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嚼食
【佛学大辞典】
(饮食)珂但尼之译语。(参见:珂但尼)
珂但尼
【佛学大辞典】
(饮食)Kha%daniya,又作祛陀尼,祛阇尼。译曰嚼食。可咬嚼而食者。有五种,为时药之一分。百一羯磨五曰:「时药者,谓是五种珂但尼,五种蒲膳尼。」寄归传一曰:「律云:半者蒲膳尼,半者河但尼。蒲膳尼以含啖为义,珂但尼即齧嚼受名。半者Pan^ca谓五也。半者蒲膳尼,应译为五啖食。旧云五正者,准义翻也。一饭,二麦,三麦豆饭,四肉,五饼。半者珂但尼,应译为五嚼食:一根二茎三华四叶五果。」玄应音义四曰:「祛陀尼食,译云可啖。」资持记中三之二曰:「五种祛陀,即不正也。」又曰:「祛阇尼,此云不正。」善见律十七曰:「一切果,是名祛阇尼。」
变食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即「娜谟萨缚怛他檗多,嚩卢枳帝,唵,二婆啰三婆啰吽」二十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行人念此真言三遍,七遍,或二十一遍。由此真言之力,其所供物,自然变成种种诸天肴膳。皆有五种色香上味。一一如须弥山。」案先念普供养真言,次念此变食真言,而后再念普供养真言。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感皆饱满。
观心食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隋智顗述。
不过中食
【佛学常见辞汇】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中食。
别众食
【佛学常见辞汇】
四位比丘以上别聚一处乞食食,称为别众食,为佛制所不许。
展转食
【佛学常见辞汇】
吃了一次正餐,移位再吃,叫做展转食,佛制不许。
食肉十过
【佛学次第统编】
食肉十过者:
一、众生是己亲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互相生育,递为眷属。以是因缘,今所食肉,无非亲者,故云众生是己亲。
二、见生惊怖 谓一切众生,护身惜命,与人无别。若见食肉之人,惊怖远离,故云见生惊怖。
三、坏他信心 谓世间行善之人,见沙门食肉者,即生毁谤。而言佛法中,无有真实沙门修梵行者,故云坏他信心。
四、行人不应食 谓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当修慈悲之行,少欲知足,若其食肉,则不能出离,故云行人不应食。
五、罗刹习气 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习气者,先世馀习气分也。谓沙门宿世,曾作罗刹眷属。今虽出家佛法中,由昔馀习,见食肉者,欢喜亲近,故云罗刹习气。
六、学术不成 谓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不得成就,故云学术不成。
七、生命同己 谓学道之人,应起慈心,谛观一切众生,惜命畏死,与己无别,须当护惜,故云生命同己。
八、天圣远离 谓食肉之人,诸天圣人,悉皆厌恶远离而不亲近,故云天圣远离。
九、不净所出 谓一切畜生,宿因不净之业,以成不净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净,学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则亦不净,故云不净所出。
十、死堕恶道 谓食肉之人,必多害物命,恶业日积,是以命终之后,应生恶道,故云死堕恶道。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俗语佛源】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怀海(720年—814年)禅师。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卷三。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證。(李明权)
三意──如来乞食三意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一、不贪珍味,美恶均等〕,谓如来乞食,入诸聚落,随施所得,不贪珍味,若美若恶,而无分别,是名不贪珍味,美恶均等。
〔二、为破我慢,贵贱同游〕,谓如来乞食,为破我慢自高,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是名破我慢,贵贱同游。
〔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谓如来无有饥渴羸损瘦乏等苦,为众生故,以平等慈悲,现行乞食,广作利益,是名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三德──食三德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三德焉。(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男。梵语旃檀,华言与药,能除病故。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也。)
〔一、清净〕,谓奉佛供僧之食,当使精洁,无有荤秽,是名清净。
〔二、柔软〕,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须柔软甘和而不粗涩,是名柔软。
〔三、如法〕,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是名如法。
三匙──食三匙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大智度论云:食为行道,不为益身,修道之人正受食时,须作三愿。
〔初下匙时〕,谓初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有身口意一切恶业,悉令断尽。
〔次下匙时〕,谓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修一切善法,悉令满足。
〔后下匙时〕,谓又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普共成佛。
四利须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资身为道〕,谓修行之人,若无饮食,则身疲力倦,命且不支,岂能进道。若得饮食资益于身,则心安体健,乃可进道。故须食也。
〔二、养身中虫〕,谓人身中多有诸虫,若缺饮食,则虫钻刺,身亦不安。必当及时进食而调养之,故须食也。
〔三、生施者福〕,谓修行之人,持戒清净,专心修道,则能福利人天;若有檀越,施以饮食,使其成就道业,能令施者亦获福报,故须食也。(梵语檀,华言施。称檀越者,谓人行施,能越贫穷苦也。)
〔四、破饿外道〕,谓外道自以吞饥忍饿为解脱法,即自饥饿,而不知徒受困苦,安能解脱!故修行之人,日中受食,资其进道,兼破外道不应饥饿,故须食也。
四分──乞食四分
【三藏法数】
(出宝云经)
乞食之法,一日止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故也。出家之人,常行乞食;复分作四分,故名乞食四分。
〔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得安心修道也。
〔一分与穷乞人〕,与穷乞人者,谓乞得食时,遇有穷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悯心,作自饥想,亦以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也。
〔一分与诸鬼神〕,与诸鬼神者,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晡时,则然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也。
〔一分自食〕,自食者,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四邪命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谓诸比丘,当以乞食清净自活,不应以下口、仰口、方口、维口四种邪命之食以自活命也。
〔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合和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下口食也。
〔二、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仰口食也。
〔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是名方口食也。
〔四、维口食〕,维即四维也。谓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维口食也。
五处──乞食遮五处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谓比丘乞食,此之五处,当避嫌疑,不可往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唱令家〕,唱令家者,谓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二、淫女家〕,淫女家者,行止不洁,声名不正,色欲因缘,障道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三、酤酒家〕,酤酒家者,谓酒是起罪因缘,能生过失。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四、王宫〕,王宫者,贵戚之处,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五、旃陀罗〕(又作旃荼罗),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谓屠者之家,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旃荼罗者,华言严帜。谓此屠者,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帜,以使人知其为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