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7,分76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仙风道骨
形销骨立
行尸走骨
朽骨重肉
胁骨
邪剌骨
心惊骨软
囟骨
懈骨
破骨细胞
抛尸露骨
皮松骨痒
连皮带骨
没骨花卉
毛骨森然
《國語辭典》:仙风道骨(仙風道骨)  拼音:xiān fēng dào gǔ
1.指神仙与修道者的风骨。多用以比喻人气质超尘绝俗。《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解元仙风道骨,可以做得这件事。」《通俗常言疏證。仙佛。仙风道骨》引《宋名臣传》:「钱若水过华山,见陈抟,大加赏识,以为有仙风道骨。」
2.形容人极瘦。如:「你瞧他荤腥不沾,酸甜不爱,骨瘦如柴,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國語辭典》:形销骨立(形銷骨立)  拼音:xíng xiāo gǔ lì
形容人极其瘦弱。《聊斋志异。卷三。连琐》:「杨思之,形销骨立,莫可追挽。」
《國語辭典》:行尸走骨  拼音:xíng shī zǒu gǔ
会走动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人没有生气活力,迷糊过日子。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圣正规法》:「虽位极人臣,皆行尸走骨矣。」也作「行尸走肉」。
《國語辭典》:行尸走肉  拼音:xíng shī zǒu ròu
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气,庸碌无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谫劣无能,谓之行尸走肉。」也作「行尸走骨」、「行尸视肉」、「走骨行尸」、「走肉行尸」。
《漢語大詞典》:朽骨重肉
比喻已经腐朽的东西得到了新生。 宋 苏辙 《谢复官表》之一:“时雨既至,靡物不蒙,遂使死灰再然,朽骨重肉。”
《漢語大詞典》:胁骨(脅骨)
肋骨。仪礼·特牲馈食礼“长胁二骨短胁” 清 胡培翚 正义:“﹝牲﹞脊两旁之肋,谓之胁,又谓之胉,又谓之榦。胁骨三:中骨谓之正胁,又谓之长胁;前骨谓之代胁,后骨谓之短胁。”按,说文·肉部:“肋,胁骨也。”
分類:肋骨
《漢語大詞典》:邪剌骨
方言。坏念头。《龙图耳录》第三六回:“ 冯生 在正事上虽则粗俗,若动了邪剌骨,颇有灵机。”
分類:方言念头
《高级汉语词典》:心惊骨软
神态惶恐
《漢語大詞典》:囟骨
指人头顶部分的骨头,俗称天灵盖。《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囟”注:“囟者,颠前之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闔名曰囟门,已闔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漢語大詞典》:懈骨
(1).松缓肢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一日,二人扶一婢,效作 杨妃 。二人以目会意,赚婢懈骨作酣态,两手遽释;婢暴颠墀下,声如倾堵。”
(2).指松散不挺之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跳神:“一家媪媳姊若妹,森森蹜蹜,雁行立,无岐念,无懈骨。”
《国语辞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  拼音:pò gǔ xì bāo
一种骨骼细胞,专门负责分解和吸收老化骨基质,和相对的造骨细胞达成动态平衡作用。
《国语辞典》:抛尸露骨(抛尸露骨)  拼音:pāo shī lù gǔ
人死后尸骨未经埋葬,暴露在外。清。李渔《奈何天》第二一出:「问你讨一口好棺木,省得死在他家,盛在几块薄板之中,后来要抛尸露骨。」
《国语辞典》:皮松骨痒(皮松骨痒)  拼音:pí sōng gǔ yǎng
形容人得意忘形,露出轻狂或不端庄的模样。《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般用金花䌽币为纳聘之仪,选了吉期,皮松骨痒,整备做转运使的女婿。」也作「皮风骚痒」。
《国语辞典》:连皮带骨(连皮带骨)  拼音:lián pí dài gǔ
1.包括皮与骨头。如:「这里的羊肉炉以连皮带骨、真材实料来招揽顾客。」
2.比喻全部。《红楼梦》第五七回:「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分类:骨头
《国语辞典》:没骨花卉(没骨花卉)  拼音:mò gǔ huā huì
一种国画画法。直接用水彩按花卉的本色画出,枝叶花朵的外围不用打轮廓线。
《国语辞典》:毛骨森然  拼音:máo gǔ sēn rán
形容极端阴冷惊惧。《红楼梦》第五一回:「出了房门,只见月光如水,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