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94,分120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潘子高
杜斿(叔高 )
高道宽(裕之 )
高奎
史宜之(子美 )
向士璧(君玉 容堂 )
徐圆老(孝孙 世称 高斋先生 )
程梦子(伯起 仰高 )
高定之
高梦元
高梦月
高仁邱
李义山(伯高 后林 )
释祖泉(高原 )
林宜高
潘子高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端平元年(1234)任秘书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兰溪人,字叔高。杜□弟。尝问道于朱熹,与辛弃疾诸人游。理宗端平初,以布衣召为秘阁校雠。
全宋文·卷六四三九
杜斿,字叔高,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陵第三子。尝问道于朱熹,与辛弃疾等人游。端平初以布衣召,入馆阁校雠,年已八十馀。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宋元学案》卷六九,《宋诗纪事》卷六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5—1277 【介绍】: 元应州怀仁人,字裕之。全真道士。宪宗二年授京兆道录。世祖中统二年迁提点陕西兴元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
高奎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端平三年(1236)任尚书左司郎中。端平三年(1236)任尚书右司郎中。端平三年(1236)任秘书丞。嘉熙元年(1237)任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史宜之,字子美,鄞(今浙江宁波)人。官富阳县丞(清光绪《富阳县志》卷三)。理宗绍定间知高邮军(清嘉庆《扬州志》卷三六)。历知温州(清乾隆《温州府志》卷一七)。宝祐二年(一二五四),知绍兴府(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 【介绍】: 宋常州人,字君玉。理宗绍定五年进士。官通判平江府,淮西制置司参议官,知高邮军,三被言罢。累直龙图阁,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进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后以湖南制置副使知潭州,元兵围城,力战解围。进兵部侍郎兼转运使。景定二年,贾似道疾其功,诬杀之。
全宋文·卷七九五七
向士璧,字君玉,号容堂,常州(治今江苏常州)人。绍定五年进士。历平江府通判,知安庆府、黄州、湖北安抚使兼归峡施黔镇抚使,迁大理卿,驰援合州,进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后为湖南安抚副使兼知潭州,以退元兵功授兵部侍郎兼转运使。贾似道疾其功,景定二年捃其罪,窜死漳州。见《宋史》卷四一六本传,《宋史全文》卷三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徐圆老(?~一二六二),字孝孙,宜黄(今属江西)人。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淳祐初官秘书少监,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学者称高斋先生。景定三年卒。清道光《宜黄县志》卷二二有传。
程梦子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程梦子(一二○三~一二八二),字伯起,初号易轩,又号仰高,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补博士弟子员不利,遂闭门读书,隐居终身。元至元十九年卒,年八十。事见《程氏贻范集》乙集卷一四《清孝隐君程府君圹志》。今录诗二首。
高定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祐三年(1243)任参政。
高梦元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祐四年(1244)任太常少卿。
高梦月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祐元年(1241)任秘书郎。淳祐二年(1242)任工部郎中。淳祐二年(1242)任著作佐郎。淳祐七年(1247)任判军器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高仁邱,安福(今属江西)人。理宗时以能诗称,尝采《康衢谣》以下至唐末诗七十卷,名《吹万集》(《江西诗徵》卷二○),已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隆兴丰城人,字伯高,号后林。李修己子。宁宗嘉定十三年进士。授大宗正,以言罢,出知吉州。后以湖南提举摄帅曹,禁其地尚鬼之俗。官至中正大夫。有《后林遗稿》、《思过录》。
全宋诗
李义山,字伯高,号后林,丰城(今属江西)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理宗淳祐间为大宗正丞,以言事出知吉州。十一年(一二五一),召为国子司业。后为湖南提举。宝祐间,为淮东运判(明隆庆《仪真县志》卷四)。有《后林遗稿》、《思过录》,已佚。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九八《李后林诗》、《宋元学案》卷七二。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李义山,字伯高,丰城(今江西丰城)人,修己子。嘉定十三年进士,授大宗正兼金部。出知吉州,淳祐九年以受赃罪削三秩,后叶梦鼎为之平反。以湖南提举摄帅漕,禁尚鬼之俗。官至中正大夫。著有《后林遗稿》、《思过录》。见《宋史》卷四三、四一四《叶梦鼎传》,《宋史翼》卷二二。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六六六
祖泉,号高原,理宗时灵隐寺僧。
林宜高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九
林宜高,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登淳祐四年进士第,淳祐间知漳浦县。见雍正《福建通志》卷二四、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