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破魔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右手舒五指以按地,左手五指执衣角,入于东方不动如来之三昧,当观字。字及我身十方界尽皆青色。此印能使诸魔鬼神一切烦恼悉皆不动。是名能灭毗那夜迦及诸恶魔之印。见摄真定经中。
破魔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之略名。
梵魔
【佛学大辞典】
(天名)梵为色界初禅之天主,即梵王也。以代表色界诸天者。魔为欲界第六天之主即他化自在天也。以代表欲界诸天者。法华经序品曰:「梵魔沙门婆罗门。」(参见:梵天王)
【佛学常见辞汇】
梵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
梵天王
【佛学大辞典】
(天名)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之三天,其大梵天称梵天王名为尸弃。法华经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参见:梵天及大梵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三藏法数】
梵,梵语具云梵囕摩,华言离欲,又云清净,谓此天王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统领梵众,即法华经称娑婆世界主尸弃大梵,主大千世界者是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尸弃,华言顶髻,又云火,由修火定而悟道故也。)
第六天魔王
【佛学大辞典】
(天名)此他化自在天王,常为佛道障碍,故云魔王,四魔中之天魔也,佛将成道,来为妨害,遂为佛所调伏,即此魔王也。三藏法数十七曰:「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造作魔
【佛学大辞典】
(异类)好土功,好战斗等,总为无事平稳之害者。
阴魔
【佛学大辞典】
(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能毒害众生的佛性,故喻之为魔。
欲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淫欲之恶魔也。楞严经九曰:「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恶魔
【佛学大辞典】
(异类)障碍佛道之恶神之总称。圆觉经曰:「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法苑珠林曰:「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参见:魔)
【佛学常见辞汇】
障碍佛道的恶神。
【俗语佛源】
佛典中常以佛与魔相对而区别正邪。「八相成道」中有「降魔」一项。《楞严经》卷九于示正说后常结言:「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魔即指人,亦指事。「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入界、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大智度论》卷五)恶魔,如《圆觉经》言:「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魔集烦恼、障碍等一切恶法,故名恶魔。今以「恶魔」比喻十分凶恶的妖魔或人。如《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遇著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禹振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出生菩提心经之新译。
善知识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魔之一。于自己所得之法,生执著悭吝之念,不能开导人者。
【三藏法数】
谓悭吝于法而为魔也。盖于一切诸法,起执著心,不能开导于他,障蔽正道,令人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知识魔。
善根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魔之一。于所修之善法生贪著之心更不增进者。
【三藏法数】
谓著所修一切善法为魔也。盖修行之人,或得一善,即生取著之心,更不加修,由是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根魔。
菩提智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菩提法智魔同。
菩提法智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魔之一。(参见:魔)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著一切法而为魔也。盖修行之人,于菩提之法,起智执著,坚守不舍,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菩提法智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功德直玄畅共译。一向出生菩萨之异译。
拣魔辨异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八卷。清世宗因密云会下有法藏者,背其师旨,逞己臆见,著五宗原,以企后学推尊于己。其徒弘忍,更同恶相济,因密云辟而又辟。乃著五宗救,自误误人,致参禅者陷入魔道。特为摘录八十馀条,逐条驳正。命续入大藏,开人正眼。世宗所刻书册经板,悉皆校对精严。唯此一书,错讹甚多。可知此书的系宾天后所刻。书册殿板,存于大内。除皇帝有敕,无由刷印。故罕见于世。普陀山印光法师(即常惭),详细校正其错讹。于民国七年,刊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