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23,分102页显示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1 92 93 94 下一页
林中摘食
麟食
六駮食兽
流质食物
一坐食
一食
一揣食
二五食
二食
七种食
八斛食
九种食
十六斛食
词典(续上)
率兽食人林中摘食
麟食
六駮食兽
流质食物
佛类词典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坐食
一食
一揣食
二五食
二食
七种食
八斛食
九种食
十六斛食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一坐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比丘受头陀法者,不数数食,及小食等。唯受一坐食。法于一坐中食,令满足。更无坐食。设未满足,有因缘起者,亦无更坐食。故名一坐食。
(术语)谓比丘受头陀法者,不数数食,及小食等。唯受一坐食。法于一坐中食,令满足。更无坐食。设未满足,有因缘起者,亦无更坐食。故名一坐食。
一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三藏法数】
(出维摩诘所说经)
一食者,世间分段之食也。若能于此一食,了达三谛,即成法食。然后运平等心,上供诸佛,中奉贤圣,下及六道,等施无别。经云:以一食施一切。是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应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是为头陀行也。(小食者,晨时食也;后食者,过中食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三藏法数】
(出维摩诘所说经)
一食者,世间分段之食也。若能于此一食,了达三谛,即成法食。然后运平等心,上供诸佛,中奉贤圣,下及六道,等施无别。经云:以一食施一切。是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应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是为头陀行也。(小食者,晨时食也;后食者,过中食也。)
一揣食
【佛学大辞典】
(饭食)又曰一搏食。作丸而食也。比丘唯一度受一揣之食,其后不增加为二度。又名节量食,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大乘义章十五曰:「揣者,手握物使坚固也。」(参见:揣食)
(饭食)又曰一搏食。作丸而食也。比丘唯一度受一揣之食,其后不增加为二度。又名节量食,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大乘义章十五曰:「揣者,手握物使坚固也。」(参见:揣食)
揣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食之一。又作团食。揣抟字通。以手握食为丸而食之也。是印度人之食法,指欲界中一切之食物。印度人手握饭与菜纳之于口中也。新译曰段食。分分段段而食之义。注维摩二曰:「生曰:凡欲界食,谓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同净影疏二曰:「揣食者,即揣握之食也。」康熙字典曰:「汉书注,揣与抟通。抟,以手圜之也。礼曲礼,毋抟饭。疏,取饭作抟易得多。」义林章四食章解之曰:「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旧言团者,可抟可握,立为团食。此义全非,团字非搏,非水饮等可抟团圆,云何名团?故应名段。」殆误。梵Pin!d!apa%ta。
(术语)四食之一。又作团食。揣抟字通。以手握食为丸而食之也。是印度人之食法,指欲界中一切之食物。印度人手握饭与菜纳之于口中也。新译曰段食。分分段段而食之义。注维摩二曰:「生曰:凡欲界食,谓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同净影疏二曰:「揣食者,即揣握之食也。」康熙字典曰:「汉书注,揣与抟通。抟,以手圜之也。礼曲礼,毋抟饭。疏,取饭作抟易得多。」义林章四食章解之曰:「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旧言团者,可抟可握,立为团食。此义全非,团字非搏,非水饮等可抟团圆,云何名团?故应名段。」殆误。梵Pin!d!apa%ta。
二五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者,蒲阇尼,翻云啖食。此有五种:谓饭麨乾饭鱼肉。二者。祛阇尼,翻云嚼食。此有五种:谓枝叶华果细末食。
(名数)一者,蒲阇尼,翻云啖食。此有五种:谓饭麨乾饭鱼肉。二者。祛阇尼,翻云嚼食。此有五种:谓枝叶华果细末食。
二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法喜食,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身也。二、禅悦食,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也。见法华文句八。【又】一、正命食,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资色身,清净延命,故曰正命食。二、邪命食,依四邪或五邪之法而活命,故曰邪命食。
【佛学常见辞汇】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名数)一、法喜食,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身也。二、禅悦食,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也。见法华文句八。【又】一、正命食,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资色身,清净延命,故曰正命食。二、邪命食,依四邪或五邪之法而活命,故曰邪命食。
【佛学常见辞汇】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七种食
【佛学大辞典】
(杂语)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
(杂语)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
八斛食
【佛学大辞典】
(故事)八斛四斗之略,如言八万四千而言八万也。佛临涅槃时,陶器师纯陀最后之供养奉佛以摩竭陀国之粳米八斛四斗,佛以神力施之于一切大会之众使之充足。涅槃经十曰:「尔时纯陀所持粳粮成熟之食,摩伽陀国满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会。」释门正统三曰:「大经云:如来受长者八斛四斗供入灭,留八斛四斗舍利。」
(故事)八斛四斗之略,如言八万四千而言八万也。佛临涅槃时,陶器师纯陀最后之供养奉佛以摩竭陀国之粳米八斛四斗,佛以神力施之于一切大会之众使之充足。涅槃经十曰:「尔时纯陀所持粳粮成熟之食,摩伽陀国满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会。」释门正统三曰:「大经云:如来受长者八斛四斗供入灭,留八斛四斗舍利。」
