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嚄唶  拼音:huò zè
1.多言、大声呼笑。《集韵。入声。陌韵》:「嚄,嚄唶,多言。」
2.刚健的样子。《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
《國語辭典》:疑忌  拼音:yí jì
因不信任而产生忌惮、妒恨。《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文明小史》第三七回:「留意些,犯不著对几个明白道理的学生,生出疑忌的意思才是。」
《國語辭典》:恣肆  拼音:zì sì
1.放纵。《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传中。张巡传》:「士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言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2.形容文笔或言论等豪放不拘。宋。曾巩 祭王平甫文:「至若操纸为文,落笔千字,徜徉恣肆,如不可穷。」
《漢語大詞典》:无讳(無諱)
(1).没有顾忌;没有隐讳。后汉书·陈忠传:“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使太中大夫 郑泉 聘 刘备 于 白帝 ,始復通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晋书·范宁传:“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2).不讳。指灭亡。 严复 《原强》:“其间递嬗,要不过一姓之废兴,而人民则犹此人民,声教则犹古声教,是则即今无讳,损益可知。”
《國語辭典》:避忌  拼音:bì jì
因有所忌讳而回避。《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但国家禁令所在,也不可不知避忌。」《红楼梦》第六四回:「原来贾琏、贾珍素日亲密,又是弟兄,本无可避忌之人,自来是不等通报的。」
《漢語大詞典》:无藉在(無藉在)
犹言无聊赖或无顾忌。 唐 杜甫 《送韦书记赴安西》诗:“白头无藉在,朱紱有哀怜。”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赏红梅》词:“ 唐 人更无藉在,浪比 红儿 。” 金 元好问 《赋杨生玉泉墨》诗:“涴袖 秦郎 无藉在,画眉 张遇 可怜生。”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忌畏
顾忌而恐惧。《后汉书·桓帝纪》:“ 孝质皇帝 聪敏早茂, 冀 心怀忌畏,私行杀毒。”
分類:顾忌恐惧
《漢語大詞典》:忌避
避开禁忌;顾忌回避。 汉 王充 论衡·四讳:“人不忌避,有病死之祸,”魏书·高车传:“其俗蹲踞褻黷,无所忌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窦氏:“女渐稔,不甚忌避,輒奔走其前。” 郭沫若 《沸羹集·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笔画太多的字也宜忌避,我感觉着那种字必然附带有一种闷感,如‘蹙’、‘鬱’、‘齷齪’之类。”
《漢語大詞典》:防忌
谓因有顾忌而采取防范措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一:“ 宣宗 南渡,防忌同宗,亲王皆有门禁。”
《漢語大詞典》:屈笔(屈筆)
犹曲笔。因有顾忌而委曲叙事的一种笔法。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辨往哲之屈笔,闻者解颐。”
《漢語大詞典》:回惮(回憚)
犹回忌,顾忌。新唐书·赵宗儒传:“ 宗儒 黜陟详当,无所回惮。”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讳讦(諱訐)
谓因顾忌而不敢直言揭发。 唐 李庾 《两都赋》:“人靡迷邦,士无讳訐,示收才而问书,上諫行而寃达。”
《國語辭典》:有恃无恐(有恃無恐)  拼音:yǒu shì wú kǒng
有依靠而无所顾忌。《官场现形记》第一七回:「现在县里有了凭据,所以他们有恃无恐。」《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因为南京庄上还有头两万银子,便有恃无恐,打个电报下去,催他们汇银子。」
《漢語大詞典》:职业杀手
职业的杀人凶手
受雇以撰写谴责文章或抨击文章为职业而毫无个人顾忌的作者
《漢語大詞典》:无所畏惮(無所畏憚)
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顾忌。史记·田叔列传:“ 三河 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也。”亦作“ 无所忌惮 ”。南史·王融传:“﹝ 王融 ﹞威福自己,无所忌惮,诽谤朝政,歷毁王公。”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以一代典制文字引伸圣言者,而作‘岂不尔思’、‘踰东家墙’等淫秽之词,其无所忌惮如此。” 叶圣陶 《倪焕之》九:“一味讲感化,却把学生感化得善于作伪,无所忌惮,起初谁又料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