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1
词典
2
分类词汇
7
佛典
2
分类词汇
春温
风邪
风火眼痛
风热感冒
疝瘕
椒疮
面疱
《漢語大詞典》:
春温
(1).春天的温暖。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
:“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宋
苏轼
《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
诗:“时於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清
孙枝蔚
《薤露行》
:“春温变秋肃,朝阳成夕曛。”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2).指春暖之时。
《
宋史·李若谷传
》
:“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
(3).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
(4).中医病名。新感温病的一种。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
分類:
春天
中医
春
中医病名
春暖
病名
温暖
气温
温病
受寒
感受
寒邪
风热
急性
热病
《國語辭典》:
风邪(風邪)
拼音:
fēng xié
风寒侵入人身,使人患病。《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帝尝幸苑囿离宫,后辄以风邪露雾为戒,辞意款备,多见详择。」《红楼梦》第八三回:「不过说饮食不调,著了点儿风邪,没大要紧。」
分類:
风邪
中医
医学
作风
外邪
风寒
风热
风湿
《国语辞典》:
风火眼痛(风火眼痛)
拼音:
fēng huǒ yǎn tòng
中医上指急性结膜炎,系受风热所致。其症状为两眼刺痛、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等。也称为「风热眼」、「火眼」。
分类:
中医
急性
结膜炎
风热
所致
《国语辞典》: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
拼音:
fēng rè gǎn mào
因受到风热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都称为「风热感冒」。
分类:
风热
邪气
发病
症状
发热
头痛
恶风
风寒
鼻塞
咽喉
肿痛
咳嗽
口渴
白微
《漢語大詞典》:
疝瘕
病名。或因风热与湿相结而致小腹热痛,溺窍流白色黏液;或因风寒气结,腹皮隆起,腹痛牵引腰背。
《素问·玉机真藏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寃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汉 张仲景
《
金匮要略·水气病
》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
《
镜花缘
》
第六一回:“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精血渐消,或成痰饮,或成痞胀,或成痿痺,或成疝瘕。”
分類:
病名
风热
相结
小腹
《漢語大詞典》:
椒疮(椒瘡)
中医眼病名。即沙眼。多因眼部受风热毒邪侵染,加之脾胃素有积热,致眼睑脉胳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故称。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粟疮》
:“椒疮粟疮生胞里,脾胃血热是根苗。粟疮黄软湿易散,椒疮赤硬热难消。”
分類:
中医
病名
多因
风热
热毒
《國語辭典》:
面疱(面皰)
拼音:
miàn pào
一种青春期男女易患的皮肤病,常在皮肤上发生小痘或黑头。本病因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角质异化、细菌增生所致起的毛囊发炎现象。也称为「痤疮」、「青春痘」。
分類:
病名
风热
面部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