛的组织。内含小血管,有吸收养分的作用。
《国语辞典》:回盲瓣(回盲瓣)  拼音:huí máng bàn
位于回肠末端开口与大肠间的黏膜皱襞。其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仅能由小肠进入大肠,不能反方向逆流回去。
《国语辞典》:大肠癌(大肠癌)  拼音:dà cháng yán
病名。大肠黏膜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形成原因不明,或与遗传、饮食习惯有关。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带血和黏液的粪便、体重减轻等。
《国语辞典》:肛裂  拼音:gāng liè
肛门外皮黏膜因便秘、湿疹、外伤等引起破裂、溃疡的现象。排便时伴有少量出血,且肛门会感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