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斗叟
抖动,颤动。《三国志平话》卷中:“ 孙权 读书罢,諕遍身汗流,衣湿数重,寒毛斗叟。”参见“ 抖擞 ”。
分類:抖动颤动
《國語辭典》:抖擞(抖擻)  拼音:dǒu sǒu
1.奋发、振作。《三国演义》第五九回:「目射神光,威风抖擞。」《平妖传》第九回:「脚穿一双把滑的多耳麻鞋,手提一根檀木棍儿,抖擞精神,飞也似的一般奔去。」也作「抖搜」、「陡搜」。
2.振动、拂开。唐。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诗:「抖擞尘埃定,谒师见真宗。」《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那东西抖擞身上的毛,发起威来。」
3.涤除烦恼。宋。王炎〈夜半闻雨再用前韵〉:「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吟哦无好语。」也作「斗薮」。
《國語辭典》:嘟噜(嘟嚕)  拼音:dū lu
1.自言自语。如:「这件事已过了那么久了,他还在嘟噜著呢!」
2.相连的一串。《红楼梦》第六七回:「这马蜂最可恶的,一嘟噜只咬破三两个儿,那破的水滴到好的上头,连这一嘟噜都是要烂的。」
《國語辭典》:发抖(發抖)  拼音:fā dǒu
身体因寒冷或恐惧、愤怒而颤抖。《老残游记》第四回:「他父亲吴举人一听,浑身发抖。」《文明小史》第三○回:「黄詹事听罢,气得浑身发抖。」
《漢語大詞典》:撝挠(撝撓)
摇摆,颤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撝挠,长吟悲鸣,自以为安。”
分類:摇摆颤动
《國語辭典》:颤悠悠(顫悠悠)  拼音:zhàn yōu yōu
抖动的样子。如:「花影颤悠悠的,煞是好看。」
《國語辭典》:颤悠(顫悠)  拼音:zhàn yōu
颤动摇幌。如:「酒旗在风中颤悠不停。」
《國語辭典》:颤笔(顫筆)  拼音:zhàn bǐ
一种书画家的用笔方式。运笔时,笔势呈现颤动弯曲而显得遒劲有力。也作「战笔」。
《國語辭典》:颤颤巍巍(顫顫巍巍)  拼音:zhàn zhàn wéi wéi
1.抖动的样子。《红楼梦》第八三回:「贾母扶著小丫头颤颤巍巍站起来答应。」
2.摇曳、不稳的样子。《红楼梦》第六三回:「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
《漢語大詞典》:颤掣(顫掣)
中国 书画技法之一。笔势颤动飘移的技法。 元 汤垕 画鉴·唐画:“ 周文矩 画人物,宗 周昉 ,但多颤掣笔。是其学其主 李重光 画法如此。” 明 茅一相 《绘妙·唐希雅》:“学 江 南 李后主 金错刀,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餘,变而为画,故颤掣三过处,书法存焉。”参见“ 颤笔 ”。
《國語辭典》:颤笔(顫筆)  拼音:zhàn bǐ
一种书画家的用笔方式。运笔时,笔势呈现颤动弯曲而显得遒劲有力。也作「战笔」。
《漢語大詞典》:颤多梭(顫多梭)
哆嗦;身体颤动。《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 素姐 气的脸上没了血色……颤多梭的问道。”
《國語辭典》:打寒噤  拼音:dǎ hán jìn
因寒冷或害怕,身体不自觉的打颤。如:「水灾那晚,大家都爬到屋顶,人人都在打寒噤。」
《漢語大詞典》:欠欠答答
形容口唇颤动。 元 卢挚 《沉醉东风·闲居》曲:“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髮上黄花乱插。”
分類:颤动
《漢語大詞典》:软颤(軟顫)
形容声音柔和而略带颤动。 茅盾 《创造》:“于是在软颤的笑声中, 娴娴 偎在 君实 的怀中,给他一个长时间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