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23,分102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食淡
食单
火食
给食
耳食
施食
强食
食报
木食
共食
续食
美食
下食
疏食
食物
《漢語大詞典》:食淡
(1).淡食,菜里不放盐。宋史·张根传:“父病蛊戒盐, 根 为食淡。”
(2).饮食清淡。 宋 苏轼 《与蒲传正书》:“退居之后,决不能食淡衣麄,杜门絶客。”
分類:饮食清淡
《國語辭典》:食单(食單)  拼音:shí dān
1.吃饭时用来围护衣服以免弄脏的方布或帛巾。即今之餐巾。宋。钱易《南部新书。辛集》:「范指座上紫丝食单曰:『颜郎衫色如是。』」
2.菜单。宋。虞俦 戏书诗:「过午食单勿溷我,饭来开口亦欣然。」
《國語辭典》:火食  拼音:huǒ shí
熟食。《礼记。王制》:「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國語辭典》:火食  拼音:huǒ shi
每日的饭食。《北齐书。卷二五。张纂传》:「辄令开门内之,分寄民家,给其火食,多所全济。」也作「伙食」。
《漢語大詞典》:给食(給食)
供给食用。墨子·号令:“若贫不能自给食者,上食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 转漕 关中 ,给食不乏。” 宋 方凤 《物异考·金石异》:“ 唐 垂拱 中, 武威郡 石化为麪,贫人取以给食。”
给别人吃。墨子·号令:“为养其亲若妻子,为异舍,无与员同所,给食之酒肉。”史记·平準书:“ 匈奴 数侵盗此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
《國語辭典》:耳食  拼音:ěr shí
以耳代口,辨察食物。比喻见识浅,轻易相信传闻,不求真相。《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分類:传闻省察
《國語辭典》:施食  拼音:shī shí
佛教谓施食给饿鬼。《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也称为「放焰口」、「焰口」。
《漢語大詞典》:强食
(1).努力加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太子知王常欲废己立其弟 孝 ,乃谓王曰:‘ 孝 与王御者姦, 无采 与奴姦,王彊食,请上书。’”《汉书·赵充国传》:“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
(2).饮食过量。 曾慥 类说卷四九引《修真祕诀·养性》:“莫强食,莫强酒。”
《漢語大詞典》:食报(食報)
受报答或受报应。明史·徐达常遇春传赞:“顾 中山 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 开平 天不假年,子孙亦復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虽后来食报无可证明,天道昭昭,谅必无倖免之理也。” 王毓岱 《示和甫》诗:“食报有达人,饱閲八千卷。”
分類:报答报应
《國語辭典》:木食  拼音:mù shí
佛教里中于绝食的苦行。不食米、麦等五谷类,而专以树种、果实等为食。在密宗是为了信仰的表白等理由而采用此法。
《分类字锦》:共食
周礼槁人若飨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
分类:共食养老
《漢語大詞典》:续食(續食)
相继供给食物。周礼·夏官·怀方氏“治其委积馆舍饮食” 汉 郑玄 注:“续食其往来。” 孙诒让 正义:“注云‘续食其往来’者,尔雅·释詁云:‘续,继也。’谓自来及往,相继共其饮食,无缺乏也。”汉书·武帝纪:“徵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新唐书·郭虔瓘传:“建募 关中 兵万人击餘寇,遂前功,有詔募士给公乘,在所续食。”
《國語辭典》:美食  拼音:měi shí
味美的食物。《墨子。辞过》:「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韩非子。六反》:「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
《漢語大詞典》:下食
准备食物。吕氏春秋·报更:“昔 赵宣孟 将上之 絳 ,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 宣孟 止车,为之下食,蠲而餔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陈太丘 诣 荀朗陵 ……既至, 荀 使 叔慈 应门, 慈明 行酒,餘六龙下食。”南史·隐逸传上·杜京产:“﹝ 京产 ﹞子 栖 躬自屣履,为 瓛 生徒下食。”
《國語辭典》:疏食  拼音:shū shí
1.粗糙的饭食。《礼记。杂记下》:「疏食不足祭也。」
2.菜蔬谷食。《淮南子。主术》:「秋畜疏食,冬伐薪蒸。」
3.果实。《淮南子。时则》:「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
《國語辭典》:食物  拼音:shí wù
一切可供饮食的东西。《史记。卷一一○。匈奴传》:「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阙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劳,泣诉刘氏赋役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