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9,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下一页
五福报──施食获五福报
五食──出世五食
十过──食肉十过
饮食施
一分自食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食啖不净
乞食空钵
佛食马麦缘
食不净想
离非食时戒
得食能消
佛类词典(续上)
五观──沙门受食五观五福报──施食获五福报
五食──出世五食
十过──食肉十过
饮食施
一分自食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食啖不净
乞食空钵
佛食马麦缘
食不净想
离非食时戒
得食能消
五观──沙门受食五观
【三藏法数】
(出大藏一览)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瞋,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而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壹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出大藏一览)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瞋,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而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壹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五福报──施食获五福报
【三藏法数】
(出施食获五福报经)
〔一、施命〕,谓人七日不得食则死,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命。其施命者,得世世长寿、财富无量报。
〔二、施色〕,谓人不得食,颜色憔悴,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色。其施色者,得世世端正、人见欢喜报。
〔三、施力〕,谓人不得食,身羸力弱,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力。其施力者,得世世多力、终无耗减报。
〔四、施安〕,谓人不得食,心愁身危,不能自安,若人以食施之,即为施安。其施安者,得世世安隐、不遇灾患报。
〔五、施辩〕,谓人不得食,困不能言,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辩。其施辩者,得辩慧通达、闻者喜悦报。
(出施食获五福报经)
〔一、施命〕,谓人七日不得食则死,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命。其施命者,得世世长寿、财富无量报。
〔二、施色〕,谓人不得食,颜色憔悴,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色。其施色者,得世世端正、人见欢喜报。
〔三、施力〕,谓人不得食,身羸力弱,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力。其施力者,得世世多力、终无耗减报。
〔四、施安〕,谓人不得食,心愁身危,不能自安,若人以食施之,即为施安。其施安者,得世世安隐、不遇灾患报。
〔五、施辩〕,谓人不得食,困不能言,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辩。其施辩者,得辩慧通达、闻者喜悦报。
五食──出世五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世间之食,但能资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味,心不贪嗜。常持正念,以禅悦法喜等为食,则能长养善根,出离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间五种食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念食〕,谓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念食。
〔二、法喜食〕,谓修出世行人,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是为法喜食。
〔三、禅悦食〕,谓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是为禅悦食。
〔四、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愿食。
〔五、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也。谓修圣道之人,离诸业缚,于法自在,即得长养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解脱食。
(出华严经疏)
谓世间之食,但能资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味,心不贪嗜。常持正念,以禅悦法喜等为食,则能长养善根,出离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间五种食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念食〕,谓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念食。
〔二、法喜食〕,谓修出世行人,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是为法喜食。
〔三、禅悦食〕,谓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是为禅悦食。
〔四、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愿食。
〔五、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也。谓修圣道之人,离诸业缚,于法自在,即得长养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解脱食。
十过──食肉十过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五道,互相生育,递为眷属,以是因缘,今所食肉,无非亲者,故云众生是己亲。(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见生惊怖〕,谓一切众生,护身惜命,与人无别;若见食肉之人,惊怖远离,故云见生惊怖。
〔三、坏他信心〕,谓世间行善之人,见沙门食肉者,即生毁谤,而言佛法中无有真实沙门修梵行者,故云坏他信心。(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行即净行也。)
〔四、行人不应食〕,谓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当修慈悲之行,少欲知足;若其食肉,则不能出离,故云行人不应食。
〔五、罗刹习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习气者,先世馀习气分也。谓沙门宿世曾作罗刹眷属,今虽出家,在佛法中,由昔馀习,见食肉者,欢喜亲近,故云罗刹习气。
