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髡树(髡樹)
指枝叶光秃的树木。 清 姚燮 《月当厅·苦驿》词:“但有断竿悬堠,髡树当閭。”
《漢語大詞典》:髡髦
幼年。 元 王恽 《追挽归潜刘先生》诗:“我自髡髦屡拜公,执经亲为发顓蒙。”
分類:幼年
《漢語大詞典》:髡奴
亦作“髠奴”。 秃头奴才。对僧人的蔑称。 清 张问陶 《游涿州智度云居两废寺》:“髠奴似黠奴,势落打包去。” 清 捧花生 《秦淮画舫录·纪丽·刘玉姿》:“盖近为一髠奴所狎,往还甚数,已为僦屋移家矣。”
《骈字类编》:山髡(山髡)
明 袁宏道 石桥岩 石老易生云,山髡不藏虎。
《漢語大詞典》:髡徒
亦作“髠徒”。 秃头刑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
《国语辞典》:淳于髡  拼音:chún yú kūn
人名。战国时齐人,滑稽善辩,常为齐出使各诸侯国,未尝辱命,齐威王以为诸侯主客。尝以隐语讽谏威王,罢长夜之饮,改革内政。
《漢語大詞典》:髡笞
亦作“髠笞”。 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后汉书·史弼传:“詔书前后切却州郡,髡笞掾史。”魏书·刘昶传:“ 灵太后 召 清河王 懌 决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 敦煌 为兵。”
《国语辞典》:髡残(髡残)  拼音:kūn cán
人名。(西元1612~?)本姓刘,号石溪、石道人。清湖南省武陵人。四十岁出家为僧,擅画山水,笔墨苍郁浑厚,与石涛齐名,并称二石。
《漢語大詞典》:钳髡(鉗髠)
钳和髠。古代束颈、剃发之刑。 宋 范成大 《读史》诗:“朝市有机穽,冠裳或钳髠。”
分類:束颈剃发
《高级汉语词典》:钳髡
钳和髡。古代束颈、剃发之刑
《漢語大詞典》:髡刑
亦作“髠刑”。 古代一种剃去罪人须发的刑罚。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坎》:“髠刑受法,终不得释。”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举孝廉,为 发干 长”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凌 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司马迁 《答任少卿书》云:‘其次鬄毛髮,婴金铁受辱。’髡刑,则剃毛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战国 以来有一种髡刑,把罪人须发剃光。”
《漢語大詞典》:髡鬝
亦作“髠鬝”。 去发。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逆颈尽徽索,仇头恣髠鬝。”
《漢語大詞典》:髡刖
剃发与断足之刑。 汉 贾谊 新书·阶级:“是以係缚、榜笞、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
分類:剃发断足
《漢語大詞典》:髡釱
剃发并带上脚镣。古代的一种刑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律坐髡釱而役者,敕黥窜以为卒。”
《漢語大詞典》:髡褐
指僧人。 唐 刘蜕 《江南论乡饮酒礼书》:“﹝王公大人﹞有擎跽稽首于髡褐之前,畏敬戒慎,有终日不敢嗜酒肴,不敢近妾妇者。”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