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7
词典
3
分类词汇
20
佛典
3
其它
1
共20,分2页显示
1
2
2
下一页
分类词汇
顿觉
印心
顿解
一味禅
顿渐
南顿
无顿
顿了
顿门
顿修
哑禅
顿法
顿契
泥融觉
头上安头
《漢語大詞典》:
顿觉(頓覺)
佛教语。犹顿悟。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
:“自顿觉至成佛,十重为浄;自不觉至受报,十重为染。”参见“ 顿悟 ”。
分類:
佛教语
顿悟
《國語辭典》:
顿悟(頓悟)
拼音:
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分類:
顿悟
佛教语
顿然
领悟
不假
时间
阶次
直接
悟入
真理
《漢語大詞典》:
印心
佛家谓印证于心而顿悟。 宋
苏轼
《书〈楞伽经〉后》
:“吾观 震旦 所有经教,惟
《楞伽》
四卷可以印心。” 明
宋濂
《新刻〈楞伽经〉序》
:“卿言
《楞伽》
为 达摩氏 印心之经,朕取而閲之,信然。” 明
李贽
《复焦弱侯》
:“非如 王先生 字字皆解脱门,既得者读之足以印心,未得者读之足以证入也。”
分類:
佛家
印证
顿悟
《漢語大詞典》:
顿解(頓解)
佛教语。犹顿悟。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
:“是胡傍渐悟者,所以密造顿解:倚 孔 教者,所以潜成学圣。”参见“ 顿悟 ”。
分類:
佛教语
顿悟
《國語辭典》:
顿悟(頓悟)
拼音:
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分類:
顿悟
佛教语
顿然
领悟
不假
时间
阶次
直接
悟入
真理
《國語辭典》:
一味禅(一味禪)
拼音:
yī wèi chán
顿悟成佛的禅法。
分類:
佛教
不立文字
顿悟
《漢語大詞典》:
顿渐(頓漸)
佛教语。顿悟、渐悟或顿教、渐教的并称。 隋 慧远
《
维摩义记
》
卷一:“顿渐虽殊,以其当时受大受处一,是故对斯二人所説为菩萨藏,圣教虽众不出此二。”
《坛经·顿渐品》
:“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 能 北 秀 ,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 唐
李邕
《嵩岳寺碑》
:“开顿渐者,欲依其根;设戒律者,将摄乎乱。” 元
辛文房
《
唐才子传·周繇
》
:“悟门洞开,慧灯深照,顿渐之境,各天所赋。”参见“ 顿悟 ”、“ 顿教 ”。
分類:
佛教语
顿悟
《國語辭典》:
南顿(南頓)
拼音:
nán dùn
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分成南、北两宗。南宗禅法以机缘成熟,瞬间开悟,故称为「南顿」。《景德传灯录。卷九。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
分類:
佛教语
古国
禅宗
宗主
主张
顿悟
悟佛
佛果
一派
南宗
《漢語大詞典》:
无顿(無頓)
(1).佛教语。谓没有顿悟。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教习大乘,戒妄调伏,自性还源;无渐而可随,无顿而可入。”
(2).犹不必。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木樨》
词:“折来休似年时,小窗或有高低;无顿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分類:
佛教语
不必
顿悟
《漢語大詞典》:
顿了(頓了)
佛教语。犹顿悟。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
:“华民易於见理,难於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人易於受教,难於见理,故闭其顿了,而开其渐悟。” 钱锺书
《管锥编·〈全宋文〉三二》
:“‘顿了’、‘渐悟’之争昉自 刘 宋 。”参见“ 顿悟 ”。
分類:
佛教语
顿悟
《國語辭典》:
顿悟(頓悟)
拼音:
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分類:
顿悟
佛教语
顿然
领悟
不假
时间
阶次
直接
悟入
真理
《漢語大詞典》:
顿门(頓門)
佛教语。顿悟法门。指 唐 代 慧能 上承 达摩 的“祖师禪”而开创的禅家南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
:“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妄繫空花之狂,曾非慧日之咎。” 宋
钱易
《
南部新书
》
癸:“禪律师 圭峯 密 ,禪得 达磨 顿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
《中国通史》
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 慧能 一派徒众也俨然以顿门自负,这就使得人人可以自称为佛。”参阅
《坛经·般若品》
参见“ 顿悟 ”、“ 顿教 ”。
分類:
佛教语
顿悟
法门
慧能
上承
达摩
《漢語大詞典》:
顿修(頓修)
佛教语。指佛教禅宗顿悟佛果的修行方法。
《坛经·顿渐品》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
:“至於空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莫不会其指归,开示正觉。”参见“ 顿悟 ”。
分類:
佛教语
佛教
禅宗
顿悟
悟佛
佛果
修行
行方
《國語辭典》:
顿悟(頓悟)
拼音:
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分類:
顿悟
佛教语
顿然
领悟
不假
时间
阶次
直接
悟入
真理
《漢語大詞典》:
哑禅(啞禪)
禅宗倡静虑、顿悟,常以动作示意,使人领会禅理。故以“哑禅”喻糊涂难明。 明
王衡
《郁轮袍》
第四折:“兄弟,他道我参死句,放哑禪,禁得我口无语,瞪眼平看。”
分類:
禅宗
静虑
顿悟
示意
领会
禅理
《漢語大詞典》:
顿法(頓法)
佛教语。指顿悟法门。
《坛经·忏悔品》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范文澜 蔡美彪 等
《中国通史》
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只有大智人,最上乘利根人能接受顿法。”参见“ 顿悟 ”、“ 顿门 ”。
分類:
佛教语
顿悟
法门
七章
《漢語大詞典》:
顿契(頓契)
佛教语。谓顿悟契入。
《坛经·定慧品》
:“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参见“ 顿悟 ”。
分類:
佛教语
顿悟
《國語辭典》:
顿悟(頓悟)
拼音:
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分類:
顿悟
佛教语
顿然
领悟
不假
时间
阶次
直接
悟入
真理
《漢語大詞典》:
泥融觉(泥融覺)
谓泥滑而跌,忽得顿悟。 宋
陶谷
《
清异录·泥融觉
》
:“比丘 无染 游 庐山 ,春雨路滑,忽仆石上,由是洞见本原,士大夫称为‘泥融觉’。”
分類:
顿悟
《國語辭典》:
头上安头(頭上安頭)
拼音:
tóu shàng ān tóu
比喻事物重复。《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
分類:
禅宗
意旨
应该
顿悟
思量
量分
分辨
犹如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