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种因(种因)  拼音:zhòng yīn
事情尚未发生时,预先藏伏某事的因。如:「鸦片战争的失败,种因于满清政府的腐败。」
《漢語大詞典》:预沾(預霑)
谓预先依附。隋书·河间王弘传:“王之先代,家住 山东 ,本姓 郭氏 ,乃非 杨 族。止为宿与 隋 朝先有勋旧,遂得预霑盘石,名在葭莩。”
分類:预先依附
《漢語大詞典》:豫设(豫設)
(1).预为筹划和准备。《汉书·辛庆忌传》:“夫将不豫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且 寿春 虽平,三面仍梗,镇守之宜,实须豫设。”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孝武帝:“兵之所尚者勇,勇非可教而能者也;所重者谋,谋非可豫设而为教者也。”
(2).预先设置。 鲁迅 《南腔北调集·漫与》:“这囚车并非‘意图’拘禁敌人或汉奸,而是专为‘意图乘机捣乱’的‘反动分子’所豫设的宝座。”
《漢語大詞典》:预置(預置)
预先陈设。新唐书·礼乐志八:“典内预置一桉於阁外。使、副朝服,乘輅持节,鼓吹备而不作。”
分類:预先陈设
《漢語大詞典》:草表
(1).草拟章奏。三国志·吴志·华覈传:“ 晧 以 覈 年老,敕令草表, 覈 不敢。”明史·宁王权传:“ 权 邀 燕王 单骑入城,执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
(2).非正式的、预先填写的表格。
《漢語大詞典》:豫卜
(1).谓预先占卜。清史稿·礼志一:“郊庙祭祀,祭前二岁十月,钦天监豫卜吉期。”
(2).犹预料。 梁启超 《说国风上》:“故常于事前豫卜事后之成绩,常以先见防弊于未然。”
《漢語大詞典》:卖青(賣青)
旧时贫苦农民把未成熟的庄稼预先作价贱卖与人。 清 何澂 《台阳杂咏》:“息求五倍堪浮白,价问三郊或卖青。”
《國語辭典》:预测(預測)  拼音:yù cè
事前的推测。如:「专家预测今年景气将持续低迷。」
《漢語大詞典》:预觉(預覺)
(1).预先感觉。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 眉间尺 预觉到将有巨变降临,他们便都是焦躁而忍耐地等候着这巨变的。” 鲁迅 《野草·复仇》:“他们已经预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2).预先的感觉。 骆宾基 《由于爱》:“ 邰浩然 感到他的士兵在畏怯于未来,恐惧着战场,就像他们都有一种将要与世长辞的预觉。”
分類:预先感觉
《漢語大詞典》:预制(預製)
预先制造的。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高架空中的钢索,把一块块水泥预制块吊起来,然后送到下面去。”《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这座预制板结构的大楼看上去很漂亮,可它没有筋骨。”
《漢語大詞典》:豫事
(1).参与谋事。豫,通“ 与 ”。 汉 荀悦 《汉纪·平帝纪》:“ 莽 闻之曰:‘ 雄 素不豫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
(2).谓对事情的成败预先有所谋划。 清 张惠言 《与左仲甫书》:“识足以察之,权足以致之,是之谓豫事。”
《漢語大詞典》:豫必
预先肯定。 清 林则徐 《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疏》:“虽成效尚未能豫必,而任事断不敢畏难。”
分類:预先肯定
《漢語大詞典》:豫养(豫養)
先行养育或预先教养。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异味不得有所献御,今犹未止,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至乃烦扰道上,疲费过所。” 李贤 注:“豫养谓未至献时豫前养之。” 明 李东阳 《训成堂记》:“此其人必豫养素教,储之数年,而发之一旦,然后为称。”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孝武帝:“天之道,功成而退,春授之夏,冬授之春,元气相嬗於无垠,豫养其穉而后息其老,故四序循环而相与终古。”
《漢語大詞典》:宿谋(宿謀)
(1).预先设好的计策。三国志·魏志·陈泰传:“ 维 始谓官救兵当须众集乃发,而卒闻已至,谓有奇变宿谋,上下震惧。”
(2).预先谋划。《旧唐书·王廷凑传》:“如闻 范阳 肇乱,出自一时,事非宿谋,迹亦可验。”
《漢語大詞典》:预诏(預詔)
谓皇帝预先下令。汉书·李陵传:“久之,上悔 陵 无救,曰:‘ 陵 当发出塞,乃詔彊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詔之,得令老将生姦诈。’”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坐预詔彊弩都尉 路博德 迎 陵 , 博德 老将,出塞不至,令 陵 见没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天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余谓此説非也。帝意既悔,追思前事,以为当 陵 发出塞之时,方可詔 博德 继其后以迎 陵 军,乃於 陵 未行之时预詔之,使 博德 羞为 陵 后距,得生姦诈上奏,而遂令 博德 别出 西河 ,使 陵 军无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