九种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为世间食)。五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六法喜食,修法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七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八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九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三藏法数】
(出增壹阿含经)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著;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慧命者,以智慧为命也。)
〔一、段食〕,段即形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名段食。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故也。古译经律,皆云抟食。
〔二、触食〕,触即触对,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又第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长养诸根,亦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触非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相。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已上四种,名世间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五、禅悦食〕,谓修行之人,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禅悦食。
〔六、法喜食〕,谓修行之人,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七、愿食〕,愿即誓愿。谓修行之人,发弘誓愿,度脱众生,欲断烦恼而證菩提,以愿持身,常修万行,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愿食。
〔八、念食〕,念即护念,亦忆念也。谓修行之人,常当忆持所得出世善法,存心定意,护念不忘,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念食。
〔九、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断除烦恼惑业之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脱食。(已上五种,即出世间食也。)
(名数)(参见: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为世间食)。五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六法喜食,修法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七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八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九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三藏法数】
(出增壹阿含经)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著;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慧命者,以智慧为命也。)
〔一、段食〕,段即形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名段食。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故也。古译经律,皆云抟食。
〔二、触食〕,触即触对,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又第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长养诸根,亦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触非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相。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已上四种,名世间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五、禅悦食〕,谓修行之人,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禅悦食。
〔六、法喜食〕,谓修行之人,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七、愿食〕,愿即誓愿。谓修行之人,发弘誓愿,度脱众生,欲断烦恼而證菩提,以愿持身,常修万行,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愿食。
〔八、念食〕,念即护念,亦忆念也。谓修行之人,常当忆持所得出世善法,存心定意,护念不忘,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念食。
〔九、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断除烦恼惑业之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脱食。(已上五种,即出世间食也。)
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十六斛食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大量满腹之食也。十六斛者斗量也。焰魔供次第曰:「某甲等谨以香洁饮食及钱财币帛等先奉献十方诸佛百千俱胝百亿那由佗不可不说国土微尘等一切冥官冥道僧尼灵界半天婆罗门诸饿鬼众,一一各得摩伽陀国十六斛食,能令此食悉皆变为法喜禅悦甘露醍醐净乳海,充满法界,广大无量,无不饱满。」
(杂名)大量满腹之食也。十六斛者斗量也。焰魔供次第曰:「某甲等谨以香洁饮食及钱财币帛等先奉献十方诸佛百千俱胝百亿那由佗不可不说国土微尘等一切冥官冥道僧尼灵界半天婆罗门诸饿鬼众,一一各得摩伽陀国十六斛食,能令此食悉皆变为法喜禅悦甘露醍醐净乳海,充满法界,广大无量,无不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