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清河东武城人。崔亮从父弟。初除奉朝请。历官青州中从事、平东府长史。知州事。孝庄帝初迁东道军司。及元颢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风靡。刺史、广陵王元欣集文武以议所从,独光韶抗言,乃斩来使。寻迁廷尉卿,执法不避权贵。孝庄帝永安末,政局扰乱,遂还乡里。闭门不仕。卒年七十一。
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光韶,亮从父弟。太和中为司空行参军兼秘书郎,掌校华林御书。明帝初,除青州中从事,后为司空骑兵参军,又兼司徒户曹。出为济州辅国府司马,迁青州平东府长史,入为司空从事中郎。解职归。孝庄初,为东道军司,寻徵辅国将军、廷尉少卿。未至,除太尉长史,加左将军,迁廷尉卿。永安末,解职归。后除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不起。卒年七十一。孝静初,赠散骑常侍、骠骑将军、青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494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宣韶。高帝子。封鄱阳王。初拜雍州刺史,累迁领军将军。理事无壅,为武帝所宠信。郁林王立,心疑萧鸾,欲除之。谋于锵,锵以鸾为宗戚最长,劝无虑。及郁林王被鸾所杀,锵竟不知。海陵王立,进位司徒。时萧鸾专权,锵与随王子隆谋入宫辅政,夺鸾权。事泄,见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 【介绍】: 北齐人,鲜卑族,字世胄。魏孝庄帝侄。在魏封彭城王,历位太尉、侍中、录尚书事、司州牧,进太傅。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降爵为县公。帝尝剃其须髯,使傅粉衣妇人衣,以折辱之。文宣帝欲尽诛北魏宗室,韶被囚于地牢,绝食啖衣袖而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会稽上虞颜氏。学年。事季父僧广为师入道。广律行。盖当时之领袖也。韶材具峻整。昉游都。即还乡受戒。护持严谨。如擎油钵。沙门道林请留以开导乡土。即梦韶舌相长广而欲中断。因悔前失。劝之使再出都邑弘化。始绍庄严旻公遗绪。次禀龙光僧绰。盖亦开善璚公之裔也。末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年二十三。遂讲大品。听者溢道。后还晋陵建元等寺敷演。解冠群英。韶性嗜禅寂。每愿年将四十。便罢法席。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向。时年已三十有九矣。会建元寺主。临终遣言。传法于韶。于是坐堂上教授。无所辞让。梁简文邵陵岳阳王等。承禀训诲。尤加钦重。季世浇薄。乃往豫章。授余豫州黄司空等菩萨戒法。适遇外国三藏真谛谈论。谛叹曰。吾行天下多矣。至如斯人诚未易得。为翻金光明经唯识论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天嘉四年。慧藻同泰道伦辈。二百许人。具疏连署。请于会稽白马寺长讲。且十年而韶亦老矣。俾慧藻嗣领徒众。而宴坐瓦棺。蹈初志也。沙门智顗。请述前业。固以疾辞。其馀赴应。兹不复录。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右胁卧终于开善寺。其月十六。窆于钟山独龙冈。寿七十六。讲成实论五十馀遍。涅槃三十馀遍。新金光明三十馀遍。维摩天王仁王等经。遍数不记。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警韶。姓颜氏。会稽上虞人。学年入道。事叔僧广以为师范。广律行贞严。当时领袖。初韶游都听讲。便能清论。年登冠肇还乡受戒。护持奉信如擎油钵。有沙门道林。请留乡土。乃梦韶舌相广长。而欲将断。既寤深惟。留恋斯成坠失。愧悔前请便劝出都。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即庄严旻公之遗绪也。次禀龙光僧绰。乃是开善琼支末。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年二十三讲大品经。味法当时磨肩溢道。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解冠群宗。韶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时年三十有九。为建元寺讲主。临终遗令传法。韶遵崇馀烈即坐演之。受业之宾有逾师保。梁简文邵陵及岳阳等。大相钦重归承训诲。从危难后世改情浮。乃往豫章将通道务。时逢豫州黄司空等。素情所仰请为戒师。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解该大小行摄自他。一遇欣然与共谈论。谛叹曰。吾游国多矣。罕值斯人。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朝授晚传。夜闻晨说。世谚。泻瓶重出。知十再生者也。梁乐阳王于荆立位。遣信远迎。楚都弘法。韶念报地之重。来敕遂乖。陈武定天文皇嗣业。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戒范承仰优礼弥隆。天嘉四年有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连署请韶。长讲于白马寺。广弘传化十有馀年。既登耳顺。便令慧藻续讲。躬往瓦官宴坐少时。法门深妙。时沙门智顗。定慧难踰人神颇测。静叹精利事等夙成。共诸前学频请重讲。留意绵久以疾辞之。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龙光寺中广敷成实。亦得数年成诸学肆。未辞朽老归志山林。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涅槃三十遍。大品四十遍。新金光明三十馀遍。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繁乱不纪广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德茂。萧猷子。梁武帝太清初,为舍人。侯景陷台城,韶奉诏西奔,至江陵。人多询城内事,韶乃作《太清纪》,多非实录。湘东王萧绎德之,封长沙王,官至郢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 【介绍】: 北齐姑臧武威人,字孝先,小名铁伐。段荣子。袭父爵。从高欢战于邙山,又从战于玉壁。历事高澄、文宣帝、废帝、孝昭帝、武成帝、后主。武成帝河清二年,北周引突厥兵攻齐,逼晋阳。次年,韶总督齐军大破周军。旋周军复围洛阳,与兰陵王高长恭、斛律光再败之。韶出总军旅,入参帷幄,长于计略,功高望重,然好色吝财。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别封永昌、乐陵等数郡公爵。卒于军中,谥忠武。

人物简介

简介
陈叔韶(?—605年后),字子钦,陈宣帝陈顼第二十七子,母亲是申婕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太原晋阳人,字子相。幼方正娴雅,好奇节,识者异之。在北周以军功封晋阳县公。入隋,除行台右仆射佐晋王杨广镇并州。性刚直,广尝穿池起三山,韶自锁而谏,广谢而罢之。及秦主杨俊为并州总管,韶仍为长史。岁余,驰驿入京,劳累而卒。年六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8—664 【介绍】: 唐陕州陕县人,字游韶。太宗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起居郎。高宗永徽初,历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因谏高宗废皇后武则天,为则天所嫉恨。麟德元年,又以与废太子李忠合谋反武则天,下狱死。工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诗风绮错婉媚,时号“上官体”。有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8—664 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隋末,其父为人所杀。时仪幼,藏匿获免,遂出家为僧,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博览经史,工于文词。贞观初,登进士第,太宗闻其名,召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太宗作诗,多命继和。不久,撰《晋书》成,转起居郎。高宗时,为秘书少监。龙朔二年(662),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居宰相。曾为高宗草废武后诏,为武则天所忌恨。麟德元年(664),武后指使许敬宗构陷仪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事,下狱死。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旧唐书》本传云:“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又总结归纳六朝以来偶对之法,创“六对”、“八对”之说,于律诗之发展有所贡献。然其诗多应制奉和、粉饰升平之作,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泛。原有集3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12首。
