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18分类词汇 18
《國語辭典》:簌簌  拼音:sù sù
1.纷纷坠下的样子。《红楼梦》第八七回:「看了一回,不觉得簌簌泪下。」《老残游记》第八回:「树上残叶簌蔌落地,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也作「簌地」。
2.拟声词。形容细碎不断的声音。《水浒传》第一回:「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
《國語辭典》:索索  拼音:suǒ suǒ
1.内心不安的样子。《易经。震卦。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傅知府还当是一班闹事的人,要哄他出去打,他抵死不敢出去,只是索索的抖。」
2.冷寂萧条的样子。北周。庾信拟咏怀诗〉二七首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3.形容风的声音。隋。江总贞女峡赋〉:「山苍苍以坠叶,树索索而摇枝。」清。陈维崧 好事近。分手柳花天词:「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國語辭典》:郭索  拼音:guō suǒ
螃蟹走路的样子。汉。扬雄《太玄经。卷二。锐卦》:「蟹之郭索,心不一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处士林逋居于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笔画,善为诗,如『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颇为士大夫所称。」
《國語辭典》:栗栗  拼音:lì lì
1.众多的样子。《诗经。周颂。良耜》:「穫之挃挃,积之栗栗。」
2.恐惧戒慎的样子。《汉书。卷九。元帝纪》:「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懔懔栗栗,若坠若覆。」
《漢語大詞典》:竦竦
(1).高耸貌。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瑟瑟凉海风,竦竦寒山木。” 唐 韩愈 《答张彻》诗:“缘云竹竦竦,失路麻冥冥。”
(2).耸动貌;颤抖貌。 宋 梅尧臣 《送郭功甫还青山》诗:“来何迟迟去何勇,羸马寒童肩竦竦。” 刘半农 《饿》诗:“他真饿了!--饿得他的呼吸,也不平均了;饿得他全身的筋肉,竦竦的发抖!”
《漢語大詞典》:斛觫
颤抖貌。 明 刘基 《辛卯仲冬雨中作》诗之二:“雨中行人足斛觫,去与公家製戎服。”参见“ 觳觫 ”。
《國語辭典》:觳觫  拼音:hú sù
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只觉得他神气不好,十分疑惧,不免露出觳觫的样子来。」
《漢語大詞典》:战巍巍(戰巍巍)
颤抖貌。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沉醉的诗人忽又战巍巍地站起了,东倒西歪地挨到池边望着那晶波。” 郭沫若 《橄榄·三诗人之死》:“﹝兔子﹞冻得战巍巍地一点也不能活动。”
《漢語大詞典》:巍颤颤(巍顫顫)
颤抖貌。 茅盾 《秋收》一:“ 老通宝 气得说不出话来,捧了一碗南瓜就巍颤颤地踱到‘廊檐口’,坐在门槛上慢慢地吃着,满肚子是说不明白的不舒服。” 庐隐 《两个小学生》:“一个小孩子巍颤颤的声音叫道:‘……那边的兵又拿着刀,砍 坚生 的头了,嗳呀!’”
《國語辭典》:擞抖抖(擻抖抖)  拼音:sǒu dǒu dǒu
颤慄的样子。如:「一只兔子被枪声吓得缩在草丛里擞抖抖的打颤。」
《漢語大詞典》:铁屑屑(鐵屑屑)
方言。颤抖貌。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黑娄娄潮上涎,铁屑屑手腕软,直挺挺腿怎拳。”
《漢語大詞典》:抖簌簌
颤抖貌。 茅盾 《赵先生想不通》:“ 赵先生 一边想,一边就绷紧着脸,右手抖簌簌地做着扒的姿势。”
《漢語大詞典》:抖抖簌簌
颤抖貌。 茅盾 《林家铺子》二:“包里仅有一扣折子,她抖抖簌簌地双手捧了,直送到 林先生 的鼻子前。”
《漢語大詞典》:抖抖擞擞(抖抖擻擻)
颤抖貌。《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一直到自己常常念经的一间屋子裡,就在 观音 面前抖抖擞擞的点了一炷香又爬下碰了三个头。”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她们抖抖擞擞的问:‘吃饭了没有?’”
《漢語大詞典》:抖抖瑟瑟
颤抖貌。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这个弯腰曲背,抖抖瑟瑟的形象,我觉得含有无量的哀酸。”
《國語辭典》:滴屑屑  拼音:dī xiè xiè
战慄、颤抖的样子。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涎邓邓眼睛剜,滴屑屑手脚卸,碜可可心肝摘。」元。张国宝《罗李郎》第四折:「见他扑簌簌眼里揾啼痕,教我滴屑屑手脚难停稳。」也作「滴羞跌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