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1,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刘国香(字 尧丞 )
许德蘋(字 香滨 号 采白仙子 )
杨先棻(字 茹香 )
杜文秀(字 云焕 号 百香 )
李鸿裔(字 眉生 号 香严、苏邻 )
马丕瑶(字 玉山、珠溪 号 香谷 )
罗文彬(字 质安 号 植庵、香草园主人 )
纪钜维(字 香聪、伯驹 号 悔轩、泊居 )
陈存懋(字 竹香 )
陈棨仁(字 戟门 号 铁香 )
郑如兰(字 香谷 号 芝田 世称 诵其德行善举 )
张之洞(字 香涛、香岩、孝达、芗涛 号 壶公、无竞居士、抱冰、广雅、清流 文襄 探花 )
钟大焜( 淑焜 字 德焜 号 香樵 )
任兰生(字 畹香 别称 能吏 )
其它辞典(续上)
顾寿桢(名 以文 字 祖香 )刘国香(字 尧丞 )
许德蘋(字 香滨 号 采白仙子 )
杨先棻(字 茹香 )
杜文秀(字 云焕 号 百香 )
李鸿裔(字 眉生 号 香严、苏邻 )
马丕瑶(字 玉山、珠溪 号 香谷 )
罗文彬(字 质安 号 植庵、香草园主人 )
纪钜维(字 香聪、伯驹 号 悔轩、泊居 )
陈存懋(字 竹香 )
陈棨仁(字 戟门 号 铁香 )
郑如兰(字 香谷 号 芝田 世称 诵其德行善举 )
张之洞(字 香涛、香岩、孝达、芗涛 号 壶公、无竞居士、抱冰、广雅、清流 文襄 探花 )
钟大焜( 淑焜 字 德焜 号 香樵 )
任兰生(字 畹香 别称 能吏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山阴人,初名以文,字祖香。咸丰九年举人。有《孟晋斋文集》。
人物简介
黄鹄山志
字尧丞,沔阳人。咸丰辛酉拔贡,候选训导。
人物简介
闺秀百家词选·和漱玉词 涧南词
许德蘋,字香滨,吴县人,自号采白仙子。本扬州邓氏女,父母早亡遂为苏州许氏女。么凤词人朱和羲侧室,咸丰辛酉殉粤匪难。
人物简介
维基
杨先棻,字茹香,贵州贵阳府贵筑县(今贵州贵阳)人,进士出身。同治元年(1862年),登壬戌科进士,二甲六十九名,房师为翁同龢,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二年,散馆授编修。同治四年,任会试同考官,是张英麟的房师,当年他的进士门生共15人,。同治八年升内阁侍读学士,同治九年(1870)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8—1872 【介绍】: 清云南保山县人,回族,字云焕,号百香。传为廪生。道光二十五年曾因永昌地主残杀回民,赴京控诉。咸丰六年在蒙化起义,联合回、汉、白、彝各族,攻克大理,建立政权,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攻占滇西五十三州县,曾数次进攻昆明。后为清岑毓英军所败,大理城陷。文秀服毒后赴清营,被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885 【介绍】: 清四川中江人,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号苏邻。咸丰元年举人,入赀为兵部主事。尝入曾国藩幕。同治间官至江苏按察使。后居苏州。家藏金石碑版名画极富。精书法及诗古文。晚好佛经。有《苏邻诗集》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三
李鸿裔,字眉生,中江人。咸丰辛亥举人,历官江苏按察使。有《苏邻遗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895 【介绍】: 清河南安阳人,字玉山,号香谷。同治元年进士,历官山西平陆、永济诸县知县,有政声。光绪间为广西巡抚,提倡蚕桑,民间每年增收银五六十万两。旋调广东,卒于官。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一
马丕瑶,字玉山,安阳人。同治壬戌进士,官至广东巡抚。有《珠溪存稿》。维基
马丕瑶(?—1895年),字玉山、一字珠溪,河南省彰德府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同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维基
罗文彬(1845年—1903年),字质安,别署植庵,号香草园主人。贵州贵阳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生于贵阳田家巷。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官云南补用道、通议大夫。篆刻为贵州之冠,任礼部铸印司员外郎期间,奉诏铸皇后及珍、瑾二妃金玺。与王秉恩撰《平黔纪略》,与丁宝桢等纂《四川盐法志》,又修《贵州通志》。官至图书总纂处提调、云南永昌府知府。晚年有风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卒于昆明。著有《平黔纪略》、《盐法志》、《援黔录》、《家礼便览》、《香草园集》等书。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六
纪钜维,字香聪,一字伯驹,号悔轩,晚号泊居,献县人。同治癸酉拔贡,官内阁中书。有《泊居剩稿》。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六
陈存懋,字竹香,赣县人。同治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浙江知府。有《冬心斋诗稿》。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六
陈棨仁,字戟门,号铁香,晋江人。同治甲戌进士,官刑部主事。有《藤华吟馆诗录》。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9 【介绍】: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二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有《广雅堂集》。词学图录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一字香涛,又号壶公、抱冰。谥文襄。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官至显位。宣统继位,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有《广雅堂诗集》。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香涛、芗涛,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试探花。累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3岁回家乡南皮应童子试时曾游黄鹤楼。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时为黄鹤楼写楹联一副:“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后来又为黄鹤楼(奥略楼)再次题联:“昔时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还曾作七律《黄鹤楼太白堂》。同治黄鹤楼被焚毁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拟重建并主张“此楼当造铁壁,才能避免火灾”,后因种种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实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擢升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黄鹤楼故址处筑建一楼,拟名为“风度楼”。张之洞知道后,建议用“奥略”二字为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楼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游客将此楼视作“黄鹤楼”前来登临、游览。维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人物简介
维基
钟大焜,原名淑焜,字德焜,号香樵,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8—1888 【介绍】: 清江苏震泽人,字畹香。纳资为同知。同治间投效皖营,当僧格林沁败死之后,坚守涡阳县(即捻军老根据地雉河集)四十余日,待援军至而解围。光绪间任凤颍六泗道,劝课农桑,招抚流亡,时称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