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诗天子(詩天子)
喻指诗坛的领袖。 唐 诗人 王昌龄 、 王维 和 李白 都有此誉称。 清 陆凤藻 《小知录·文学》:“ 王昌龄 集, 王维 诗天子, 杜甫 诗宰相。” 清 宋荦 《漫堂说诗》:“大抵各体有‘初’、‘盛’、‘中’、‘晚’之别,而三 唐 七絶,并堪不朽。 太白 、 龙标 ( 王昌龄 )更有‘诗天子’之号。”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五章八:“ 王昌龄 字 少伯 , 京兆 人,与 高适 、 王之涣 齐名,而 昌龄 独有‘诗天子’的称号。”
《国语辞典》:鸡口牛后(鸡口牛后)  拼音:jī kǒu niú hòu
比喻宁愿做小团体的领袖,而不做大团体中不重要的分子。语本《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也作「鸡尸牛从」。
《国语辞典》:鸡尸牛从(鸡尸牛从)  拼音:jī shī niú zòng
比喻宁愿做小地方的领袖,不愿做大团体中不重要的分子。语本《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唐。张守节。正义:「《战国策》云『宁为鸡尸,不为牛从』。延笃注云『尸,鸡中主也。从,谓牛子也。』」言宁为鸡中之主,不为牛之从后也。』」也作「鸡口牛后」。
《漢語大詞典》:吴王
(1).指 春秋 吴国 之主。亦特指 吴王 夫差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吴王 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国语·吴语》:“ 吴王 夫差 起师伐 越 。”韩非子·喻老:“ 句践 入宦於 吴 ,身执干戈,为 吴王 洗马。” 唐 李白 《乌栖曲》诗:“ 姑苏臺 上乌栖时, 吴王 宫里醉 西施 。” 清 鹅湖逸士 《老狐谈历代丽人记》:“ 苏州 灵巖山 ,为 吴王 旧宫。”
(2). 明太祖 朱元璋 初期建立政权时的称号。明史·太祖纪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 李善长 等率羣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 吴王 位。”
(3). 元 末起义军首领 张士诚 ,据有 吴中 ,号 吴王 。明史·太祖纪一:“是月, 张士诚 自称 吴王 。”
(4). 清 乾隆 间 苗 民起义军领袖 吴八月 的称号。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而 吴八月 据 平陇 ,遂称 吴王 。”
《國語辭典》:天王  拼音:tiān wáng
1.春秋经中尊称周天子为「天王」。后用以称天子。《谷梁传。隐公九年》:「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2.神话中的天神。如封神演义中的托塔李天王。
3.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称号。
《國語辭典》:辅弼(輔弼)  拼音:fǔ bì
1.辅助、辅佐。《国语。吴语》:「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陈蕃》:「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学成《三略》和《六韬》,忘生舍死建功劳。赤心辅弼为良将,尽忠竭力保皇朝。」
2.辅佐君主的人。后多指宰相。《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伏湛》:「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宋史。卷三五九。列传。李纲下》:「臣昧死上条六事:一曰信任辅弼,二曰公选人材,三曰变革士风,四曰爱惜日力,五曰务尽人事,六曰寅畏天威。」《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尚志所上的十策,朕细看,学问很渊深。这人可用为辅弼么?」
《漢語大詞典》:襟袖
(1).衣襟衣袖。亦借指胸怀。 南朝 宋 谢惠连 《白羽扇赞》:“挥之襟袖,以御炎热。” 唐 杜牧 《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宋 辛弃疾 《感皇恩·滁州寿范倅》词:“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
(2).犹领袖,比喻地位重要者。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羣籍。”
《國語辭典》:从龙(從龍)  拼音:cóng lóng
语本《易经。乾卦。九五》:「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比喻随从帝王创业。唐。卢殷 欲销云诗:「欲隐从龙质,仍馀触石文。」
《國語辭典》:大老  拼音:dà lǎo
1.德高望重的老人。《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2.指某一方面负有盛誉的人。如:「一时奉为体坛大老。」
3.称资深望重的大官。《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悄悄写了十几封书子,打发人进京去遍托朝里大老。」
《國語辭典》:坛坫(壇坫)  拼音:tán diàn
1.会盟的坛台。《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
2.举行法事的坛场。
3.文人集会的场所或文坛。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萧山毛西河奇龄、钱唐毛稚黄先舒、遂安毛会侯际可,俱以文章雄东南坛坫。」
4.议坛、舆论界。清。顾炎武〈复张又南书〉:「倘逖听不察,以为自立坛坫,欲以奔走天下之人,则东林覆辙。」
《國語辭典》:盗蹠(盜跖)  拼音:dào zhí
相传为古代的大盗,生性暴虐,横行天下。后用以形容残暴的人。《荀子。劝学》:「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蹠也。」《红楼梦》第七九回:「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蹠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待他人秽如粪土。」也作「盗蹠」。
《國語辭典》:大夏  拼音:dà xià
1.夏禹时代的乐舞。即六乐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有功,皋陶作以颂之。《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2.朝代名:(1)夏朝。亦泛指中国。《文选。扬雄。羽猎赋》:「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2)(西元408~431)晋时十六国之一。匈奴赫连勃勃所建。据有今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及蒙古鄂尔多斯等地。
3.国名。位今内蒙及甘肃西北部。参见「西夏」条。
《漢語大詞典》:赤帜(赤幟)
(1).红旗。史记·淮阴侯列传:“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閒道萆山而望 赵 军。” 元 成廷圭 《送谢太守》诗:“双螭交赤帜,五马挟朱轮。”《说岳全传》第三六回:“赤帜红旗映日光。”
(2).今指无产阶级的革命旗帜。 柳亚子 《存殁口号》之一:“ 神烈峰 头墓草青, 湘 南赤帜正纵横。” 李少石 《祝董老六十大寿》诗:“地缺山崩六十年,高张赤帜独当先。” 赵朴初 《洪湖曲·吊贺龙同志》:“坚持赤帜不可夺,烈焰飞腾 湘 鄂 西。”
(3).比喻太阳或太阳的炎威。 宋 范成大 《新岭》诗:“曈曈赤帜张,昱昱金鉦上。” 元 舒頔 《金陵怀古》诗:“玉驄声断乌臺寂,赤帜阴移画省深。” 元 王恽 《苦热叹》诗:“炎官张火伞, 屏翳 扬赤帜。”
(4).比喻榜样,典范。 宋 岳珂 桯史·一言悟主:“﹝ 范石湖 ﹞悟主以一言之顷,理明辞正,虽不能终格,犹足为公议立赤帜云。”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大风》三章,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 清 李玉 《清忠谱·谱概》:“一传词坛标赤帜,千秋大节歌《白雪》。”
(5).比喻领袖人物或领袖地位。《宋史·司马光传》:“ 光 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 立 汉 赤帜, 赵 卒气夺;今用 光 ,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七:“艺苑则 李怀麓 、 张沧洲 为赤帜。”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科诨》:“使 粲花主人 及今犹在,奋其全力,另製一种新词,则词坛赤帜,岂仅为 若士 一人所攫哉!”
《國語辭典》:拥护(擁護)  拼音:yǒng hù
扶助。《后汉书。卷一二。卢芳传》:「呼韩邪单于归汉,汉为发兵拥护。」《三国演义》第一二回:「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
《國語辭典》:公刘(公劉)  拼音:gōng liú
1.人名。后稷的曾孙。夏衰时,稷子不窋失官,奔戎狄,传至公刘,迁于邠,始兴周室。
2.《诗经。大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据〈诗序〉:「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或以为咏公刘迁豳之诗。首章二句为:「笃公刘,匪居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