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洪源
(1).大水的源头。比喻大业的开端。 汉 蔡邕 《释诲》:“曩者,洪源辟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隋书·音乐志上》:“昭哉上德,浚彼洪源。”
(2).特指 黄河 之源。 唐 沈佺期 《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磅礴压洪源,巍峨壮清昊。”
《國語辭典》:盟津  拼音:mèng jīn
孟津的别名。参见「孟津县」条。
《漢語大詞典》:河济(河濟)
亦作“ 河泲 ”。 黄河 与 济水 的并称。与 长江 、 淮河 合称四渎。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东曰 兖州 ……其川 河 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王闿运 《珍珠泉铭》序:“昔在 周公 ,论列 河 泲 ,以成四瀆。”
《漢語大詞典》:洛汭
(1). 河南省 洛水 入 黄河 处。书·禹贡:“东过 洛 汭,至于 大伾 。”史记·河渠书论:“余南登 庐山 ……东闚 洛 汭、 大邳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四言广於 夏 年,《洛汭之歌》是也。”
(2).指 河南省 洛阳市 一带地区。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弔民 洛 汭,伐罪 秦 中。” 前蜀 杜光庭 《川主醮五符石文词》:“ 伊川 洛 汭,运叶中兴,八水三山,俗谐昭泰。”
《漢語大詞典》:底柱
山名。在 三门峡 黄河 急流中,其形如柱,故名。现已炸毁。底,也写作“砥”。墨子·兼爱中:“洒为 底柱 ,凿为 龙门 。” 汉 张衡 《东京赋》:“ 底柱 輟流。” 金 周昂 《底柱图》诗:“ 河 来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 底柱 !”
《漢語大詞典》:中河
(1).河的中央;河中。《诗·鄘风·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毛 传:“中河,河中。”吕氏春秋·必己:“中河, 孟賁 瞋目而视船人,髮植、目裂、鬢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於河。” 晋 张协 《洛禊赋》:“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於中河。” 宋 沈遘 《新陕西都运谏议》:“承詔之藩,引舟在道,方卜中河之遇,亟烦一介之书。”
(2).指 黄河 中游。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 豫州 。按《禹贡》为 荆 河 之地。周礼: 河南 曰 豫州 。豫者,舒也。言禀中 河 之气,性理安舒也。”
《漢語大詞典》:河渭
黄河 与 渭水 的并称。亦指 河 渭 两水之间的地区。史记·留侯世家:“诸侯安定, 河 渭 漕輓天下,西给京师。”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阻二 华 ,据 河 渭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 河 渭 冰未开, 关 陇 雪正深。”
《漢語大詞典》:行河
巡行 黄河 河道。 河 , 黄河 。汉书·平当传:“ 当 以经明《禹贡》,使行 河 ,为骑都尉,领 河 隄。” 颜师古 注:“尚书·禹贡载 禹 治水次第,山川高下。 当 明此经,故使行 河 也。”
《國語辭典》:黄河清(黃河清)  拼音:huáng hé qīng
黄河因流经黄土高原而将大量泥砂冲刷入河,造成水色浑浊不堪,故以黄河清比喻罕见、难得的事情。《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亦为天下太平,政治开明的祥瑞。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今乃康熙二十三年,见了祥瑞一十二种。……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黄河清。件件俱全,岂不可贺!」
《国语辞典》:汜水  拼音:sì shuǐ
河川名。在河南省汜水县西南,北流入黄河。
《國語辭典》:河右  拼音:hé yòu
泛指黄河以西的地方。即今陕西、甘肃等地。《三国志。卷一八。魏书。阎温传》:「河右扰乱,隔绝不通。」也作「河西」。
《漢語大詞典》:海右
指 黄河 、 东海 以西地区。方位以西为右,故称。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方架黿鼉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 唐 杜甫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海右此亭古, 济南 名士多。”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海在东,州在西,故云海右。”
《國語辭典》:引河  拼音:yǐn hé
人力所开的河川支流,用以导引河水。《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國語辭典》:客家  拼音:kè jiā
1.为主人做事的工人。《谈徵。名部下。客家》:「焦光饥则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今人谓客家者本此。」
2.在外行走做生意的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八出》:「纵饶挑贩客家,独自个担来做己有。」
3.客家人的简称。参见「客家人」条。
《漢語大詞典》:河平
河患平复。多特指 黄河 水患而言。宋史·儒林传二·胡旦:“ 河 决 韩村 ,寻復塞。 旦 献《河平颂》。”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治 河 河 平而费止,治漕漕在而费无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