〔六、学术不成〕,谓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不得成就,故云学术不成。
〔七、生命同己〕,谓学道之人,应起慈心,谛观一切众生,惜命畏死,与己无别,须当护惜,故云生命同己。
〔八、天圣远离〕,谓食肉之人,诸天圣人,悉皆厌恶远离,而不亲近,故云天圣远离。
〔九、不净所出〕,谓一切畜生,宿因不净之业,以成不净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净。学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则亦不净,故云不净所出。
〔十、死堕恶道〕,谓食肉之人,必多害物命,恶业日积,是以命终之后,应生恶道,故云死堕恶道。(恶道,即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也。)
(出法苑珠林)
〔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五道,互相生育,递为眷属,以是因缘,今所食肉,无非亲者,故云众生是己亲。(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见生惊怖〕,谓一切众生,护身惜命,与人无别;若见食肉之人,惊怖远离,故云见生惊怖。
〔三、坏他信心〕,谓世间行善之人,见沙门食肉者,即生毁谤,而言佛法中无有真实沙门修梵行者,故云坏他信心。(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行即净行也。)
〔四、行人不应食〕,谓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当修慈悲之行,少欲知足;若其食肉,则不能出离,故云行人不应食。
〔五、罗刹习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习气者,先世馀习气分也。谓沙门宿世曾作罗刹眷属,今虽出家,在佛法中,由昔馀习,见食肉者,欢喜亲近,故云罗刹习气。
〔六、学术不成〕,谓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不得成就,故云学术不成。
〔七、生命同己〕,谓学道之人,应起慈心,谛观一切众生,惜命畏死,与己无别,须当护惜,故云生命同己。
〔八、天圣远离〕,谓食肉之人,诸天圣人,悉皆厌恶远离,而不亲近,故云天圣远离。
〔九、不净所出〕,谓一切畜生,宿因不净之业,以成不净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净。学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则亦不净,故云不净所出。
〔十、死堕恶道〕,谓食肉之人,必多害物命,恶业日积,是以命终之后,应生恶道,故云死堕恶道。(恶道,即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也。)
饮食施
【三藏法数】
饮食施者,谓见饥饿之人,即以饮食济其困馁,是名下品施。
饮食施者,谓见饥饿之人,即以饮食济其困馁,是名下品施。
一分自食
【三藏法数】
自食者,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自食者,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三藏法数】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壹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壹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三藏法数】
谓供给病人饮食所须,当看其可食者,则与之;不可食者,则不与也。
谓供给病人饮食所须,当看其可食者,则与之;不可食者,则不与也。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三藏法数】
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悯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悯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食啖不净
【三藏法数】
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
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
乞食空钵
【三藏法数】
佛尝入婆罗门聚落中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佛尝入婆罗门聚落中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佛食马麦缘
【三藏法数】
佛言:过去世时,有比婆叶如来,在槃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俱。有槃头王与诸臣民,请佛供养及比丘僧。尔时城中有婆罗门,教五百童子。王设会,先请佛,默然许之。王还具馔已毕,即执香炉,启曰:惟愿屈尊,来受我供。佛敕大众,往诣王宫。食毕各还。时为病比丘请食而归,过婆罗门所,时婆罗门见食香美,便起妒意。此髡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亦教童子言,此等师主皆食马麦。时婆罗门者,则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罗汉是。我时言他食马麦,故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我及众等,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以偿残报也。
佛言:过去世时,有比婆叶如来,在槃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俱。有槃头王与诸臣民,请佛供养及比丘僧。尔时城中有婆罗门,教五百童子。王设会,先请佛,默然许之。王还具馔已毕,即执香炉,启曰:惟愿屈尊,来受我供。佛敕大众,往诣王宫。食毕各还。时为病比丘请食而归,过婆罗门所,时婆罗门见食香美,便起妒意。此髡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亦教童子言,此等师主皆食马麦。时婆罗门者,则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罗汉是。我时言他食马麦,故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我及众等,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以偿残报也。
食不净想
【三藏法数】
谓观诸饮食,皆从不净因缘而生;如肉从精血水道所生,实为脓虫住处;又如酥乳及酪,血所变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汗垢种种不洁。作是想者,智慧相应,断不净食,是名食不净想。
谓观诸饮食,皆从不净因缘而生;如肉从精血水道所生,实为脓虫住处;又如酥乳及酪,血所变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汗垢种种不洁。作是想者,智慧相应,断不净食,是名食不净想。
离非食时戒
【三藏法数】
谓佛制午时为食时,若过午,则不当食,是名离非食时戒。
谓佛制午时为食时,若过午,则不当食,是名离非食时戒。
得食能消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