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40,分110页显示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4 85 86 87 下一页
通应子鱼
天鱼
羊续悬鱼
杨枝鱼
雁去鱼来
雁断鱼沈
雁逝鱼沈
砚里观鱼
雁逝鱼沉
雁素鱼笺
燕鱼
殃及池鱼
雁杳鱼沉
悬龟系鱼
词典(续上)
通印子鱼通应子鱼
天鱼
羊续悬鱼
杨枝鱼
雁去鱼来
雁断鱼沈
雁逝鱼沈
砚里观鱼
雁逝鱼沉
雁素鱼笺
燕鱼
殃及池鱼
雁杳鱼沉
悬龟系鱼
《漢語大詞典》:通印子鱼(通印子魚)
亦称“ 通应子鱼 ”。 即子鱼。 宋 王安石 《送福建张比部》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 福州 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 通应江 水,或以为其地有 通应侯庙 。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证误》:“ 蒲阳 通应子鱼名著天下。盖其地有 通应侯庙 ,庙前有港,港中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故 荆公 有诗云:‘长鱼俎上通三印’,此传闻之讹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兴化军 莆田县 去城六十里有 通应侯庙 ,江水在其下,亦曰 通应 ……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数十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参见“ 子鱼 ”。
《漢語大詞典》:通应子鱼(通應子魚)
见“ 通印子鱼 ”。
《漢語大詞典》:通印子鱼(通印子魚)
亦称“ 通应子鱼 ”。 即子鱼。 宋 王安石 《送福建张比部》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 福州 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 通应江 水,或以为其地有 通应侯庙 。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证误》:“ 蒲阳 通应子鱼名著天下。盖其地有 通应侯庙 ,庙前有港,港中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故 荆公 有诗云:‘长鱼俎上通三印’,此传闻之讹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兴化军 莆田县 去城六十里有 通应侯庙 ,江水在其下,亦曰 通应 ……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数十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参见“ 子鱼 ”。
《骈字类编》:天鱼(天鱼)
星经:天鱼一星,在尾河中,主云两理阴。阳明,河海出天鱼,摇暴水灾。火星守,南旱北水。
《漢語大詞典》:雁断鱼沈(雁斷魚沈)
见“ 雁逝鱼沉 ”。
《漢語大詞典》:雁逝鱼沉(雁逝魚沉)
亦作“ 雁断鱼沉 ”。亦作“鴈逝鱼沉”。 比喻彼此音讯断绝。《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山高水阔,难追二国之叹;鴈逝鱼沉,久絶八行之赐。” 清 湘灵子 《轩亭冤·哭墓》:“雁断鱼沉,久隔音尘,此后相思两地分。”参见“ 雁杳鱼沉 ”。
《高级汉语词典》:雁逝鱼沈
音讯断绝
《分类字锦》:砚里观鱼(砚里观鱼)
纂异记:有徐元之者,夜读书,见武士数百骑,升自床之西南隅,于花毡上置缯缴,纵兵大猎,飞禽走兽不可胜纪。元之熟视转分明,有错䌽信旗拥赤帻紫衣者,侍从数十,至案之右,有大铁冠执钺,前宣言曰:殿下将欲观鱼于紫石潭,其先锋后军并甲士执戈戟者勿从。于是赤帻者下马,与左右数百升元之石砚之上,顾左右索渔具,遂有罟网笼罩之类,凡数百,齐入砚中。未顷,获鱼百千头。元之寤既明,乃召家僮于西牖掘地五尺馀,得蚁穴如三石缶,因纵火焚之,靡有子遗。吴淑蚁赋:槊端刺肉,砚里观鱼。
分类:蚁
《漢語大詞典》:雁逝鱼沉(雁逝魚沉)
亦作“ 雁断鱼沉 ”。亦作“鴈逝鱼沉”。 比喻彼此音讯断绝。《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山高水阔,难追二国之叹;鴈逝鱼沉,久絶八行之赐。” 清 湘灵子 《轩亭冤·哭墓》:“雁断鱼沉,久隔音尘,此后相思两地分。”参见“ 雁杳鱼沉 ”。
《國語辭典》:雁杳鱼沉(雁杳魚沉) 拼音:yàn yǎo yú chén
比喻音讯全无。元。刘庭信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离别曲:「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明。高明《琵琶记。赵五娘忆夫》:「把归期暗数,只见雁杳鱼沉,凤只鸾孤。」
《漢語大詞典》:雁逝鱼沉(雁逝魚沉)
亦作“ 雁断鱼沉 ”。亦作“鴈逝鱼沉”。 比喻彼此音讯断绝。《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山高水阔,难追二国之叹;鴈逝鱼沉,久絶八行之赐。” 清 湘灵子 《轩亭冤·哭墓》:“雁断鱼沉,久隔音尘,此后相思两地分。”参见“ 雁杳鱼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