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7,分76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死骨更肉
松形鹤骨
铁蒺藜骨朵
铜筋铁骨
头盖骨
痛心切骨
痛心入骨
痛于骨髓
痛入骨髓
特骨
特骨地
天骨峻擢
天骨超俊
颜骨柳筋
颜筋柳骨
《漢語大詞典》:死骨更肉
犹起死回生。 唐 牛肃 《吴保安传》:“使亡魂復归,死骨更肉。”
分類:起死回生
《漢語大詞典》:松形鹤骨(松形鶴骨)
形容仪容清癯、轩昂。《三国演义》第三四回:“ 玄德 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慌忙进前施礼。”
《漢語大詞典》:铁蒺藜骨朵(鐵蒺藜骨朶)
古代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一头装柄,一头长圆形,上面装有铁刺。《三国演义》第八三回:“使一个铁蒺藜骨朶,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
《國語辭典》:铜筋铁骨(銅筋鐵骨)  拼音:tóng jīn tiě gǔ
筋骨如铜铁所制。比喻身体强壮。元。杨讷《西游记》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原来那一垛墙走了。一向床遮著不觉得,此时偶然坍将下来,若有人在床时,便是铜筋铁骨也压死了。」也作「铜筋铁肋」。
《國語辭典》:头盖骨(頭蓋骨)  拼音:tóu gài gǔ
位于脊椎动物的头部。由八片扁平骨构成,具保护脑部的作用。也称为「脑盖骨」、「颅骨」。
《漢語大詞典》:顶骨(頂骨)
(1).头顶部的骨头。略呈扁方形,左右各一块。 晋 法显 佛国记:“ 慧景 、 慧达 、 道整 先向 那竭国 ,供养佛影佛齿及顶骨。”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其伽蓝东南有一伽蓝,亦名 旧王 ,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餘,其色黄白,髮孔分明。”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解三娘》:“顶骨最在下,千万为我必取。我不得顶骨不可生。”
(2).泛指头颅骨。 明 高启 《穆陵行》诗序:“ 元 至元 初,西僧 杨发輦真住 请发 宋 诸陵,许之;既取其殉宝,復以 理宗 顶骨为饮器。”
《漢語大詞典》:痛心切骨
(1).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白萍》:“子负心太甚,即 王魁 、 李益 ,有不逮焉……思之痛心切骨,衔恨非一朝一夕矣。”
(2).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只有那疏疏密密的枯枝,时时战颤,忍着百般痛心切骨的苦恼,静待遥远未来的春意呢。”
《國語辭典》:痛心入骨  拼音:tòng xīn rù gǔ
伤心、怨恨到了极点。《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三国志。卷三八。蜀书。孙乾传》:「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也作「痛切心骨」、「痛心刻骨」。
《漢語大詞典》:痛于骨髓(痛於骨髓)
犹痛入骨髓。汉书·韩信传:“ 秦 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
《國語辭典》:痛入骨髓  拼音:tòng rù gǔ suǐ
极端的痛楚。《史记。卷九二。淮阴候传》:「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花月痕》第一八回:「秋痕一人,终久无个结局,所以痛入骨髓。」也作「痛澈骨髓」、「痛楚彻骨」。
分類:痛恨极点
《國語辭典》:特骨  拼音:tè gǔ
故意、特别。《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七出》:「五百位官员,何可向前?又何苦特骨底,要嫁状元?」《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再走到王秀架子边,漾下六文钱,买两个酸馅,特骨地脱一文在地下。」也作「大古」。
《高级汉语词典》:特骨地
故意地
《分类字锦》:天骨峻擢
吕温张荆州画赞:德容恢晏,天骨峻擢。晏一作异。
分类:长大
《分类字锦》:天骨超俊
米芾 天马赋 方唐牧之至盛,有天骨之超俊。
《國語辭典》:颜骨柳筋(顏骨柳筋)  拼音:yán gǔ liǔ jīn
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笔力遒劲,故有「颜骨柳筋」之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此书颜骨柳筋,无一笔不合法。不可再易,就请写完罢了。」也作「颜筋柳骨」。
《國語辭典》:颜筋柳骨(顏筋柳骨)  拼音:yán jīn liǔ gǔ
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笔力遒劲,故称为「颜筋柳骨」。宋。陆游唐希雅雪鹊〉诗:「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也作「颜骨柳筋」。
《國語辭典》:颜筋柳骨(顏筋柳骨)  拼音:yán jīn liǔ gǔ
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笔力遒劲,故称为「颜筋柳骨」。宋。陆游唐希雅雪鹊〉诗:「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也作「颜骨柳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