唐诗汇评
上官仪(?—664),字游韶,陕州陕(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举进士,召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草,宴集未尝不预。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仪工五言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又总结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创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形成有促进作用。有《上官仪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
仪字游韶。陜州陜人。幼度为沙门。贞观初举进士。授宏文馆直学士。累迁起居郎。高宗朝迁秘书少监。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许敬宗诬与梁王忠谋逆。下狱死。中宗时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上官仪)本以词采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仅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后村诗话
上官仪诗律未脱徐、庾,然孤忠大节遂与褚河南相辉映于史。
唐音癸签
贞观、永徽吟贤,褚亮、杨师道、李义府、许敬宗、上官仪,其最也。吉光片羽,仅传人口。仪“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音响清越,韵度飘扬,齐梁诸子,咸当敛衽矣。
崔韶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六
韶。宪宗朝官户部员外郎。与韦贯之善。贯之罢相。坐贬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韶隐、昭隐、沼象。唐人。善画鬼神,深有气韵。又擅山水人马。
元韶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唐河南人。德宗贞元中,为石州刺史,封南康郡王。十一年,李说节度太原,选第郡政之尤异者,迁韶为代州刺史。后官河阳三城行军司马。顺宗永贞元年,迁怀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河阳怀节度使。卒于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夹山善会。后住洛阳韶山,世称韶山和尚。《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录其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不知何许人。既得法于澧阳之夹山。后于洛阳之韶山阐化。一日下山见遵布衲。遵问韶山在什么处。普指竹处云。只者便是。遵云拟伸一问得否。普云。看君不是金牙作。争解张弓射尉迟。遵云。凤凰直入烟霄路。谁怕林中野雀儿。普云。饶君直在威音外。犹较韶山半月程。遵云。且道过在什么处。普云。倜傥之词。时人知有。遵云恁么则真玉泥中异。不拨万机尘。普云。鲁般门下。徒劳巧妙。遵云。学人只恁么。师意如何。普云。玉女夜抛梭。寄锦于西舍。遵云莫便是和尚家风也无。普云。横身当宇宙。谁是出头人。 久之而终。谥无畏。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普者。不知何许人也。禀形淳粹克性谦冲。居于丑夷下风请业。汪汪然其识度辄难拟议。具戒之后经论温寻。然后杖锡南游澧阳。遇夹山而得心契。有参学举问。垂手携归。不使一机失其开诱。其所不荐劝令披览经法。亦近秀寂之遗风耳。
李汉韶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振武人,字享天。李存进子。初事后唐庄宗为定安军使,以破契丹功,加检校右仆射。旋为蔡州刺史。明宗天成初,复姓孙氏。长兴中为洋州节度使。李从珂(末帝)起兵凤翔,汉韶与诸将会师于岐山下,及西师俱叛,末帝即位,汉韶惧,奔后蜀。汉韶与后蜀主孟知祥有旧,累官至中书令,年七十余卒于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处州缙云人,俗姓陈。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即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世称天台国师。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传》卷一三)。住天台山,称德韶国师。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今录偈、颂各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后唐同光中。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龙牙遁禅师问。雄雄之尊。因什么亲近不得。遁曰。如火与火。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遁曰。汝不会我语。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为说。遁曰。道者汝向后自会去。时疏山有矮师叔者。精峭号能齧镞机。韶问。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绳缚鬼子。曰不落古今请师说。矮曰不说。曰为什么不说。矮曰。个中不辨有无。韶曰师今善说。矮骇之。久而辞去。所至少留。见知识五十四人。括磨搜剥。穷极隐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有僧问。法眼禅师曰。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法眼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韶闻悚然异之。又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滞。涣若冰释。感涕沾衣。法眼曰。汝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于是。游天台。观智顗禅师遗踪。如故居。眷然有终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以国子刺台州。雅闻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礼。日夕问道。韶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汉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为国师焉。韶说法简而要。拨去枝叶。曰古圣方便。犹如河沙。六祖曰。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是为无上心印。至妙法门。我辈称祖师门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若言不拨风幡。就风幡处通取。若言风幡动处。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风幡动。应须妙会。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既非种种解会。合如何知悉。若真见去。何法门不明。虽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或问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问不弱。又问亡僧迁化。向何处去。曰终不向汝道。曰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会。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见。上座问。故每曰。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乃可。