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55,分131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黄烟
黄心
黄明
黄教
鹅儿黄
黄篾舫
韭黄
黄城
黄轻
黄头郎
黄县
黄小
黄润
三黄
夏黄公
《漢語大詞典》:黄烟(黄煙)
亦作“黄烟”。
(1).黄色的烟尘、云雾。 晋 王嘉 拾遗记·岱舆山:“孟冬水涸,中有黄烟从地出起数丈。”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吟黄烟及白草,泣虏军与 汉 兵。” 唐 张籍 《罗道士》诗:“城里无人得实年,衣襟常带臭黄烟。”
(2).旱烟;烟丝。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六:“网畔一渔翁,间取黄烟吸。”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 刘大娘 松一口气,拿出烟笸箩和旱烟袋,一面把黄烟捏碎,往烟锅里装。”
《漢語大詞典》:黄心
即黄心树。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杜兰、林兰、木莲、黄心。其香如兰,其花如莲,故名。其木心黄,故曰黄心。”参见“ 黄心树 ”。
《漢語大詞典》:黄心树(黄心樹)
木莲树的别名。 唐 白居易 《木莲树》诗序:“木莲树生 巴峡 山谷间, 巴 民亦呼为黄心树。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杨,有白文。叶如桂,厚大无脊。花如莲,香色艳腻皆同,独房蘂有异。”
分類:木莲
《國語辭典》:黄明(黃明)  拼音:huáng míng
1.清明的次日。
2.一种墨。宋。晁贯之《墨经。松》:「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明不足而紫者,曰紫松品,惟中上……明不及而黄者,曰黄明松品,惟中下。」
《國語辭典》:黄教(黃教)  拼音:huáng jiào
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别称。参见「格鲁派」条。
《漢語大詞典》:鹅儿黄(鵝兒黄)
亦作“鵞儿黄”。
(1).鹅黄色。 宋 刘弇 《清平乐》词:“东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鵞儿黄欲就,天色清明廝句。” 宋 王十朋 《省中黄梅盛开同舍命予赋诗戏成四韵》:“色含天苑鹅儿黄,影蘸瀛波鸭头緑。”
(2).指鹅黄酒。 宋 陆游 《与子坦子聿元敏犯寒至东园寻梅》诗:“归来相视不得语,小榼一写鹅儿黄。”参见“ 鹅黄 ”。
《國語辭典》:鹅黄(鵝黃)  拼音:é huáng
一种娇嫩的黄色。《水浒传》第三二回:「头戴毡笠子,身穿鹅黄纻丝衲袄。」《红楼梦》第二九回:「前儿亏你还有那们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
《漢語大詞典》:黄篾舫
船的一种。 清 曹寅 《送培山之鹿城》诗:“装轻黄篾舫,诗满石头城。”参见“ 黄蔑 ”。
《漢語大詞典》:黄蔑
隋炀帝 下 江 南时船名之一。隋书·炀帝纪上:“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蔑。” 蔡东藩 《南北史演义》第九十回:“又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翔、青鳬、陵江、楼船、板仓、黄蔑等数千艘,分坐诸王百官,妃嬪公主,及载内外百司供奉物品。”
分類:隋炀帝
《國語辭典》:韭黄(韭黃)  拼音:jiǔ huáng
1.韭菜的根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六。菜部。韭》:「韭之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韭之美在黄,黄乃未出土者。」
2.黄嫩的韭菜。
《骈字类编》:黄城
圣贤冢墓记: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即子路问津处。地志云:在河东叶县。括水族加恩簿令多,黄尉权行尺一。令南宠截然居海,天付巨材,宜授黄城监远珍侯。注:南宠乃蠘也。
《漢語大詞典》:黄轻(黄輕)
浅黄色。 宋 杨万里 《秋日晚望》诗:“溪霞晚红湿,松月暮黄轻。” 元 王恽 《桃花菊》诗之一:“黄轻白碎空多种,碧烂红鲜自一家。”
分類:黄色
《國語辭典》:黄头郎(黃頭郎)  拼音:huáng tóu láng
船夫。汉代船夫都戴黄帽,故称为「黄头郎」。《史记。卷一二五。佞幸传。序》:「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也称为「黄帽」。
《骈字类编》:黄县(黄县)
张协七命:莱黄。注:汉书东莱郡有黄县。 蔡邕有陈留太守行小黄县颂。
《骈字类编》:黄小
唐书食货志:诏民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二十以下为中。
《漢語大詞典》:黄润(黄潤)
细布名。古文苑·扬雄〈蜀都赋〉:“筩中黄润,一端数金。” 章樵 注引 司马相如 《凡将篇》:“黄润纤美宜制禪。”文选·左思〈蜀都赋〉:“黄润比筒,籝金所过。” 刘逵 注:“黄润,谓筒中细布也。” 清 吴伟业 《木棉吟》:“ 哀牢 白叠贡南朝,黄润筒中价并高。”
分類:细布
《漢語大詞典》:三黄
即三簧锁。白雪遗音·玉蜻蜓·认母:“那 志贞 ,又从房中搁板上取下一隻拜匣,开了三黄,取出一块小小木牌。”
《漢語大詞典》:夏黄公
商山 四皓之一。 汉 初隐士。姓 崔 名 广 ,字 少通 。 齐 人。因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见《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 宋 司马光 《陪致政太师内翰燕集为三公寿》诗:“忠纯 汲长孺 ,高洁 夏黄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