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经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玄应撰,二十五卷。(参见:玄应音义)。又,唐慧琳撰,百卷。此书采集玄应音义慧苑音义等而成。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参见:慧琳音义)
(书名)唐玄应撰,二十五卷。(参见:玄应音义)。又,唐慧琳撰,百卷。此书采集玄应音义慧苑音义等而成。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参见:慧琳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希麟撰,十卷。此书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参见:希麟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唐希麟集。又名希麟音义。
(书名)唐希麟撰,十卷。此书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参见:希麟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唐希麟集。又名希麟音义。
一如观音
【佛学大辞典】
(图像)三十三观音之一。为乘云飞行之像。
(图像)三十三观音之一。为乘云飞行之像。
一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音声也,指如来之说法而言。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止观七下曰:「一音殊唱,万听咸悦。」
【三藏法数】
(出维摩经)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也。声闻者,闻佛声教,悟真空理,故名声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缘觉者,因观十二因缘觉真空理,故名缘觉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术语)一音声也,指如来之说法而言。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止观七下曰:「一音殊唱,万听咸悦。」
【三藏法数】
(出维摩经)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也。声闻者,闻佛声教,悟真空理,故名声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缘觉者,因观十二因缘觉真空理,故名缘觉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一音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鸠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上之二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然并为教本不分之意耳。」是即叙流支立大小并陈之义,罗什唱圆音异解之义者也。流支之说,并出于义林章第一,探玄记第一及五教章卷上等。谓佛于一音中,陈大小二乘之法,故称大乘之机,闻大乘之法,而解其义,小乘之机,闻小乘之法,而解其义也。又法华玄义第十上,有曰:「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是即指罗什圆音异解之义乎。而谓为北地禅师,则罗什以后,似有敷演其说以唱之者。又一音之义,婆沙论第七十九,颇有其说。
【佛学常见辞汇】
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音教者,谓如来一代之教,虽有顿渐诸说不同,而皆不出一音也。故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是也。(梵语罗什,华言童寿。)
(术语)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鸠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上之二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然并为教本不分之意耳。」是即叙流支立大小并陈之义,罗什唱圆音异解之义者也。流支之说,并出于义林章第一,探玄记第一及五教章卷上等。谓佛于一音中,陈大小二乘之法,故称大乘之机,闻大乘之法,而解其义,小乘之机,闻小乘之法,而解其义也。又法华玄义第十上,有曰:「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是即指罗什圆音异解之义乎。而谓为北地禅师,则罗什以后,似有敷演其说以唱之者。又一音之义,婆沙论第七十九,颇有其说。
【佛学常见辞汇】
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音教者,谓如来一代之教,虽有顿渐诸说不同,而皆不出一音也。故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是也。(梵语罗什,华言童寿。)
一叶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为乘于一片之莲叶中故,而有此名。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为乘于一片之莲叶中故,而有此名。
七星如意轮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如意轮观音为本尊,七星为眷属故名。即如意轮王菩萨也。见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菩萨)如意轮观音为本尊,七星为眷属故名。即如意轮王菩萨也。见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七观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观音)
(名数)(参见:观音)
八大观音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宗所立,据大本如意经之说。一圆满意愿明王菩萨,二白衣自在,三髻罗刹女,四四面观音,五马头罗刹,六毗俱胝,七大势至,八陀罗观音也。
(名数)真言宗所立,据大本如意经之说。一圆满意愿明王菩萨,二白衣自在,三髻罗刹女,四四面观音,五马头罗刹,六毗俱胝,七大势至,八陀罗观音也。
八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所得八种之音声也。一、极好音,佛德广大之故,使皆入于好道。二、柔软音,佛德慈善之故,使之喜悦,皆舍刚强之心而自然入于律行。三、和适音,佛居中道之理,故音声能调和,使皆和融,自会于理,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故闻者尊重,智解开明。五、不女音,佛住首楞严定有世欲之德,其音声使敬异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谬,使闻者各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之邪非。七、深远音,佛智如实穷际,行位极高,其音声由脐而起,彻至十方。使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證甚深之理。八、不竭音,如来极果愿行无尽,以住于无尽之法藏。故其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使能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见法界次第下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极好音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
二、柔软音 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故名柔软音。
三、和适音 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释,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四、尊慧音 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 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
六、不误音 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故名不误音。
七、深远音 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故名深远音。
八、不竭音 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故名不竭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八音者,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令诸众生闻即解悟,而有此八种也。
〔一、极好音〕,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故名柔软音。
〔三、和适音〕,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释,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四、尊慧音〕,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谓能降伏一切魔也。)
〔六、不误音〕,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故名不误音。
〔七、深远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故名深远音。
〔八、不竭音〕,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故名不竭音。