僧随问。如何是绝渗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于此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义寂者。谓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闻忠懿王。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山谷。六月有星。陨于峰顶。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闻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开悟。夫问词答语。无所增损。所谓悟者。何自而发之。及观韶所对问者。如问古佛心。对曰此问不弱。如问如何是太子身。对曰大家见上座问。则问答之间。不令意根椿立。盖尝曰。大凡言句。须绝渗漏。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欲见祖师之心。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寻访知识。初发心于投子。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与火。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答汝不会我语。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请益。牙谓韶曰。汝向后自会去。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进云。不落古今请师说。疏云不说。进云。为什么不说。疏云。个中不辨有无。进云。师今善说。疏大骇。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然韶亦倦于参请矣。后至临川但随众耳。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则豁尔开悟于侧。遂以所见似慧。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台。州牧钱俶。以国王子。向韶之名。延请问道。韶知其他日必贵。因以佛法嘱累焉。汉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国位。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礼。择形胜地。为作道场。而般若其一也。开堂说法。凡十二会。语多不录。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乱。放失海外。新罗诸国。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遐迩。韶曰吾宁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陨于峰顶。林木变白。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时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别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德韶者。姓陈氏。缙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屈指不胜其数。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见临川法眼禅师。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归依者众。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题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韶未终之前也。华顶石崩振惊百里。山如野烧蔓筵。果应韶终。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语录大行。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以其触情念而无念。终日修而无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简邪思惟。增遍计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三摩提以观如幻故。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诸圣度生复若何。稽夫法演汉庭。极證之名未著。风行庐阜。禅那之学始萌。佛陀什秦摈而来。般若多晋朝而至。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渐染施行依违祖述。吴之僧会亦示有缘。俱未分明肆多隐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天台智者引而伸之。化导陈隋。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认指忘月。得鱼执筌。但矜诵念以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曲指则渐修也。见性成佛者。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道也。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后则临汧。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可生璨。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头也。忍生秀与能。能传信衣。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荫车百辆。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后来得道无央数。是欤。重之曰。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诸佛得之升等妙。雌龙得之破障缠。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师足既伤资争未已。如闻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无。或闻一路涅槃。则曰。八万法门何在。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云何修菩萨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何由复业。或举经以示之。则对曰。此性宗法。或谓之曰。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且置而勿论。又欲弃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但破百年之暗。靡营一室之隳。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脱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资。行不废而理逾明。法无偏而功兼济。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其如玄学多斥讲家。目为数宝之人。终困屡空之室。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定不相违。施设逗根用有时处。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授形俱筑释子之基。唱随行净沙门之业。拟捐三事何驾一乘。终包不足之羞。岂倒转依之地。通人不诮竖子何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吠声贻责迁怒伤人。因击鼠以破盆。为争抟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须均。纵横尽而成一秦。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今从贞观及于宋朝。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腾空。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吾徒通达无相夺伦。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为师之训。慎之哉。慎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