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9,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海潮音
仙音
威音
成音
寄音
法音
琴音
流音
凤音
繁音
鸟音
观世音
音耗
音旨
审音
《國語辭典》:海潮音  拼音:hǎi cháo yīn
佛教形容说法的声音似海潮声般雄壮而远闻。
《漢語大詞典》:仙音
(1).仙人所奏美妙的音乐。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九华天仙》:“ 恒娥 奏乐《簫韶》,有仙音异品,自然清脆。”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听宫娥《霓裳》调高,是仙音凡夫怎操?”
(2).指宫廷的音乐。 明 屠隆 《綵毫记·远谪夜郎》:“仙音一派飞龙近,香气先传近侍班。”
《漢語大詞典》:威音
见“ 威音王佛 ”。
《漢語大詞典》:威音王佛
劫初之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 威音王如来 ……是 威音王佛 寿四十万亿那由他 恒河 沙劫。”亦省称“ 威音 ”。 清 王猷定 《客燕偕内僧话》诗:“且置 威音 事,閒谈 天宝 年。” 清 黄宗羲 《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 威音 以后,不许无师儼然而践其位。”
《国语辞典》:成音  拼音:chéng yīn
在广播、电视节目等制作现场,负责维持旁白、配乐、音效等正常声波频率的技术人员。
《漢語大詞典》:寄音
传递音信;传递书信。 晋 陆机 《拟〈行行重行行〉》诗:“惊飈褰反信,归云难寄音。” 宋 梅尧臣 《方在许昌幕内弟滁州谢判官有书邀余诗》诗:“从事 滁阳 去,寄音苦求诗。”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学士大人携家远謫,朝中旧僚友,也要常常寄音回去。” 明 刘基 《江神子·次刘宗保韵》词:“钧天虎豹守重关,隔人间,寄音难。”
《漢語大詞典》:法音
(1).指法言。合乎礼法之言。北史·韩显宗传:“窃惟陛下耳听法音,目翫坟典,口对百辟,心虑万机……文章之业,日成篇卷。”
(2).佛教语。解说佛法的声音,佛法。《法华经·譬喻品》:“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寺有佛像,有僧徒,而无经典;寂寥精舍,不闻法音,三宝闕一,我愿未满。”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这里头是 乔答摩 宣讲法要的道场。现时正在演说,好些人物都在那里聆听法音。”
(3).诵经奏乐声。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特过玄坛启法音。”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内奏法音科。”
《漢語大詞典》:琴音
琴的乐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声遗制:“余谓古声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时有一二。” 端木蕻良 《曹雪芹》六:“她硬要自己把心都灌注到琴音里面,因此,思绪也就转到琴曲上面来了。”
分類:琴音乐声
《漢語大詞典》:流音
(1).流传德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臣闻载 羲 农 而皇德著,述 唐 虞 而帝道崇,故虽圣明,必书功於竹帛,流音於管弦。” 李贤 注:“ 黄帝 以下六代乐,皆所以章显功德,是流音於管弦。”
(2).在空中飘荡的声音。 唐 韦应物 《听莺曲》诗:“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 唐 黄滔 《课虚责有赋》:“流音既自於扣寂,成象还同於画卦。” 明 高启 《题方厓师听秋轩》诗:“秋从夜深来,流音满林壑。”
《漢語大詞典》:凤音(鳳音)
比喻美妙的音乐。多指笙箫等细乐。 南朝 梁 江淹 《灯赋》:“命綵女兮,饵丹砂而学凤音。”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映景星於初月,聆凤音於将晓。” 北齐 刘昼 新论·崇学:“ 崑 竹未断,则凤音不彰。”参见“ 凤吹 ”。
《國語辭典》:凤吹(鳳吹)  拼音:fèng chuì
笙、箫等弦管乐。唐。李白 宫中行乐词八首之八:「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
分類:笙箫细乐
《漢語大詞典》:繁音
繁密的音调。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岂所谓诗之遗耶,抑亦浮艷要眇,繁音促节,悲而助欲者耶!” 清 陆次云 《圆圆传》:“繁音激楚,热耳酸心。”
分類:繁密音调
《漢語大詞典》:鸟音(鳥音)
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赵岐 注:“鴃,博劳鸟也。”后以“鸟音”比喻难懂的语言。古多指四夷外国之语。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之五:“民气多羶行,夷言学鸟音。”
《國語辭典》:观世音(觀世音)  拼音:guān shì yīn
西方三圣之一。观察苦恼众生的音声,而循声解救,故称为「观世音」。参见「观世音菩萨」条。
《國語辭典》:音耗  拼音:yīn hào
音讯、消息。宋。欧阳修渔家傲。妾解清歌并巧笑〉词:「何事抛儿行远道,无音耗。」《三国演义》第八回:「次日,吕布在府中打听,绝不闻音耗。」
分類:音信消息
《漢語大詞典》:音旨
(1).言辞旨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2).犹音信。 唐 王昌龄 《巴陵别刘处士》诗:“ 湘 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宋 梅尧臣 《朔风寄永叔》诗:“所思在南国,遐路阔音旨。”
分類:音信旨意
《漢語大詞典》:审音(審音)
(1).辨别音调。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南风》:“ 师旷 审音吹不竞, 钟仪 怀土操谁传。”
(2).通晓诗的音韵。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六朝以来,黄钟瓦缶,审音者自能辨之。”
(3).审定字的读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
(4).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 金松岑 《心声》:“斯音也。号召众籟之喑噎,披豁群窍之聋瞶……有善审音者,入吾国,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国无人国无人矣。”