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高鸟(高鳥)
(1).高飞的鸟。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唐 杜甫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诗之一:“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神狐善埋搰,高鸟喜回翔。”
(2).比喻信使。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二:“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2).比喻信使。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二:“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漢語大詞典》:嵩高
《漢語大詞典》:高韵(高韻)
(1).高雅。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子诚喜惧於劝沮,焉识玄旷之高韵哉。”《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帝自受法,出入六年,意旨清畅,高韵自许。” 明 宋濂 《兰隐亭记》:“虽海外名香旃檀婆律之属,不足喻其高韵也。”
(2).高雅的诗文。《宋书·谢灵运传论》:“缀 平臺 之逸响,採 南皮 之高韵,遗风餘烈,事极 江 右。” 五代 齐己 《题玉泉寺》诗:“高韵双悬 张曲江 ,联题兼是 孟襄阳 。”
(3).高雅的风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冀州 刺史 杨淮 二子 乔 与 髦 ,俱总角为成器。 淮 与 裴頠 、 乐广 友善,遣见之。 頠 性弘方,爱 乔 之有高韵,谓 淮 曰:‘ 乔 当及 卿 , 髦 小减也。’” 宋 陆游 《答福州察推启》:“高韵照人,清言絶俗。”
(2).高雅的诗文。《宋书·谢灵运传论》:“缀 平臺 之逸响,採 南皮 之高韵,遗风餘烈,事极 江 右。” 五代 齐己 《题玉泉寺》诗:“高韵双悬 张曲江 ,联题兼是 孟襄阳 。”
(3).高雅的风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冀州 刺史 杨淮 二子 乔 与 髦 ,俱总角为成器。 淮 与 裴頠 、 乐广 友善,遣见之。 頠 性弘方,爱 乔 之有高韵,谓 淮 曰:‘ 乔 当及 卿 , 髦 小减也。’” 宋 陆游 《答福州察推启》:“高韵照人,清言絶俗。”
《漢語大詞典》:高岑
(1).高山。《文选·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 荆山 之高岑。” 李善 注:“山小而高曰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前去之间,忽见石壁高岑万丈,又见一石盘,阔四五里地。” 鲁迅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2). 唐 诗人 高适 、 岑参 的并称。 唐 杜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诗:“ 高 岑 殊缓步, 沈 鲍 得同行。”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高 岑 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清 赵翼 《再简稚存》诗:“其他 高 岑 徒,但赏十数篇。”
(2). 唐 诗人 高适 、 岑参 的并称。 唐 杜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诗:“ 高 岑 殊缓步, 沈 鲍 得同行。”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高 岑 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清 赵翼 《再简稚存》诗:“其他 高 岑 徒,但赏十数篇。”
《骈字类编》:门高(门高)
柳玭家训: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
《骈字类编》:高氏(高氏)
左传:郑子驷侵晋虚滑,卫北宫括救晋,侵郑,至于高氏。注:高氏在阳翟县西南。
又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又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漢語大詞典》:高厚
(1).高度和厚度。《左传·定公五年》:“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 北齐 邢邵 《为文襄帝让尚书令表》:“助日月之光华,增天地之高厚。”
(2).指皇天后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北郊议论》:“夫祀者,自有以感於无,自实以通於虚,必以类应类,以气合气,然后可以得而亲,可以冀其格。今祭地於圜丘,以气则非所合,以类则非所应,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3).谓恩德深厚。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内外官吏皆忘其身家以相为谋,则君臣上下之交,何事不成? 汉 臣 董仲舒 曰‘被润泽而大丰美’者,此也,朝廷不愈高厚,宇宙不愈清明哉!”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集外集》止抽去十篇,诚为‘天恩高厚’。”
(4).高尚厚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心潜高厚,智极精微。推广爱之仁,以隆於父子;尽大公之义,以篤于君臣。”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班婕妤 左九嬪,高厚浑朴,永巷索居。”
(5).《左传·襄公十六年》:“ 齐 高厚 之诗不类。”后因以“高厚”指诗作不佳。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 何僧智 者,尝于 任昉 坐赋诗,而言其诗不类。 任 云:‘卿诗可谓高厚。’ 何 大怒曰:‘遂以我为狗号!’”
(2).指皇天后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北郊议论》:“夫祀者,自有以感於无,自实以通於虚,必以类应类,以气合气,然后可以得而亲,可以冀其格。今祭地於圜丘,以气则非所合,以类则非所应,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3).谓恩德深厚。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内外官吏皆忘其身家以相为谋,则君臣上下之交,何事不成? 汉 臣 董仲舒 曰‘被润泽而大丰美’者,此也,朝廷不愈高厚,宇宙不愈清明哉!”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集外集》止抽去十篇,诚为‘天恩高厚’。”
(4).高尚厚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心潜高厚,智极精微。推广爱之仁,以隆於父子;尽大公之义,以篤于君臣。”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班婕妤 左九嬪,高厚浑朴,永巷索居。”
(5).《左传·襄公十六年》:“ 齐 高厚 之诗不类。”后因以“高厚”指诗作不佳。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 何僧智 者,尝于 任昉 坐赋诗,而言其诗不类。 任 云:‘卿诗可谓高厚。’ 何 大怒曰:‘遂以我为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