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骨殖  拼音:gǔ zhí
尸体经焚烧后遗留的骨灰和骨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就带骨殖去祖茔安葬。」也作「骨植」、「骨拾」。
分類:尸骨骨灰
《漢語大詞典》:灰骨
(1).焚骨成灰。谓身死。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 梧丘 之魂,不愧於沉首; 鵠亭 之鬼,无恨於灰骨。” 张铣 注:“假使灰粉亦不恨也。” 唐 张说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2).骨灰。 元 杜仁杰 《耍孩儿·喻情》套曲:“楮树下梯要摘梨,葬瓶中灰骨是箇不自由的鬼,穀地里瓜儿单单的记着你。”
分類:骨灰
《漢語大詞典》:烬骨(燼骨)
骨灰。新五代史·晋家人传·安太妃:“既卒,砂磧中无草木,乃毁奚车而焚之,载其烬骨至 建州 。”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毗湖村民 苏二十一郎 ,为行商,死於外,同辈以烬骨还其家。” 清 吴长元 《宸垣识馀·吴野》:“詔葬诸烬骨,刻石冢上,曰:‘天下英才 吴野 等之墓。’”
分類:骨灰
《漢語大詞典》:骸炭
即骨灰。 郭沫若 《芍药与其他·母爱》:“母子三人都成了骸炭,完全焦结在一道,但这只是骸炭吗?”参见“ 骨灰 ”。
分類:骨灰
《國語辭典》:骨灰  拼音:gǔ huī
1.动物骨骼烧成的灰。因含磷可用作肥料。
2.人死后火化骨骼所遗留的灰。
《國語辭典》:火葬  拼音:huǒ zàng
用火焚化死者遗体后,将骨灰置于容器中,再予以埋葬或存放。
《漢語大詞典》:灵龛(靈龕)
(1).指佛寺。 南朝 梁 孔焘 《往虎窟山寺》诗:“前驱闻凤管,后乘跃龙驂。爰游非逸豫,幽谷有灵龕。” 唐 李华 《台州乾元国清寺碑》:“天清宝界,地涌灵龕。”
(2).存放佛家弟子舍利子或骨灰的小盒。 隋炀帝 《祭告智顗文》:“ 景寅菩萨 戒弟子皇太子总持和南,敬告 天台山寺 先师智者全身舍利灵龕之座。”
(3).古驿站名。 唐 薛能 《行次灵龛驿寄西蜀尚书》诗:“ 灵龕 一望终何得,谬有人情满 蜀 乡。”
《國語辭典》:灵堂(靈堂)  拼音:líng táng
陈设死者灵位,供人祭拜凭吊的厅堂。如:「他一进灵堂,就跪下大哭。」
《國語辭典》:海葬  拼音:hǎi zàng
一种葬礼。将尸体或骨灰投入海中,称为「海葬」。
《国语辞典》:骨灰塔  拼音:gǔ huī tǎ
存放死人火化后骨灰的灵塔。
《国语辞典》:骨灰坛(骨灰坛)  拼音:gǔ huī tán
存放死人火化后骨灰的坛子。
《国语辞典》:灰榇儿(灰榇儿)  拼音:huī chèn ér
骨灰或棺材。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你那亡父的灰榇儿在那里?」
分类:骨灰棺材
《国语辞典》:骨坛(骨坛)  拼音:gǔ tán
将尸体火化后,用以装盛骨灰遗骸的容器。
《国语辞典》:纳骨塔(纳骨塔)  拼音:nà gǔ tǎ
专门存放死者骨灰盒与骨灰罐的地方,该地为求容量的扩大,多建成塔楼,称为「纳骨塔」。也称为「灵骨塔」。
《国语辞典》:灵骨塔(灵骨塔)  拼音:líng gǔ tǎ
安放骨灰的塔楼。如:「每年清明节,他都到寺中的灵骨塔前祭拜双亲。」
分类:安放骨灰
《國語辭典》:焚骨扬灰(焚骨揚灰)  拼音:fén gǔ yáng huī
焚烧尸骨,扬弃骨灰。形容极端仇视。《梁书。卷五六。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也作「焚尸扬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