(名数)如来所得八种之音声也。一、极好音,佛德广大之故,使皆入于好道。二、柔软音,佛德慈善之故,使之喜悦,皆舍刚强之心而自然入于律行。三、和适音,佛居中道之理,故音声能调和,使皆和融,自会于理,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故闻者尊重,智解开明。五、不女音,佛住首楞严定有世欲之德,其音声使敬异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谬,使闻者各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之邪非。七、深远音,佛智如实穷际,行位极高,其音声由脐而起,彻至十方。使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證甚深之理。八、不竭音,如来极果愿行无尽,以住于无尽之法藏。故其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使能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见法界次第下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极好音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
二、柔软音 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故名柔软音。
三、和适音 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释,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四、尊慧音 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 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
六、不误音 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故名不误音。
七、深远音 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故名深远音。
八、不竭音 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故名不竭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八音者,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令诸众生闻即解悟,而有此八种也。
〔一、极好音〕,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故名柔软音。
〔三、和适音〕,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释,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四、尊慧音〕,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谓能降伏一切魔也。)
〔六、不误音〕,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故名不误音。
〔七、深远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故名深远音。
〔八、不竭音〕,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故名不竭音。
九面观音
【佛学大辞典】
(图像)有九个头面之观世音菩萨像也。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音之圆通,而现众多之妙容,有一首二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中略)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云。
(图像)有九个头面之观世音菩萨像也。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音之圆通,而现众多之妙容,有一首二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中略)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云。
十一面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六观音之一。具十一个颜面之观音也。依三部经轨,其影像有三种,一耶舍崛多译之十一面经曰:「善男子善女人!须用白栴檀作观世音像,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华冠,其华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华,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二玄奘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造立此神咒者,应当先以坚好无际白栴檀香刻作观自在菩萨像,长一磔手半,左手执红莲华军持,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其像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瞋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生一面作暴恶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像诸头冠中皆作佛身。」三不空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成就者,以坚好无隙白檀香,彫观自在菩萨身,长一尺三寸,作十头四臂。右边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无畏;左第一手持莲华,第二手执军持。其十一面,当前三面作寂静相,左三面威怒相,右三面利牙上出相,后有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作如来相,头冠中各有化佛。」右三经中,崛多玄奘之二译为二臂,不空所翻为四臂也。案左面之瞋相表金刚部,当前之菩萨面表宝部,右面似菩萨面而出利牙者,表莲华部(其利牙表弥陀之六自在勇猛),后面暴恶大笑之相,表羯磨部,头上之佛面,表佛部,其左中右之三面,表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数珠表金刚部(其圆者为菩萨之圆明也),军持表宝部,莲华表莲华部,施无畏手表羯磨部。完具此四部者,即佛部也。胎藏界苏悉地院八尊中之第八尊,以字为种子,以贤瓶为三昧耶形,金刚号为变异金刚也。见胎曼大钞五。梵Eka%das/amukha。
(菩萨)六观音之一。具十一个颜面之观音也。依三部经轨,其影像有三种,一耶舍崛多译之十一面经曰:「善男子善女人!须用白栴檀作观世音像,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华冠,其华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华,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二玄奘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造立此神咒者,应当先以坚好无际白栴檀香刻作观自在菩萨像,长一磔手半,左手执红莲华军持,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其像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瞋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生一面作暴恶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像诸头冠中皆作佛身。」三不空译之十一面经曰:「若欲成就者,以坚好无隙白檀香,彫观自在菩萨身,长一尺三寸,作十头四臂。右边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无畏;左第一手持莲华,第二手执军持。其十一面,当前三面作寂静相,左三面威怒相,右三面利牙上出相,后有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作如来相,头冠中各有化佛。」右三经中,崛多玄奘之二译为二臂,不空所翻为四臂也。案左面之瞋相表金刚部,当前之菩萨面表宝部,右面似菩萨面而出利牙者,表莲华部(其利牙表弥陀之六自在勇猛),后面暴恶大笑之相,表羯磨部,头上之佛面,表佛部,其左中右之三面,表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数珠表金刚部(其圆者为菩萨之圆明也),军持表宝部,莲华表莲华部,施无畏手表羯磨部。完具此四部者,即佛部也。胎藏界苏悉地院八尊中之第八尊,以字为种子,以贤瓶为三昧耶形,金刚号为变异金刚也。见胎曼大钞五。梵Eka%das/amukha。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宇文周耶舍崛多译。
(经名)一卷,宇文周耶舍崛多译。
十二面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经轨无十二面观音,是志大士等之化现也。佛祖通载九曰:「梁武令僧繇写志公像,公以指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山谷外集十四曰:「十二面观音无正面,注僧伽至临淮,尝卧贺跋氏家,现十二面观音形。其家欣庆,遂舍宅归焉,即今寺也。见宋高僧传。」临济录曰:「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
(菩萨)经轨无十二面观音,是志大士等之化现也。佛祖通载九曰:「梁武令僧繇写志公像,公以指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山谷外集十四曰:「十二面观音无正面,注僧伽至临淮,尝卧贺跋氏家,现十二面观音形。其家欣庆,遂舍宅归焉,即今寺也。见宋高僧传。」临济录曰:「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
十五尊观音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正观音,二、千手观音,三、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轮观音,七、不空罥索观音,八、白衣观音,九、叶衣观音,十、水月观音,十一、杨柳观音,十二、阿摩观音,十三、多罗观音,十四、青颈观音,十五、香王观音。见诸尊真言句义抄中。
(名数)一、正观音,二、千手观音,三、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轮观音,七、不空罥索观音,八、白衣观音,九、叶衣观音,十、水月观音,十一、杨柳观音,十二、阿摩观音,十三、多罗观音,十四、青颈观音,十五、香王观音。见诸尊真言句义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