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7,分76页显示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骨质
骨材
骨癌
鹳骨
暴骨原野
白如枯骨
剥皮剉骨
剥皮剔骨
硬骨鱼
有骨气
傲骨嶙峋
肿骨鹿
凡胎俗骨
打牙巴骨
村筋俗骨
《国语辞典》:骨质(骨质)  拼音:gǔ zhí
构成骨骼的性质和成分,即石灰质、胶质及海绵质。
《国语辞典》:骨材  拼音:gǔ cái
与水泥混合而成为混凝土的粗细填充材料。一般为砂及碎石。
《国语辞典》:骨癌  拼音:gǔ yán
病名。发生于骨骼系统的癌症。犯及骨骼的肿瘤可发生于骨细胞、骨骼的造血系统、软骨以及纤维性或滑膜组织。可分为原发性肉瘤(低度恶性骨瘤、高度恶性骨瘤),续发性恶性骨瘤和转移性骨癌。症状包括食欲减低、体重减轻、发烧、患部疼痛、局部肿块、运动不便、患部皮肤溃烂、患部肢体末端有麻木感、发生病理性骨折、骨痛、高钙血症,脊椎受侵犯时,严重者可能造成运动功能障碍。
《国语辞典》:鹳骨(鹳骨)  拼音:guàn gǔ
眼下鼻旁高起的四边形骨头。《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一双刺猬眼,两个鹳骨腮。」也作「颧骨」。
《国语辞典》:暴骨原野  拼音:pù gǔ yuán yě
横尸荒野。形容死无葬所。《三国演义》第三三回:「二袁兄弟相争,冀民暴骨原野。」
分类:荒野
《国语辞典》:白如枯骨  拼音:bái rú kū gǔ
中医上指苍白而枯槁不泽的病色。见于久病气血俱虚,畏气衰败,如严重的失血、贫血及呼吸衰竭等。
《国语辞典》:剥皮剉骨(剥皮剉骨)  拼音:bō pí cuò gǔ
剥离外皮,磨削筋骨。《西游记》第二回:「把你这猢狲剥皮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斩鬼传》第一○回:「活时受无根之苦,死时还要一刀,剥皮剉骨,其罪不轻,阴府自有公道,阳间不知。」
分类:磨削筋骨
《国语辞典》:剥皮剔骨(剥皮剔骨)  拼音:bō pí tī gǔ
剥掉皮肤,剔除筋骨。《西游记》第二八回:「说起这猎户,可恨!他把我们中箭著鎗的、中毒打死的,拿了去剥皮剔骨,酱煮醋蒸,油煎盐炒,当做下饭食用。」
《国语辞典》:硬骨鱼(硬骨鱼)  拼音:yìng gǔ yú
鱼类中骨骼大都坚硬,椎骨的主体常为两凹状,鳃多为栉状,鳍有硬刺者,称为「硬骨鱼」。如鲤鱼、鲑鱼等供食用的鱼类多属之。
《国语辞典》:有骨气(有骨气)  拼音:yǒu gǔ qì
具有坚强的气概、精神等。如:「有骨气的青年,总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理想的目标。」
《国语辞典》:傲骨嶙峋  拼音:ào gǔ lín xún
形容人高傲不屈,刚毅正直。如:「他一生傲骨嶙峋,绝不与世同流合污。」
《国语辞典》:肿骨鹿(肿骨鹿)  拼音:zhǒng gǔ lù
古代的脊椎动物。角大而扁平,上端分叉,因牙床粗大,故称为「肿骨鹿」。
《国语辞典》:凡胎俗骨  拼音:fán tāi sú gǔ
指普通、平庸的人。明。单本《蕉帕记》第四出:「向来遍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国语辞典》:打牙巴骨  拼音:dǎ yá bā gǔ
牙巴骨,即牙床骨。「打牙巴骨」指受到惊吓时,上下牙齿因颤抖而互相撞击。如:「这部电影太恐怖了,吓得他直打牙巴骨。」《醒世姻缘传》第五二回:「狄希陈吓的那脸蜡滓似的焦黄,战战的打牙巴骨,回不上话来。」
《国语辞典》:村筋俗骨  拼音:cūn jīn sú gǔ
形容人品鄙陋粗俗。《孤本元明杂剧。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