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顾忌(顧忌)  拼音:gù jì
有所顾虑畏忌而不敢尽情说话或行事。宋。苏轼荀卿论〉:「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
《國語辭典》:无所顾忌(無所顧忌)  拼音:wú suǒ gù jì
什么都不惧怕顾忌。《晋书。卷六六。陶侃传》:「称肆纵丑言,无所顾忌,要结诸将,欲阻兵构难。」宋。苏轼《应诏集。策略三》:「使其心无所顾忌,故能尽其才而责其威功。」也作「无所畏忌」。
《国语辞典》:有所顾忌(有所顾忌)  拼音:yǒu suǒ gù jì
有顾虑忌讳之处。如:「我不敢放手去做,实在是有所顾忌。」
《漢語大詞典》:毫无顾忌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例如:很少小女孩能毫无顾忌地碾死昆虫或杀死兔子。
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忌讳(忌諱)  拼音:jì huì
1.避忌、隐讳某些言语或举动。《红楼梦》第六○回:「人家还没拿进个什么儿来,就说使不得,不乾不净的东西忌讳。」《老残游记》第一三回:「我知道黄老爷是没忌讳的人,只管哭,不要紧的。」
2.北方方言。指醋。以酒发酵或以米、麦、高粱等酿成的酸味液体。
《國語辭典》:顾藉(顧藉)  拼音:gù jiè
爱惜。唐。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
《漢語大詞典》:顾惮(顧憚)
犹顾忌。晋书·外戚传·王恺:“由是众人僉畏 愷 ,故敢肆其意,所欲之事无所顾惮焉。”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子如 性既豪爽,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公然受纳,无所顾惮。” 宋 秦观 《任臣下》:“諫諍之臣,其功在於正纲纪、立风宪,通上下之情,使乱臣贼子顾惮而不敢发,如此而已。”
分類:顾忌
《國語辭典》:还忌(還忌)  拼音:huán jì
顾忌,瞻顾畏忌。《左传。昭公二十年》:「肆行非度,无所还忌。」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牵畏(牽畏)
犹顾忌。 宋 欧阳修 《尚书蔡公行状》:“公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
分類:顾忌
《國語辭典》:不顾(不顧)  拼音:bù gù
1.不看顾、不照料。如:「不顾儿女」。
2.不理会。《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不顾虑。指不去计较或无法考虑。《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率厉义勇,奋不顾命。」《红楼梦》第四九回:「贾母道:『我知道你们今儿又有事情,连饭也不顾吃了。』」
《漢語大詞典》:自嫌
(1).自己不满自己。 宋 陆游 《法云僧房》诗:“自嫌尚有人间念,却为春寒怯夜长。”
(2).自生疑忌;心有顾忌。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艾 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晋书·阮籍传:“ 籍 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 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新唐书·崔涣传:“收采遗逸,不以亲故自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天下既定,从容访帝,共榻之卧,足加帝腹,情义如此。 子陵 岂以匹夫自嫌,而帝岂以万乘自居哉!”
《國語辭典》:畏忌  拼音:wèi jì
畏惧顾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汉书。卷六○。杜周传》:「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
《國語辭典》:拘忌  拼音:jū jì
拘束、顾忌。《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
《國語辭典》:大肆  拼音:dà sì
放肆,毫无顾忌。如:「大肆活动」。《水浒传》第九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覆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